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相对过度教育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3-04-02 05:20陈志伟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过度办学人才

陈志伟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大学生就业中出现了毕业即待业、知识失业、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从高等教育宏观层面分析,这一现象的根本性原因即“过度教育”现象的存在。剖析相对过度教育存在的原因,并从科学明确办学层次定位、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学历与能力两条腿“齐步走”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相对过度教育问题提出对策,从而缓解现存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毕业即待业、知识失业、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改变大学生就业现状,推动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过度教育及相对过度教育的内涵

(一)过度教育的内涵

学者弗雷曼针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出现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出版了《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对其过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学者们对过度教育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学着毕晓普认为过度教育是“一个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超过了需要。”[1]著名教授约翰·罗布斯特认为:“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超过其职业通常要求的水平,便属于过量教育。”[2]亨利·莱文指出过度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纵向比较目前受相同教育水平的人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教育者没有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受教育者拥有比其工作岗位要求更高的技能[3]。

综合以上观点,作者认为所谓过度教育,即对个人而言就是指个人所拥有的教育水平超过了其从事的工作实际所需要的教育水平;对社会而言就是指社会所拥有的教育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过度教育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必然导致受教育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出现教育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知识失业型”人才浪费、消极怠工等问题。

(二)相对过度教育的内涵

著名学者顾明远在其著作《比较教育导论》中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不但没有存在着过度教育问题,而且存在严重不足,中国的教育还需继续加大投入并适度超前发展,然而中国的某些局部领域的确存在过度教育问题,即中国教育存在结构性、区域性、层次性过度问题。”[4]针对我国整体对大学生教育需求很大、但有效需求不足等现状,作者提出了相对过度教育概念,即由于大学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专业不匹配、相对区域就业供给与就业需求不匹配等,分别出现了层次性、专业性和区域性过度教育,作者把它统称为相对过度教育。

二、大学生相对过度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结构盲目争上“高层次”

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层次的高校存在盲目争上“高层次”的现象。一,专科层次盲目争上“本科”。一些专科院校不顾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盲目跟风、争上本科,办本科专业,通过与几所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放弃了原有高职专科的办学特色,全校工作的重点都转到办本科上面,学校变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二,本科层次盲目争上“硕士点”、“博士点”。近些年来,一些本科院校尤其是那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水平,争上硕士点、博士点,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下滑。二者使高等教育的重心出现“畸形”上移。盲目争上“高层次”,致使高校办学定位不清,不能正确定位“办什么学、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大学在谋求“高层次”的办学行为中造成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趋同,而高职专科院校的招生规模相对萎缩、办学特色缺失,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出现了“求高学历者易、寻高技师者难”的现象,最终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现存层次性相对过度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不同产业和同一产业的不同部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些民营、私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倡导“拿来主义”、直接上岗。然而,目前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更多是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和基础,而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对本专业的需求,导致当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之时,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却没能迅速地做出相应调整,存在着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见性、前瞻性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动态地设置、调整专业,使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即产生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专业不匹配的矛盾,出现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状态。其次,现今仍有部分高校盲目追逐开设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的现象十分严重[5]。据作者对湖南省68所高校进行初步调查,仅设置了计算机这一专业的学校就高达50所,每年仅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高达上万人。同时,现今很多高校开设的专业过于狭窄、交叉性新兴专业设置少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专业不匹配,在大学生就业时出现专业性相对过度教育现象。

(三)大学生区域就业供给与就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今仍有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倾向于集中在京津沪和沿海发达地区,而偏远省区脱贫致富同样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这样导致京津沪和沿海发达地区人才过剩,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偏远省区却难以吸引人才,出现人才短缺现象,使人力资源配置出现区域性结构失衡,导致区域就业供给与就业需求不匹配。其次,学生上大学期间考虑到大学教育需要花费三至四年的投入成本,希望毕业后能尽快获得教育收益,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工资待遇和福利都要优越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部分毕业生都会选择在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同时我国目前市场体系的分割和劳动人事、户籍管理上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大学生很少愿意到农村或不发达的地区工作[6]。这样,出现了“跷跷板式”人才分布结构,导致大学生区域就业供给与就业需求不匹配,从而出现区域性相对过度教育现象。

