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信仰问题探讨

2013-04-02 04:54黄春英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院校

黄春英,徐 娟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学生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而当前对于高职学生群体,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其信仰问题。本文将以武汉某高职院校为例,围绕信仰教育问题,探讨高职学生的信仰现状、原因以及对策。

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信仰现状

为了准确地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学生信仰的状况,我们以武汉地区某高职院校为例,对该校22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此次调研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2205份,回收有效问卷2205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果如下。

1.1 信仰的内容

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你的信仰是什么”时,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52.2%的学生提出信仰“实用主义”,6.3%的学生提出信仰“功利主义”,24.6%的学生则表明信仰“集体主义”,12.1%的学生提出自己的信仰是“个人主义”,还有4.8%的学生信仰其他的。而当问到“你认为当前大学生中最流行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时,学生们又表达了各自不同的看法:42.5%的学生认为最流行的价值取向是“金钱最重要”,40.5%的学生认为是“崇尚民主与自由”,3.1%的学生则提出是“相信宗教”,8.2%的学生则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3.6%的学生认为是“相信命运”,2.1%的学生选择其他的。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到,很多学生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追求进步,向往崇高,但同时也相当看重个人的功利性。他们在个人信仰上存在着追求高尚与看重功利的矛盾。一方面他们追求进步、积极进取、愿意为社会做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却又非常迷恋各种名利和现实诱惑。他们不知道在这种两难抉择中该如何去取舍,但是往往又情不自禁地靠近了功利。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或许他们都懂得信仰非常重要,但是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信仰或者说哪些信仰更科学更正确,却使他们比较困惑,感觉力不从心。这些高职学生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信仰对于他们个人成长成才的特殊意义,只知道有信仰是好的,但却不懂得如何去树立科学的信仰以及科学信仰对于自身发展的真正意义与价值。目前,高职学生的这种信仰盲目不科学的情况比较严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

1.2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当问到“你对中国共产党目前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的程度”时,学生们的关注度也有所不同:1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63.2%的学生则提出只是知道一些,17.8%的学生却表示完全不知道。当问及“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的态度”时,学生们同样作出了不同回答:18.9%的学生表示充满信心,56.1%的学生提出比较有信心,25%的学生则表示毫无信心。

从调查结果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还是非常相信中国共产党的,而且对党的一些大政方针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对党的信仰上,依然有一些学生比较盲目,或者说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比如在入党的问题上,很多学生都表现很积极,有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甚至能够坚持定时写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但是一深究其入党动机时,可能学生们就有了不同的想法了:有的学生可能希望通过先入党然后走考公务员之路,有的学生则想着凭借党员的身份以便利于进国有企事业单位,还有的学生或许想通过入党多获得一些学校的各种奖励和荣誉等。

1.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及其认识

当被问到“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影响”时,学生们的回答也各不相同:29.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以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46.4%的学生提出可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6.5%的学生则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以有助于今后自己的工作,17.5%的学生却表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毫无帮助。而问到“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时,学生们也是各抒己见:71%的学生认为主要来自学校教育,17.2%的学生认为来自社会影响,3.8%的学生则表示来自家庭的感染,8%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影响。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多数学生或许只是了解一些,但并没有真正用心去深刻体会其中的内涵与深意。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不是主动的,基本上都是被灌输的,因此在情感上并不愿意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去接受马克思主义,更不用谈将马克思主义内化到个人思想深处、内化到实际行动中。

2 高职院校学生信仰现状的原因分析

从高职学生信仰的现状中,可以知道目前高职学生的信仰日益呈现出多元化、非主流化的倾向,这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当前的国际国内背景环境以及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1)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强烈使其信仰追求趋向盲目化。当代的青年学生主体意识日趋强烈,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追求。特别是在自我的个性崇拜、个人价值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上,注重功利性、物质性,对于物欲的追求非常明显。为了追逐前卫,追求时尚,很多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异常开放,敢说敢做,敢想敢闯,常常做出一些比较出格的事情来。有的学生为了“追星”,竟然放弃了自己的学业,甚至不惜宝贵的生命;有的学生为了出名,为了增加“网络人气”,竟在网络上大肆散步谣言,愚弄众人;还有的学生为了追求物质满足,居然将自己作为“商品”,明码标价,以此来换取金钱和各种奢侈享受。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多元化,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缺乏是非判断的标准,价值定位盲目不清,就很容易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常常做出错误的选择,以致于最后误入歧途,追悔莫及。特别是在信仰上,一旦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他们的人生将会受到极大的消极影响。

