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短兵”纳入大学课堂之探析

2013-04-02 09:03蒋莹毛献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7期
关键词:武术大学运动

蒋莹,毛献亮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武术短兵”纳入大学课堂之探析

蒋莹,毛献亮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从“武术短兵”运动的自身特点、社会价值和作用,以及当代大学生们对体育的需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就“武术短兵”运动纳入大学课堂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探讨和研究.认为,“武术短兵”运动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相吻合,适合在大学课堂中开展.分析“武术短兵”对武术的正影响以及不足,针对“武术短兵”项目今后的发展与不足,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

武术短兵;大学生;体育需求;大学课堂

“武术短兵”运动是中国的传统器械技击对抗项目,将传统的武术短兵器:刀、剑、鞭、锏等技法进行加工提炼,融合成两人手持短兵相互击刺搏打的一种武术运动,[1]它是一项实用价值高且有趣易懂的运动项目.当代大学生是青春活泼的一个群体,对体育有着相似的需求特征,恰好与“武术短兵”运动特点能够很好的结合,这意味着供与求是相等的,既“武术短兵”特点能满足当代大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1 “武术短兵”运动特点与当代大学生体育需求

1.1 “武术短兵”运动特点

(1)实用性.“武术短兵”是两人一组各持短兵,在规定的时间、场地内运用短兵进攻防守的技法进行格斗.双方距离的掌握、步法节奏的移动和每一次交锋都是实战经验的积累,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

(2)简单性.“武术短兵”主要技法为九种,相对简单易学;器械是一根细钢条、或藤条包裹着厚实而有弹性的海绵层,外层再包裹着成形的皮革套所制,简单且安全;[2]场地要求平整,即可开展教学与训练,是符合简单性原则的.

(3)趣味性.“武术短兵”是两人在战机瞬息万变的实战中进行的.每一次的攻防击打与战机捕捉都夹杂着紧张和刺激,无论观战者或参与者都沉浸在跌宕起伏情绪中,充满了趣味性.

(4)新生性.“武术短兵”针对人群需求整理出了一个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新生项目.因发展时的不成熟流传千年的武术技法出现停滞,27年后得到恢复,虽说历史悠久,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它无疑是充满新鲜感的新生运动.

(5)民族性.“武术短兵”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斗剑”形式,春秋战国时期,斗剑之风盛行,并且有了击剑方法的理论.[3]它是反应中国本土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但沿袭了中国武术兵器的技法,还继承了民族的礼仪和文化.

1.2 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体育需求,分为体育活动的需求和体育消费的需求,我们这里指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既人们在生活中渴望获得体育效用的心理状态,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初步原因[4].

(1)追求简单与便捷.当代大学生们生长在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环境中,便捷固然省去了很多麻烦,反之让青年当代大学生滋生了“缺乏耐心”、“畏难情绪”等特性,换言之,他们更喜欢简单且容易掌握的体育项目.“武术短兵”技法简单易学且容易掌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

(2)追求实用与挑战.当代大学生们是青春活力的代表,喜欢挑战、寻找刺激,具有挑战和实用性的运动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武术短兵”是需要实战格斗的运动,也是一种刺激的挑战,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所学项目具有挑战性与实用性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3)追求新生与趣味.当代大学生们多数是90后,是生活环境较为优越的一代,处于追求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的阶段,同时也处于孜孜追求新生事物的人生发展阶段.“武术短兵”技术灵活多变,充满趣味性与新鲜感,是促进当代大学生们参与该项目的关键.

(4)追求民族与传统.当代大学生们受当代的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信息网络化等影响,作为炎黄子孙在华夏民族的氛围内,他们通过民族精神的熏陶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们主观上是愿意参加民族传统项目的,但要看该项目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武术短兵”是武术一个子系统,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通过对“武术短兵”运动特点与当代大学生体育需求分析来看,两者特质是相互吻合的,意味着“武术短兵”项目今后在大学生课堂中的发展有非常显著地理论与实践价值.

