大部制更需化学反应

2013-04-01 09:32冯一凡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部职能部门

冯一凡

2013年3月10日,备受瞩目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出台。

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新一轮改革是基于2008年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与完善。回顾上一轮改革,从改革的初衷与核心,到过程中的阻力和遗留的顽症,2008年大部制改革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反思。本次政府机构改革应该如何推进?如何汲取上一轮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此,《新理财》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周汉华教授。

反思上一轮改革

《新理财》:您是如何评价2008年的第一轮大部制改革的?上一轮改革有哪些遗留的问题?

周汉华:2008年大部制改革整体思路是好的,大方向是对的。这是对其积极方面的评价。但是,从第一轮大部制改革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推进来看,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并没有能够进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综合,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也只是在原来的传统上把人事部和劳动部合并,并未像西方国家讲教育、卫生等囊括在内,做成真正的大部门。所以说,第一轮的改革,仅仅勾勒了大部制的轮廓,真正涉及的领域只有上述三个部门,多数改革流于形式,改革并不彻底。

《新理财》:人事问题在新一轮大部制改革中仍将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没有可行的解决办法?

周汉华:之前的解决方法就是多挂副职,变成“员”;在地方,可以进行分流,去国有企业挂职等。这几个改革主要涉及的部门,包括发改委、商务部,挂副职都挂的很多。再往下一级,就是大量改员。大量的调研员、巡视员。比如正处长级的调研员,正司长级的巡视员,这个“长”字不能省略掉,公务员法里有规定,不带这个“长”字就是非领导职务,和领导性职务有非常大的差别。因此,机构改革冒出了很多怪胎。

又例如事业单位参公管理,公务员法里面没有,国家机关就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是事业单位,参公管理没有法律依据。都是这次机构改革留下的后遗症。名称还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些人的安置,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要面对来自部门和个人的阻力。机构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人的问题。自上一轮改革之后,人员问题正在慢慢消化和到位,先安排“员”,再通过退休,减员等方式,逐步再解决。只有当人的问题解决好,物理反应才算真正到位。

《新理财》:怎么理解这个“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

周汉华:物理反应就是我们看到的,在第一轮大部制改革中,相对顺利地将一些部门整合起来,但仅仅是将各部门的职能进行了物理相加,真正的职能界定和划分却没有弄清楚,这也就是化学反应不充分的表现。单纯地将部门进行行政整合是远远不够的,只会越加越模糊,职能越多越不清晰,最后变成“四不像”。工信部在上一轮改革中曾被打趣地称为“三国四家”,可见简单的物理相加后的结果多么混乱。

《新理财》:如果说第一轮大部制改革后,随着人员安排逐渐到位,物理反应逐渐显现,那么在现阶段的改革中,我们又该如何催化其化学反应?

周汉华:在以往的改革中,我们总在讲职能转变,但职能转变究竟是什么?有没有职能转变?怎么职能转变?这些是应深入思考的。

我认为,化学反应就是要根据职能来定机构,先把职能理顺,然后再配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即先定职能、再定机构、再定编制。但是上一轮的大部制改革应该说不是这么做的,它只是把机构简单的融合在一起,职能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根据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本身来界定职能,没有根据宏观职能、微观职能、监督职能、服务职能、保障职能来重新梳理,简单的物理相加很难产生化学反应。

2008年改革的初衷是想解决部门之间的矛盾问题,但现在来看,似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这几年“诸侯”做大,各个部门争权夺利的现象越发严重。

其次,内部职能没有区分,只是简单的叠加。一个部门有宏观职能、微观职能、行业管理职能、执法职能、监管职能。改革之后,由于工信部内部没有区分职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宏观也是一个司,微观也是一个司,造成各项工作出现一刀切的现象,致使宏观管理弱化。

最后,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清,这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我们发现,最近这些年的改革有停滞和倒退的倾向。主要问题是政府管的太多,权利没有下放。这会偏离改革初衷。大部制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改革最后变成部门之间的争权夺利,就会失去意义,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如果为改革而改革,就不能实现联动,如果不联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会增加矛盾。

“五轮”推力

《新理财》:大部制改革的推力在什么地方?

周汉华:最关键的动力都是行政推动,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完全封闭,方案随时都有可能改变。中央出台政策后,地方级级传导。行政推动的优势就是有力度,能够拍板之后就雷厉风行的推进,排除阻力。但是关起门来做方案,缺乏积极的讨论。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我们针对改革的动力提炼出五个范式:

第一个就是行政推动。行政推动是第一推动力,因为现在都是行政国家,世界上各国家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都是行政推动。这个机制有其必要性。

第二个是市场推动。这个市场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商业活动,特别是私人部门。政府只是在管理,真正的驱动力还是企业,企业是第一创新的主体。如何将企业的声音吸收到改革方案的制定中来,这是各国竞争力的主要差异。我们发现,发达国家这种传导方式比较顺,有不同形式的利益集团,有利益表达的渠道,通过利益表达,将这种机制糅合到行政推动里面,推动体制改革。

第三个是社会推动。如果说商业活动代表的是钞票,那社会推动代表的就是选票。这是一个跷跷板,政府在中间,社会推动反应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是沉默的大多数人表达的一种方式和渠道,在社会改革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商业的声音太大,公众的声音太小,就会引发某些不平衡,对整体的和谐产生影响甚至威胁。如果执政者过于向资本市场倾斜,那么就会有选票来惩罚。反之,对于民粹的政治家,那资本就会用脚投票,产生外流,投资环境就会变差,导致经济下滑,那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大众。

第四个是法制推动。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机构改革中更重要的就是法制推动。机构改革不能一刀切式,一揽子式。发达国家的改革都是机构法定,职能法定。每一个机构改革和政府选举基本上不对应,机构调整、职能确定都要法律化,不受政府换届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说这个“法”在机构改革中至关重要。在过去,从十五大开始,我们的机构法制化一直提出,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个是竞争力推动,即所谓的标杆竞争。各国的机构改革,国与国之间都在进行标杆竞争。最典型的就是,欧盟在很多机构的设定上有统一的要求。其中,美国的监管理念、监管机构设立的模式,对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人坚持职能分开的原则,政策职能、监管职能、反垄断职能等,均要分开。我国很多的做法其实也是参照外国的经验,比如原来银证保都是央行里面的一个司,最后分离出去成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理念就是央行管政策,是政策机构,银、证、保是监管,只依法监管。我认为,银、证、保改革成功地吸收和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

为什么我们的改革不成功,从这五个推动力来看的话,就很容易找到原因。别人是五个推动力,或者说是五个轮子,我们只是一个。所以说我们的动力是非常单一的。这种单一的动力虽然有他的优势,但弊端太多。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除了内容之外,如果在推动力上能够实质性的迈出一些步伐,开放讨论,开门搞改革,结果就不一样。

猜你喜欢
大部职能部门
职能与功能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5例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疗效观察
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护理体会
7部门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实现“三医联动”需大部制改革
全国大部省份结束2014高考 多地高考模式微调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