(2)经济全球化使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西方各种思潮的严重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融入到这股浪潮中,各个国家的技术、资金、人才、文化等各种资源广泛交流与碰撞。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放,各种西方文明思潮迅速传播开来,其中也不乏很多消极的思想到处泛滥。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有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达到他们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在国内一度风靡一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开始有些淡化、动摇。而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标新立异,对于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新潮流又很容易接受和吸收,一旦先入为主,就很难改变他们的思想信仰,再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就显得相当困难,也缺乏吸引力了。

(3)社会不正之风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威信和作用力。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还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是,社会上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表面上每天“抱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一副大公无私、人民公仆的样子,暗地里却想方设法营私舞弊、以公谋私,最终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这些人的行为已经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严重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声望,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传播受到了较大阻力和恶劣影响。这也导致了很多人特别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心理抵触和消极认同。

(4)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信仰教育缺乏实效性,趋于片面化。在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中,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视角考虑的,它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模型人才”,社会需要某种类型的人才,学校就致力于这种类型人才的加工生产,学校的职能似乎已经接近于企业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与此同时,在信仰教育内容上,将信仰教育直接等同于政治信仰说教,一味给学生灌输生硬的政治理论和空洞的社会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个人信仰的指导培养。这样一来,虽然马克思主义天天讲,时时学,但马克思主义永远只停留在书本上,却难以融入学生的内心和潜意识之中,学生学习它仅仅只是为了考试。因此,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害的,急需大力改革创新,需要我们切实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底。

3 加强高职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思考

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这种信仰状况、特点及其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加强和改进对高职学生的信仰教育,及时地引导他们树立起科学的理想信念,坚持崇高的人生信仰。

3.1 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平台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实践、创新不足等。而这显然与高职学生的新潮观念、活跃思维、时代特征要求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格格不入,难以契合。伴随着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对各种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并在不断加强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现在,高职教育的价值和地位正在逐步彰显出来,对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教育的重任也显得更为艰巨了。针对目前高职信仰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帮助高职学生自觉修正个人的人生信仰和政治信仰,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同时,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和创新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将信仰教育深入到每个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中去,使之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信仰教育的主体。

3.2 构建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平台

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主体,肩负着传道授业、培养人才和推进高校创新发展的艰巨任务。教师的师德状况不仅是教师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更会深刻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会对在校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都可能会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发展,甚至是一生。因此,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教师不仅要善于教书,还要善于育人,针对不同的学生及其性格特点,要予以因材施教,以德育人。在教学工作中,高职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既要擅长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又要精通各种与专业相匹配的实践技能,要将知识教学与技能实训统一起来。在生活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需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及时地给他们指引方向,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树立起他们独立生活的信心。总之,高职教师需要身先示范,以渊博的学识去塑造学生,以崇高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坚定科学的信仰,自由而全面地成长成才。

3.3 构建和谐温馨的校风文化平台

任何人的信仰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和良好环境的熏陶感染。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育上,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一个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充实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创立心理咨询中心引导大学生走出困惑和阴影,开展各种竞技比赛活动促进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实践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科学信念,等等。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有助于自身成长成才,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科学信仰。

3.4 构建网络媒体信仰教育平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可以说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网络,也就意味着没有了听觉视觉,因为网络信息容量巨大,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在更新和传播。大学生作为网络爱好者的重要群体之一,对于网络的迷恋和疯狂可见一斑。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适时开展网络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仰教育,将无形的信仰教育融入到有形的实践教学和现实生活中去。比如,可以开辟网上党校、红色论坛、形势与政策网络课堂、国防教育网、党建知识网等多种网上栏目和空间。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传播党史党建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党、走近党、真心拥护党,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可以构建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在网上教师可以更方便有效地指导学生,给学生解疑释惑,促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殷 丹.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2]刘 毅.高职学生信仰教育资源整合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2).

[3]张 媛.关于高职新生信仰教育的浅析[J].华章,2010,(31).

[4]祝 军.试论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问题[J].求实,2011,(S1).

[5]郭秀兰.当代大学生信仰认知的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院校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