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2013-04-02 03:40赵桂英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学生文化

赵桂英

(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论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赵桂英

(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更是相互激荡,各种思想、价值、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大众文化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快速发展起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教育环境,大众文化的很多内容甚至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众文化的很多表现形式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优化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等.但大众文化给大学生带来新鲜因子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极大的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众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恩格斯说:“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时代性格中很大一块就是文化.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依托于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庞大的传媒系统,广泛而迅速地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把各种信息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当代大学生因自身心理和生理等特点,已成为接触大众文化最为广泛的群体之一.大众文化本身的特征性必然使得其传播内容中包含有许多和当代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相关的内容,从而也必然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都市化、商品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大众文化在市场这个庞大的看不见形状的空间里,依靠着先进的巨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以迅雷不掩耳之势深入到大众的视线当中,其对社会的影响更是渗透到了日常生活每个角落.对正处在求新、求奇、求知、求乐,反应敏锐,思维活跃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们同样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不乏积极有益的一面.

1 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大众文化具有形象直观、传播广泛、为人们喜闻乐见等特点,因此比起枯燥无味的说教大众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

大众文化是一种复杂且包容性强的文化,有多元的思想和文化,也有多变的观念和行为,满足了大学生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譬如以音乐为例,通过电视,网络等大学生们可以欣赏到自己喜爱歌手的演唱会,了解最新的音乐元素;通过随身的手机可以播放那首特能引起自己情感共鸣的流行歌曲抑或是经典老歌;甚至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音乐类的选秀节目去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等,或者是通过网络上传自己最近创作的校园名谣等等,大众文化不仅仅满足了大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也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渠道或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众文化可以改变学习方式,有力的激发了学习热情.不一定只有在课堂在图书管才能学习,通过电视、DVD、手机等都可以获得学习所需的知识等,以网络文化为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上网已经是大学生生活方式之一.网络文化本身就是百科全书式的资源,掌握一定的检索方法,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在网络的文化海洋中检索出不同学习难度不等的学习材料.同时,网络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使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自由地与世界各国的人交流信息,拓宽了视野,降低了学习成本,也节约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1.2 催生大学生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1.2.1 大众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开放观念的形成

大众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批量的跨国界的传递信息,这也就为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社会国家,甚至是世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有了这些他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与校园,国内国际社会的发展时势更多的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这样一来他们的视野就开阔了,思维角度也就多变了,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更多的是全球化的视野.尤其是现在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满足这种开放视角所需的一切,有生动形象的征服,也有真实事例的强有力说明,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1.2.2 大众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形成

大众文化给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文化环境,在这里大家可以自由的随意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同时也可以在自身条件的允许下参与大众文化的传播制造等.追求平等与公正,追求个体的自由与发展,自我和个性等现代观念在对大众文化的参与中得到极大的培养.另外,在对文化的选择上,有了强大的自主权,可以是根据自己爱好,也可以是根据自身学习需要,而且还可以借助大众传媒按照自身的想法成为制造新的大众文化的“开拓者”.“我的地盘,听我的”大众文化就给大学生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地盘.

手机铃声对大家来说不是个陌生的东西,可是从对铃声的选择却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个性,有人选的流行歌曲,也有人选怪异的有惊悚效果声音,还有点人选影片中搞笑台词,甚至还有些人直接自创了一段口头RAP当成自己的彩铃,也正是因为大家有了对彩铃的种种选择,彩铃市场火了.