2 “武术短兵”纳入大学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2.1 “武术短兵”纳入大学课堂的正影响

2.1.1 对武术文化传承的正影响

将“武术短兵”运动纳入大学课堂中,是为了更好的带动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首先,利用“短兵”课程展现武术的多面性.理论讲解、技术练习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形成对武术知识理论与动作技能的正确认识,及时纠正学生对武术片面、单一甚至错误的认识.再者,利用好“短兵”项目运动特点,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们主动融入到武术文化中去,以此带动武术的发展.最后,利用“短兵”进行武术礼仪与传统思想的教育.课堂前后强调师生之间必须行“抱拳礼”.虽然形式简单,但意义重大,它蕴含着“尚武崇德”、“尊师重道”的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是民族文化的外化形式与体现.

2.1.2 对武术学科完善优化的正影响

目前,武术的表现形式已经迎来了多元化的时代,每个项目都有它的优缺点,“武术短兵”作为“新生”项目,相比其它武术项目而言,“短兵”对武术文化与学科建设具有弥补不足、完善优化的作用.“短兵”的技击意识高于“武术套路”,能够帮助“套路”运动员强化实战意识,同时技法更易掌握;“短兵”是器械对抗,对于“武术散打”而言,学生们能运用短兵进行击打与对抗则显得更加新鲜有趣;“短兵”的速度相较“武术推手”项目而言更快,大学生们更喜爱速度快、惊险刺激的“短兵”项目.“短兵”要与其他武术项目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建设与完善武术学科.

2.1.3 对大学生安全自卫的正影响

抢劫、谋杀等一系列负面的报道,充斥着媒体,人们对这个社会感到有些不安,同样也影响着大学生们的生活,尤其是女大学生,她们是事故发生的高危人群,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个群体.“武术短兵”习练者经过长期的实战训练,在危险和突发状况下能够克服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结合实战中积累的技术,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起到安全自卫、维护社会正义的作用.若“武术短兵”运动纳入大学课堂中,也是安全教育的一种手段,它的实用价值让更多的学生能沉着冷静的保护自己、培养正义感.

2.1.4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正影响

目前,全国都在提倡抓好综合素质教育,其中良好的体质、心理与品德是最为重要的.其一,“武术短兵”运动强调“武德”教育.让学生们学会如何较好的与人沟通,学会关心与合作,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辨别各种是非,学会积极面对生活,明确历史使命,坚定思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5]如此一来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品德.其二,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大部分大学生们习惯长期熬夜学习、缺乏锻炼,导致大学体育课出现多起长跑猝死情况.通过“武术短兵”练习不断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大肺活量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从而促进大学生们身心的综合发展. 2.2高校开展“武术短兵”运动的制约因素

2.2.1 教研队伍不完善

近些年除了个别体育类高校师生接触过武术短兵以外,并没有在武术领域和各类高校中里引起更多的关注,导致该项目缺少专业完善的教研队伍.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检索中关于“武术短兵”教学与研究的文章自1983年至今不足40篇,发达的网络媒介鲜少见到与“武术短兵”运动相关视屏与介绍,专业的教学人员也是屈指可数.“武术短兵”与“武术散打”、“武术套路”等项目相比,无论从教学、教材、教师队伍以及科研立项等方面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可见,“武术短兵”目前的教研队伍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并提高关注度,才能更好的开设当代大学生的“短兵”课程.

2.2.2 项目发展缓慢

“武术短兵”运动受到宣传力度较弱的影响导致项目发展过于缓慢.我国高校普遍设有武术运动的相关教学,其中以“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居多,由此,很多大学生对“武术短兵”的概念是非常陌生与模糊的.如今是个多元化大发展时代,武术教学只停滞在这两个项目上显然是不够的,不能满足社会对武术运动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不符合武术在大学课堂上乃至整个民族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前,能够接触和学习到武术短兵技术的大学不超过十所,其中包括了几所重点体育专业院校,全国“武术短兵”发展的速度可见一斑,“武术短兵”运动发展速度缓慢是影响因素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武术短兵”应当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大学课堂从而弥补现状的不足.

