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

2013-04-02 03:29许佳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灌输理性政治

许佳佳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对于“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一词,学界并没有明确界定甚至也极少使用,但是与其有紧密联系的一些概念,诸如“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理性教育”、“理性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性因素”却常常出现,使得该词的存在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依据。沈大光在其博士论文《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中,首次具体而深入地引入了与“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的“非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为我们得以大致界定“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他认为,“非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依据社会价值准则和规范通过一定方式和手段培养和提升个体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实践活动”[1]P53。显然,这一定义的核心要素是非理性因素,注重通过包括欲望、情感、意志、信念在内的非理性能力的培养。那么,从逻辑上的对应关系来讲,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就是以认知为基础的理性因素,着重关注个体认知能力的培养。

所以,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这样定义:在思想政治活动中依据社会价值准则和规范,以一定的方式培养个体认知能力的实践活动。这里需要把握两点:第一,灌输教育是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直接也被实践证明的最为有效的方式。第二,与非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不同,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教育。

二、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处境

列宁曾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P29但由于对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灌输发生异化,沦为填鸭式的教条化教育和僵硬的说教。学界对以理论灌输为主要形式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质疑甚至否定,甚至让人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非理性教育是主导与核心,理性教育只是辅助,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饱受误解

1.理性教育成为唯理性教育的替罪羔羊

很多时候,人们极力批判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走向片面和极端的唯理性教育,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教育,但概念的混淆使得“理性”常常成为替罪羔羊。从内容上说,它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属于这个范畴,而从方法上来说,则是以教育者对受教者的理论灌输为主要手段。而唯理性教育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程式化、知识化的倾向,视思想政治教育为知识灌输和理性培养的学习和教育过程”[3]P66,并且强调理性至上,否认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唯理性教育是建立在绝对理性的基础上,容不下一切非理性因素的,而理性教育则是在承认非理性因素存在并起着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与非理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并互为补充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2.过度“灌输”使理性教育广受诟病

囿于“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单向灌输理论知识的手段”这一认识,过度阐释以致歪曲“灌输”的本来面目,也使得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广受诟病。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理论灌输,不免使得教育形式较为单薄。然而,是否灌输理论就该受到批判和摒弃?是否教育形式的单薄就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并不见得。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到工人阶级的脑中去,同理,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也不可能在该国公民的脑海中自然生成,同样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植入到他们的头脑,所以,灌输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灌输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因果关系,是一个过程”[4]P5,它只是客观上呈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从一方向另一方传输的动态,至于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段去灌输、如何有效掌握灌输的力度、怎样取得灌输的最大成效,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与灌输原则的不合理贯彻有关,而不是说灌输这一形式本身就很单调僵化。

(二)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屡遭淡忘

完整的教育应该是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的统一体。作为一种综合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理性与感性等关系的统一,决定了它必然是认知导向与价值建构、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统一。甚至与其他教育实践相较,它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要求更高,对实效性的把握也更困难。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综合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5]P5,“促使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6]P9,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而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所能做到的,很多时候,诸如情感、意志、信念、兴趣等非理性因素的融入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学界关于非理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这些研究并没有排斥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承认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非理性的东西终究受理性所支配,但是一味鼓吹非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非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挖掘上,使得理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长远来看,理性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的不在场,会使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陷入片面化、单向度的漩涡,不自觉地掩盖了理性对非理性的定向和引导作用。

三、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理性知识的灌输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长期以来尽管饱受争议,但从未被某种别的教育方法所替代,因而仍具有可行性。

(一)理性对非理性的支配作用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7]P147也就是说,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总是趋向或力图趋向理性目标的。因此,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必然受到某种理性的支配,而非理性因素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的本能反应,更应该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果情感、意志和欲望等非理性因素,不加以理性引导,非但不能辅助理性教育,反而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一个人主观上当然想要得到绝对的自由,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但是这一想法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因为他的个人欲望并不总是符合社会的要求,甚至会损害他人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这个时候,理性的呼唤便会使这种想法仅仅停留在理想王国,而找不到在现实中立足的合理依据。

(二)理论灌输法的实践效应

不论是从外面向工人灌输无产阶级意识,还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做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理论灌输法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已经开启了理论灌输的大门,懂得以朴素的言传身教去组织和团结氏族成员,到了奴隶社会,宗教思想的灌输成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手段,而到了封建社会,教化思想逐渐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将其提倡的道德规范编成儿歌,要求民众在童稚时便熟记于心,久而久之,其义自见。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越发系统和完善,传播媒介也越发便利和多样,更加适合人们去学习和理解国家需要他们掌握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差异来看,理论灌输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类群体,因为它最直接,只不过对灌输的理论和思想要做不同层次的建构和改造。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民众而言,理论经历过简易化和通俗化的蜕变之后,很容易被他们消化和吸收。而对于已经具备相当文化水平的人而言,理论灌输法实施起来更是游刃有余,比如说党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

四、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性

(一)内容理性

1.教育内容应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无法让人们产生共鸣和认同,那么,它一定是偏离大部分人的理性思维的。教育内容可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血液,教育内容是否合乎理性,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中国共产党何以取得政权,我国何以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这些问题不是单靠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可以解释的。信仰的植入和生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灌输影响,需要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所以我们有必要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历史教育的投入需要更多。我们被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那么,我们做到何种程度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这时,公民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法制教育、经济教育、爱国教育等均不可缺少。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仅局限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中,而应当涵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

2.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死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涵也越加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便是最好的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科学化、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系”[8],它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我们在政治教育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度,在思想教育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理想,可以进一步坚定人民的社会信念,在道德教育中掺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二)方法理性

1.双向互动式的灌输。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得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使得教育者很难从受教育者那里得到反馈,从而很难估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方的单向输出,不是一个简单的到达过程,受教者的接受程度如何,是否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以内化,成为他们价值意识的一部分,才是这一教育活动的关键所在。只有转变教育思路,真正实现双向互动,理论灌输才是合乎人类认知规律和理性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教育者的独角戏,教育者充其量只是一个引子,他们抛砖引玉,是为了给真正的主角——受教育者做铺垫。

2.启发引导式的灌输。许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无奈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难以进行,很大一部分与受教者吝于表达有关。就拿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为例,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台下仍一片死寂。那么,如何撬开受教者的嘴,让教育者聆听到他们的想法,进而了解今后的课堂内容和方式调整?很明显,传递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和接受范围,教育的方法也应该符合受教者的特点和兴趣,实际上,启发引导式的灌输就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借用电影电视作品作为对青年学生展开政治教育的敲门砖,教育者才有可能合时宜地抛出有讨论空间的话题,开启学生的思路,打开他们的话匣,让大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从他们的畅所欲言中,了解他们的看法,并适时加以引导,并对今后更好地调整教育方式奠定基础。

[1][3]沈大光.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赵利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路径探索——从政治共识到社会共识[J].商业时代,2011,(17).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6]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上海中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4.

[7]转引自胡俊苗,黄海昀.简论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理论与改革,2007,(1).

[8]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几个深层次问题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0,(5).

猜你喜欢
灌输理性政治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