(四)大学生个体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匹配

在现今社会、学校、家庭的大环境背景下,很多子女求学追求高学历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很多大学生坚守着“读大学、就会找到好工作”的观念,把学历作为知识的标杆,盲目追求高学历,学习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很优秀,而不愿意参与学校的社团及班级活动,更不愿意从事兼职、实习工作,自身缺乏培养、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认识,没有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变为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出现专业理论知识很“优秀”,但与其相关的实践能力却没“及格”、较差的个体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匹配的现象。理论知识很优秀,而实践能力却没有顺其提升,这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个人所拥有的教育水平超过了其从事的工作实际所需要的教育水平,工作中出现消极怠工、知识失业,最终导致相对过度教育的存在。

三、大学生相对过度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科学明确办学层次定位

一,理性对待高校“升格”、“合并”。高校特别是高职专科院校,不能随波逐流,不贪大、不求高、不求全,在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与教育规律、稳抓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办学层次定位。进一步优化“金字塔型”或“梯形”的教育层次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二,明确办学层次定位。针对现今少数高校专科盲目升本科、本科盲目升重本的办学定位不清状况,高校应明确办学层次定位,解决好“办什么学、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注重研究本科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重点的不同,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即高职专科院校定位在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院校定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研究型大学定位在研究型人才培养。实现教育投资在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通过理性对待高校“升格”、“合并”,科学明确办学层次定位,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现存的层次性相对过度教育问题。

(二)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

一,高校专业设置应具有前瞻性。针对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状态,高校必须要有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见性、前瞻性能力,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专业设置的变动性与稳定性,灵活、动态地设置、调整专业。二,高校专业设置不能“随波逐流”。现今部分高校趋于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上只增不减,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本身的长远发展。高校应改变为了生源而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这种专业设置“随波逐流”的状态,学校应重视对国家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根据市场和不同产业对专业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地判断,结合各个办学特点,科学设置专业,合理培养人才。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减少大学生知识失业的状况,缓解大学生就业中现存的专业性相对过度教育问题。

(三)调整高等教育区域结构

一,让人才“动起来”,改变“跷跷板式”的人才分布结构。通过资金扶助、政策支持,让集中在京津沪、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动起来”,鼓励他们到边远省区就业,让人才均衡分布,同时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实行就地招生、就地培养、就地安置。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以缓解部分大学生“送出去、回不来”的尴尬,着力解决发达地区人才过剩与偏远地区人才不足的双重矛盾。二,健全相关制度。边远省区和农村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解决现存的劳动人事、户籍管理上的城乡二元分割问题,为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现存的区域性性相对过度教育问题。

(四)学历与能力两条腿“齐步走”

一,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校社团班级活动、竞技比赛、企业兼职、实习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培养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改变现存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有理论、无能力”、学历与能力“两条腿背道走”的现状,提升实践能力,把学历与能力两条腿“齐步走”,进一步转变当今大学生个体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匹配的状态。二,淡化学历文凭的“符号效应”。大学生应改变高学历即高能力的思想误区,转变盲目追求高学历的误区:即把知识与能力画等号,把高学历追求作为就业的唯一标准[7]。充分认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金子塔型”的需求结构,高尖端人才的需求仅是少数,而绝大多数各门类、各层次的普通人才才是国家、社会大力需求的。大学生个体、家庭、社会都应淡化这种学历文凭的“符号效应”,在注重学历的同时注重能力,促使学历与能力两条腿“齐步走”,进一步缓解现今部分大学生由于注重学历文凭的“符号效应”,所导致毕业时出现的“知识失业”、人才浪费等相对过度教育现象。

[1]Amaud Chevalier Measure Over-education[R].Work paper Center for the Econom ics of Educati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97.

[2]Tsang,M.C.,and Levin,H.M The economics of overeducation[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85,(4).

[3]Rafael,L,Irizarry.Overeducation and Unemployment in the third world:the Paradoxes of dependent industrialization[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80,24(3).

[4]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

[5]盛世明.过度教育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6]武毅英,杨珍.扩招背景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校教育管理,2011,(11).

[7]臧娟.对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过度办学人才
人才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