1.2.3 大众文化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大众文化以大量的、广泛的、流行的,愉悦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在让人们消费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成才观念.当代大学生是思维极为开放的群体,创新与善于、敢于接受新生事物是他们的显著特征.通过大众文化这样一个平台,大学生思想交流的频率加快了,与外界接触的领域扩大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增多了,对现代化的思想与观念有更强的需求,他们大胆地吸收着文化宝库中一切有益的知识和营养,摆脱陈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大众文化他们不再是一味的进行不假思考的“拿来主义”有了创造性的“模仿”,多了一份个性的张扬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原创风的流行就是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明.有大学生原创的DV剧《望江》等,原创电影《只如初见》等,原创电视剧《大学门》等,还有创意网店,如伊莎&潘是一个成立于2008年的原创品牌,由英文名字叫Issa(伊莎)和Pann(潘)的两个在校女大学生创立.限量生产贩售DIY手工制品(各式袋子、包包、小饰物、布偶等).她们率真地感受着这个大大的世界,用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把生活中的实物运用到设计的产品当中,以此来纪念生活的美好.伊莎&潘每年都会用不同的主题去诠释世界,感受不一样的生活.随着创意风潮的吹袭,如今最时尚的事,就要数玩创意了.

1.3 有利促进高尚道德价值观的塑造,提高审美能力

大众文化把丰富的社会信息传递给当代大学生,有利于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明辨是非,间接了解社会,了解前人或他人的生活经验,使自己能够顺利融入到社会关系中,并能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了完美的道德价值观.如《南下》、《沂蒙》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激发了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可可西里》、《美丽的大脚》、《唐山大地震》等影片真实反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影视作品,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自发自觉的行动.如大批的大学生参加环保志愿救援活动,义务教育支教行动,灾区救灾捐物等志愿活动,还有通过网络参加“转帖解救街边乞讨儿童”活动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种价值原则已经内化为当代大学生行动的先导,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1.4 有利缓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大学时期还是大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对来自人生价值目标,职业选择,沉重的学习压力,情感表达等的一些烦恼、挫折,让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释放的空间.而在大众文化这个文化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到有关现实生活的鲜活例子,可以在那里找到释放心情的笑点,自然地就成为了大学生们释放心理的理想地.此外,大众文化还起到了排解引导的功能,提供了多种释放的途径.欣赏或查找与心理困惑有关的影片或资料等去寻找解决方法,或直接放下手头一切,欣赏一部能让自己轻松愉悦的影视作品,或通过QQ,MSN,博客等跟朋友或陌生人畅谈心里的烦恼与忧伤,释放心中的压力.

2 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

在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样进行着全球化,多样化和差异性趋势加强.当代大学生从主流整体上看还是表现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态势,但是大众文化中所隐含渗透的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以及大众文化所包含的世俗性、商业性、娱乐性等方面消极内容和形式,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对大学生产生了极为严重消极的影响.

2.1 理想信念迷茫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大学时代本应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时期,虽然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在大众文化享乐主义、浪漫主义等价值取向与现实极大的冲击下,大学生再难沉浸对远大理想的和原有的坚定信念的执追求中,把自己降到了一个很低标准,而无视自己作为跨世纪一代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缺乏应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豪言如今却更多的被视为是可笑的言语.他们日益选择了现实,发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提,有钱就图”等类似的感慨.好成绩不如一个好老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宁愿坐在轿车里哭,不要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等类似语句依然成了他们的座右铭.校园里老老实实求学的人和书呆子画上了等号,而“兼职、创业、赚钱”成了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的时尚.消解了崇高和理想的精神意义,更多的是对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极度推崇和追求.企图解除青年学生的精神武装,破坏大学生的远大理想信念,从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两种力量的较量中,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抵抗力差,对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道路的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所动摇.

2.2 政治观念淡漠

大众文化依靠高技术的传播和跨国资本的运作,大众文化是一种突破时空限制的文化,影视、影碟、电子游戏、商业广告、流行音乐等都是世界范围的大家可一共享的大众文化.“一定的文化总是承载着相应的价值观念,文化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扩张的过程”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在供人们休闲娱乐或文化消遣时往往还带有某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灌输.西方发达国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向我国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机会.国外极端自由主义以及心存不良动机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想不断在国内传播,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西方发达国家变换着内容和形式的潜移默化的推广其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及生活方式提供了便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更是很容易受到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的误导和诱惑,社会主义的相关价值观念被淡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比直接毁灭一个国家的力量还要可怕.

