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问题初探

2013-04-02 03:29陈海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公平城乡流动

陈海军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一、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背景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教师教育又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教师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尤其是教师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教师教育整体薄弱的局面仍未改变,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针对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现状,国家在政策层面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进行了探索。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1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战略要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提出,为我们研究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很好的政策背景。如今关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未看到专门针对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因此,对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概念

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的深化。因此,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横向的空间概念,涵盖于城乡教育一体化中,同时也是一个纵向的时间概念,涵盖于教师教育一体化中,是横向与纵向,空间和时间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不同专家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及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有关论述分析,本文认为: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是指冲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阻碍,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城、乡教师教育两个体系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即通过合理整合城乡教师教育资源,消除城乡教师二元体制的束缚,构建动态的、双向沟通的、良性互动的城乡教师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城乡教师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隔离走向融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整体的渐进过程,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结构优化、教师队伍管理科学、教师收入均等,促成城乡教师的共同进步,提高城乡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城乡教师的共进与和谐发展。

三、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乡统筹思想的火花散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论住宅问题》、《资本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1]在 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的理论。随后,恩格斯在吸取马克思乡村城市化理论的基础上最先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即“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2]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不仅体现于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的融合,还包括了教育关系的城乡融合,为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城市和农村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研究,最终都不能解决城乡问题,不能解决中国的教育发展问题。

(二)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3]人力资本理论重在描述教育、工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发展,才能缩小国民教育水平的差别,促进社会公平。人力资本理论的价值就在于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以此作为教师人力资源整合的依据具有其合理性。要想使教师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挖掘和统筹可利用的城市和农村现有教师资源,从教学内容需求到教学方式的需求两个维度去感知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增加城乡教师教育的人力资本。

(三)和谐社会理论

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我国城乡教师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剧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区域性失衡,导致城乡间的矛盾在无形中演化为一大社会矛盾,与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符。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无疑是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向度与发展规律的。

(四)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理论也为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也是社会公平的决定力量。教育公平主要是一种质的规定性,强调公正、正义;衡量教育公平的三大标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实现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与前提,同时,更应注重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公平:在教育过程层面表现为制定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培养课程、模式和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地区优势,优化利用不均等的教育资源;在教育结果层面表现为制定综合的、包容城乡区域适切性的人才评价模式和标准,使城乡教师均能最大限度地取得高质高效却各具特色的教育结果。我国城乡教育的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成为严重影响教育健康发展、阻碍城市化进程、实现社会公平的障碍。只有通过教育发展,才能缩小国民教育水平的差别,促进社会公平。

(五)教师专业化理论

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视为专门的职业,它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是连续性的,强调了教师教育的整体性特点,它要求原来相分离的教师培养和培训要相互衔接起来。包括教师教育培养的机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在纵向的维度上要做出统一规划和安排。而贯彻教师专业化的关键还在于要提供横向的、宽度的一体化环境,给与教师不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一切机会,充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四、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一)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的研究

有学者通过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的研究分析,认为城乡教师在总体数量、学历层次、年龄分布、职称结构、性别比例、教师福利待遇、教师培训、教师队伍稳定性、教师工作量、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质量等方面差异较大,是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二)对城乡教师失衡原因的研究

根据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学者们分别从教师待遇、教师流动、经济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对影响教师失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观点有三:一是教师待遇的巨大差距同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城乡教师失衡的因素。[4]二是环境、经济、制度、政策、管理体制、教师自身等城乡差距是导致城乡教师失衡的主要原因。[5]三是造成城乡工资差距的根源是由于城乡教师工资拨款渠道不同,由于县乡财政力量薄弱,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由省、市财政拨款的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等。[6]

(三)对城乡教师流动存在问题的研究

首先,城乡教师流动存在制度方面的阻力。城乡教师流动制度、教师工资制度、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教师人事制度等的不完善,教师编制改革缺位,形成了城乡教师流动制度与教师工资制度、人事制度、教师编制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等。[7]其次,交流教师的选拔与聘用不合理。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交流教师和交流学校缺乏自主选择权;交流教师的派任与专业不对应;交流时间过长、交流形式单一;考评主体不合理、考评标准不统一;教师交流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重点学校在派出教师轮岗、支教和挂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重形式轻质量的现象,轮岗、支教和挂职的教师容易成为“三不管”人员,教师只管上课,不参与当地学校的民主管理,缺乏主人翁意识。[8]再次,对城乡教师的培训不合理。在教师交流过程中,会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但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师资脱离实践等,阻碍着教师的合理流动。[9]最后,城市教师流向农村之后,由于支教时间短,城市优秀教师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还增加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财政负担。[10]

(四)对实现城乡教师均衡对策的研究

针对目前城乡教师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城乡教师要实现均衡发展或合理流动,不仅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还需要在教育模式、教育制度、原则等方面进行努力。其一,将教师劳动力价格调整作为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前提条件,一是从宏观上进行存量调整(从根本上对现存师资配置进行调整,实行大面积教师队伍有序流动)与增量补偿(新增师资补充弱势学校);二是通过城乡教师待遇的调整,对流动教师进行流动成本补偿,对流动教师进行差异补偿(包括地区差异和校际差异等)来促进教师合理流动。[11]其二,要健全教师工资制度,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公平重建教师编制,进一步推进社会制度改革,消除教师合理流动的社会屏障。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政府应建立起有效的道德规范,端正教师的流动动机,采取“渐进式”制度变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制度化流动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冲击,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识教师流动制度的意义和价值。[12]其三,坚持政策导向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与保持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相结合、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与加强师德建设相结合、弘扬尊师重教与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相结合。[13]

通过以上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城乡教师资源配置,针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展开研究,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只是城乡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有研究没有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而且已有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性的研究,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只有改变教师教育城乡二元结构,提高教师素质,解决好城市教师教育和农村教师教育的自身发展问题,在经费投入、教育政策的制定、社会环境的改变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并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才能满足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适度超前实施教师教育城乡一体化,才能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顺利形成,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祝小宁,罗敏.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体系的当代解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翟博.教育均衡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夏茂林,冯文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2010,(02).

[5]沈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的原因及对策[J].教师与职业.2010,(12).

[6][10]李伯玲.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与流动问题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3).

[7][12]贾建国.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创建的制度阻力探析[J].教育科学,2009,(05).

[8]熊才平,吴瑞华.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J].教育研究,2007,(03).

[9]许小平,袁潇.城乡教师培训差异性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01).

[11]冯文全,夏茂林.从师资均衡配置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0,(02).

[13]马艾云,李保江.县域教师流动机制实施框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构想[J].当代教育科学,2007,(09).

猜你喜欢
公平城乡流动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流动的光
笨柴兄弟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公平比较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