3 应对策略与建议

对“武术短兵”纳入大学课堂进行分析后,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发现该项目的运动特点与优势,纳入大学课堂是可行的,且有利于武术今后的发展.当然,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办法与建议,来优化与完善“武术短兵”运动在大学课堂的发展.

3.1 武术各项运动应共同发展

各项武术运动不能独立开来,应当共同发展.我们可以借鉴跆拳道的教学与推广方式,它既要考竞技品势、还要考特技功力,这样,学员们既学习了跆拳道的主要技术,也体验了跆拳道的各方面内涵,从而加快了跆拳道的发展.[6]所以武术的各项运动与“武术短兵”在大学课堂上是不能分家的,利用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合并成整体,系统的进行教学与训练.以“武术套路”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们的武术基本素质,包括柔韧性、协调性等;运用好“武术散打”和“武术推手”的实战训练模式,如单兵练习、相互喂招、实战步法等培养实战对抗意识;发挥好“武术短兵”的器械对抗特色,弥补武术目前没有的“器械”对抗项目,做到完善学科发展.只有各项运动相辅相成,各取所长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3.2 构架完整的进阶等级制度

在进行“武术短兵”运动教学时,应当在现有的武术段位制基础上做些许变动,构架进阶等级制度,吸引更多学生既科学又充满兴趣的参与其中.例如:1-9级段位,每个阶段设置合理的学习内容和训练方式;在技术内容设计上要符合习练者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体育需求,做到先易后难、呈阶梯上升的教学模式;每学期进行一次进阶考核,考核通过者授予象征该段位的配饰与证书,获得下一阶段的学习资格.构架符合大学生的进阶制度,对大学生具有激励作用,同时对该项目也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3.3 完善教研队伍提高关注度

目前,“武术短兵”是新型运动项目,教学与研究资源相对缺乏,要利用好大学这一体育课堂传播的最后一站.因它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术是在武术体系的范畴之内,武术专业的教师通过学术交流、继续教育、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与教学,可在较短时间内充实到“武术短兵”教学队伍中来,并培养专业的学生形成教学梯队.科研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管理,尽快形成完善的科研团队,提高教师、学者在武术短兵运动上的科研关注度.运用好现代媒介,将武术短兵的相关讯息宣传与扩散,使得更多的人去了解与钻研,有利于该项目教学在大学课堂中的快速普及与建设.

3.4 注意课堂安全维护

“武术短兵”运动是持械对抗项目,运动损伤等问题不可忽视.目前大学生为90后,活泼好动、冲动易怒,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进行武德德育、安全教育与纪律规范等内容教学,从而降低“武术短兵”教学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暴力或者攻击性倾向,避免课堂中出现学生受伤事故.课前,严格规范器械领取方式与放置的位置,不得在课堂上擅自操作与嬉闹;课中,短兵的使用方法,学生必须紧跟教学节奏,不得随意更变技术动作,注意学生之间的配合,听从课堂组织与指导.

4 结论

“武术短兵”运动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大学课堂上纳入该项运动,不仅对当代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安全自卫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武术的传承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教研队伍的不完善与项目发展的缓慢程度是它不足的一面,针对“武术短兵”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要做到:完善教研队伍提高关注度与宣传,利用好高校这一平台加快“武术短兵”的发展速度;要与武术各项目共同发展,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教学过程构架完整的进阶等级制度,吸引更多学生既科学又充满兴趣的参与其中;注意课堂安全维护并进行武德教育,从而降低课堂中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武术短兵”运动纳入大学课堂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一步重要举措.

〔1〕戴小平.中国短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2〕马贤达.中国短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

〔3〕袁贤群.短兵运动发展述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4〕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5〕田建国.素质教育新视野[J].现代大学教育,2002 (2):15.

〔6〕杨全辉.跆拳道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成因对武术发展的启示研究[D].社会科学II期,2007(6).

G807

A

1673-260X(2013)09-0070-03

猜你喜欢
武术大学运动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华武术
《大学》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不正经运动范
武术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