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院校食品加工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2013-04-02 00:5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素质

王 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重庆 400067)

“十一五”期间,食品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然而,在行业中各种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种类层出不穷的背后,食品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匮乏和食品加工技术人员知识面狭窄的困难,这些由于专业人才状况不稳定的因素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甚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具备“宽口径”的食品加工专业人才不仅是企业现实的需求,还是高校食品专业建设者要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食品专业知识体系和食品行业的特点,本文以食品加工专业为例,从理论教学改革思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阐述了“宽口径”食品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以期对进一步拓宽食品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企业满意人才的模式有所启示。

1 理论教学改革思路

1.1 培养目标

总体上,食品类专业都是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加工与贮藏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食品企业或在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商检、质量监督等单位,从事生产开发、工艺设计、质量检测、教学、企业管理、产品市场推广和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地方特色和办学院校的办学方向不同,各个食品口专业分支又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面向企业一线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来说,培养企业一线员工是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而且这些专业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企业或是生产的某几个环节,因此,培养懂各种操作、会操作各种、各种操作都熟练的一流操作技术是这个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明确的目标。

1.2 课程设置

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行业对食品加工人才的要求已不满足于有一定的外语计算机能力和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大量的食品种类的出现挤压了原有旧课程应用在生产实际的空间和可能性。因此,对课程因时而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1]。食品加工专业往往侧重与企业实际的生产操作内容相近似,因此新时期食品加工专业设置的课程应该既具有针对全行业通用的科目,又需要主流行业分类后方向性的课程科目。同时,也要考虑岗位的纵向性,依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开设相关科目。因此,在创造外语教学与学习的条件和环境的同时,我们鼓励专业课程使用英语教材和用英语授课,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从整体上优化食品课程体系和知识能力结构,倡导在教学中使用食品设备图片或视频等手段,调动教师、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

1.3 改革理论教学

基于“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框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分组学习,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教师不再满堂灌,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让出一定时间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或其他形式的学习,让学生上课不感觉枯燥和被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形成了几点经验:

(1)以就业为导向,研究满足食品企业生产与食品零售服务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调整食品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2],修订教学计划,为食品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研究课程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多元整合。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对课程体系整体进行优化。坚持“三面向一提高”的要求,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培养质量。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建立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等课程模块体系。

(4)研究将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科目加入到专业主干课程,教育与培训并举,为毕业生取得“双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就业,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宽口径”特征。

2 构建适合宽口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专业“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思路是:从食品类专业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确定专业培养的岗位群——根据岗位群技能需求与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所需技能知识模块——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路体现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目标以专业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学习情景以企业环境再现为基础,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如何构建宽口径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需要研究专业各实验、实训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对理论课程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3]。重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多开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与食品专业毕业生基本要求相符合,能体现时代要求,强化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改变教育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主要就业岗位所必须的关键技能为前提,落实课程内容设置,实施“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4]。以核心技术教育为指针,整合相关课程,形成以体现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此外,还可以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条件、主讲教师等方面下功夫,全面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2.2 重视综合素质在专业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积极拓展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强调学生自我判断、自主学习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达到“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开拓提高的空间。以行业发展趋势确定实践教学发展方向,以主要就业岗位确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关键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设计课程内容。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积极拓展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强调学生自我判断、自主学习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达到“宽口径”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开拓提高的空间。

2.3 以就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为核心,构建模块化的技术课程体系

加强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把本专业和专业群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及其变化作为接点,与用人单位开展合作,分析各个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并对所有技能进行归纳,形成若干个以关键技能为核心、相关技能为支撑的综合技能模块,从而构建出服务于综合技能培养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5]。

此外,针对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时调整专业各实验、实训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对相关内容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增加实践创新的比重,解决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无法独立解决实际应用的现状。对主干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实践进行多元整合。打破原有体系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面面俱到,但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2.4 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利用承担食品科学、食品工程等方面的课题,在教师和研究单位的组织与配合下进入研发和示范现场,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伴随研发和示范过程进行学习,做到“教、学、做”有机结合。教学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为主导,一切教学内容与环节都围绕“实践”展开,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生产、科研项目为载体,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开放性。以能力为本位,实用为目的,行业发展为引导方向,改革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讲授内容和开设形式,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并建立和完善综合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2.5 建设灵活实用的、贴近食品行业生产实际的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

以食品专业(方向)核心技能训练为前提,建设专业核心技能培训的实训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建设,使食品专业主干课程中的90% 以上都使用国家规划教材。

此外,加强自编特色教材和辅助教材建设。根据食品专业的特点,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自编教材和辅助教材,编写具有针对性、体现实用性的实用人才培训教材,保证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课程都有教材可供使用。

3 结语

由于我国农产品及食品贸易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国家已经将食品安全性问题提高到民生和国家发展能力的层面。这就要求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食品加工型人才培养,同时也要避免通过简单的专业拓展培养食品专业高级人才。只有顺应食品行业的国际发展潮流,结合我国食品工业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营养与卫生等重要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才会顺应社会对食品人才需要的发展趋势。因此,构建宽口径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就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确立新的质量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突出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提高,重视综合素质在专业学习中的养成教育,强调学生自我判断、自主学习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达到“宽口径”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开拓提高的空间。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姚兴存,舒留泉.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36):354.

[3]王强.关于“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64-66.

[4]张艳敏,林洁,李桂霞.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粮油检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35-37.

[5]杨华,戚向阳,朱秋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68-7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素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