2.3 威胁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铸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每一种文化背景都会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与这种文化相对称的人格.受到商业利润的驱使,大众文化往往有意识地投合“文化消费者”的癖好.大学生崇尚新潮、变异和个性化,大众文化制造者们就不断推出新星,不断炮制奇闻轶事,不断变化并制造新的时尚等.但为了满足并不断刺激人们感官和享乐性的消费欲望,大众文化极力渲染暴力、性、本能等非理性的东西,甚至嘲弄理想、调侃道德等都可以被奉为吸引大众的眼球的新潮、时尚.文化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被低俗化,感性化和世俗化所取代.大众文化所渲染张扬的非理性文化时刻向大学生昭示了一种关注现世、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这无疑会导致大学生人格的片面化和人性的扭曲.“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样的社会心理堂而皇之地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就是一个例证.

另外,网络文化以其隐蔽性和自由性,成为不少大学生心中的“自由天空”,他们在这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自己的角色,可以把自己视为网络的主人,无视他人,甚至可以毫不留情地抨击他人,在那可以获得对他人的统治的满足感等,这样的心理长期也势必会导致对大学生人格的异化,同样也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铸造.

2.4 道德价值判断的混乱,责任感缺乏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变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这种变革模式下的人类意识形态也在悄然改变.很多人的精神世界的需求跟不上物质生活的节奏,结果就会导致是非判断标准的混乱,贪图享乐、金钱崇拜等错误的价值观念不断滋生,严重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在这种不良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深受影响,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抵制外界干扰的自我防线就不十分坚固,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受到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的误导和诱惑.加之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着,外来文化不断进入我国,国外极端自由主义以及心存不良动机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想不断在国内传播,而青年大学生又是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很容易就被蛊惑.

2.5 就业时注重功利、追求物质

大众文化总是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暗示、诱导和宣扬着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在部分人的眼中追求可以不要但面包一定要有而且要好,只要是待遇给的高的岗位,哪怕是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背景都不符,他们也会毅然选择去.而那些能展现他们才华,真正能磨砺他们的基层,是他们唯恐避之不急的,除非是毕业真没地方去了.因为一到毕业季,也就是大家拉关系找门路的热季.有些人甚至已经做好赖在城市的准备,只要能暂时呆在心仪的大城市哪怕是干最脏最累的活也心甘情愿,为了就是有朝一日能真正融入这个城市.另外在选择职业上还看重的是所在单位是否能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是否有助于其更快更便捷的走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2.6 恋爱时寻求刺激、贪图享受

在大众文化精心塑造下,大学生们身陷各种成功商人、耀眼明星、豪华酒店,汽车、豪宅等等光鲜生活的包围与诱惑中,部分大学生也就开始把能找个成功人士嫁掉作为学习重任,在学习上社交上更多的带上了有色的眼镜,结交的标准不再是年龄要相仿,兴趣必须相投,人品要忠厚,而是经济实力的强弱.在对待神圣的爱情上也更是趋向物质与功利.她们想的最多是怎样能够通过各种捷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却很少思考成果与付出之间的比例应该是怎样的.因此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在大学里也是到处可见.每到周末各种名车停满校园长廊来着这里的女大学生;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更是点名想招学校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去做兼职等,甚至一些腐朽的思想逐渐被人接受.这种悄悄的变化是一种可怕的信号.尤其是在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很多爱情是基于找工作时可以拉关系找后门.当然这无疑是对爱情,对工作岗位的亵渎,是一种与文明社会不协调的现象.

大众文化在让大学生得到身心的释放时,其消极面也使使大学生形成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一切都影响他们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接受的政治道德与政治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下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更不用说其实效性的发挥.面对大众文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们不能消极忽视或回避,试图幻想着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到过去单一主流文化中,以便逃离这个无所适从的文化环境,而应主动积极德去探索适合新时期文化格局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便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1〕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道德与文明,2007(4).

〔2〕步德胜,慕乾伟.试述大众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周中之,潘文岚,苏令银.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课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孙卫卫.大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J].思想教育研究,2003(2).

G642

A

1673-260X(2013)02-0247-04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