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林卡音乐之路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2013-04-02 11:24胡晓玲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俄罗斯民族

胡晓玲

(池州学院 艺术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音乐大师格林卡(1804-1857),这位19世纪俄罗斯音乐的先驱,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他是俄罗斯民族音乐派的创始人、伟大的作曲家、声乐教育家。他是俄罗斯音乐第一个有世界意义的完美的古典音乐大师,是俄罗斯最卓越的古典音乐的开拓者,给俄罗斯古典音乐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创造了悠久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与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诗词共同为世人谱写出一篇篇华丽的乐章。

1 格林卡的音乐发展之路

1.1 童年的音乐环境奠定了他的音乐发展基础

格林卡出生在俄国斯摩棱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村的一个庄园主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位退休的将军。格林卡小时侯,在他舅舅农奴乐队中,便时常听到乐队演奏的乐曲,包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还有梅雨尔、凯鲁比尼等音乐大家的序曲以及交响曲,在他稚嫩的脑海中就开始形成了交响曲的概念。凭借良好的音乐熏陶,成为格林卡后来创作的重要基础,农奴乐队成为他儿童时期的“欢乐的源泉”。在对所接触的音乐渐渐有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格林卡便自觉地参与进去,不久,他成了一位忠实的音乐表演能手,格林卡还向农奴乐手学习弹奏钢琴等乐器,成为乐队的一份子,这段经历大有裨益,为他后来从事音乐理论学习和创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之打下了实践的根基。格林卡在他所写的自传《札记》中说,孩提时期听到的民间音乐和民歌成为他以后绝大部分音乐作品的创作的主要素材和首要元素。这为他成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拓荒者、俄罗斯古典浪漫曲的缔造者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空间。1812年,8岁的格林卡耳闻目睹了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他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听到了有关勇敢的人民游击战争的人和事,这些生动的故事、俄罗斯人的英勇行为和高涨的爱国热情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激荡在作曲家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为他后来创作《伊万·苏萨宁》,这部“民族英雄悲壮歌剧”打下了基础。

1.2 吸收异国音乐营养,提升完善了他的音乐水平

格林卡是俄罗斯第一个去意大利学习声乐的人,是一位优秀的男中音歌唱家,是俄罗斯声乐学派的创始人。格林卡差不多走遍了欧洲,他所到之处,认真学习各国音乐,包括意大利的、法国的,德国的,还学习了先进的乡村音乐作品的作曲技法,这些国家与本民族音乐的完美组合,最终使俄罗斯音乐系统不断提高,至臻完善。他的作品《保列罗舞曲》就是最好的体现,格林卡运用了西班牙民间舞蹈——保列罗的曲调谱。他学成回国后,创作了著名的声乐套曲《离开彼得堡》。可以说,直到格林卡的出现,才将西方优秀音乐技法与俄罗斯民族音乐题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真正地形成了俄罗斯本民族的专业音乐。格林卡著名歌剧《伊万·苏萨宁》,在本民族音乐领域,运用俄罗斯民谣、城市音乐、农村音乐、教会音乐等节奏、音调、旋律;吸收国外的音乐技巧,将之与意大利歌剧调和波兰传统民歌曲调糅合到一起,使得整出歌剧音乐、内容或技巧的表现显得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比如,在其序幕合唱的第三部分,格林卡运用了欧洲传统的复调手法,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充分的运用了西欧赋格曲的技法;最后一曲《光荣颂》,运用清唱剧的风格,融入俄罗斯民间惯用的变奏曲式和欧洲传统赞美歌,创作出一首属于俄罗斯的本土颂歌。这些巧妙的运用以及完美的结合,都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写作技巧完美融合的典范,为俄罗斯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与文艺界人士的亲近交往,催发了他民族音乐思想的种子

格林卡不是音乐世界的独行客,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与当时一些著名的文艺界人士都有密切的交往,例如,与普希金、茹可夫斯基、阿多耶夫斯基、谢洛夫、格里鲍耶多夫和奥多耶夫斯基等等,一方面,在与这些爱国的文艺家亲近交往中,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在他的思想土壤里,种下了民族音乐思想的种子,而这对他后期作品的创作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朋友也成了格林卡狂热的崇拜者和他作品的宣传者。阿萨菲耶夫说“朴素性、自然性、心灵的纯洁性和哀怨内涵的诚挚性,在俄罗斯的抒情始终成为心理学的基础,而且从格林卡的《不要诱惑》开始,其思路延伸到柴科夫斯基的奥涅金、切霍夫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还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杰出的理论中”。例如,格林卡根据普希金的诗所创作的浪漫曲《夜间的微风飘来阵阵醇香》中,将简单明了的音乐形式和歌词的形象化的内容巧妙地配合,两个共同存在的诗意形象—大自然的图画和以它为背景的爱情场面,在构成复三段体形式的两个对比的结构的永远交替里获得了反映;声乐幻想曲《夜晚的检阅》,是格林卡根据茹科夫斯基的诗所写。这首乐曲按他的性质来说,接近于叙事曲的体裁。但格林卡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在这首曲子内不堆积一些传奇的效果或用许多描写细节的手法。他用匀称而刚强的进行曲的节奏,把整个作品的音乐锻打嵌进这节奏如钢铁一般的框子内,以此来达到强大的影响力量。他严峻的、从头至尾始终不变的节奏,给人以一种悲剧的宿命和威严的感觉,曲式从开始一直保持到结束,每个片断都有与内容相对的单独特征。

1.4 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结是他成功的最根本保证

格林卡之所以被公认为俄国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俄罗斯民族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他在俄罗斯的音乐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单纯是因为他那些优秀的创作,一个尤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不管是《伊凡·苏萨宁》抑或《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他都将艺术创作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民族潮流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还站在本国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特别是他的民族歌剧。《伊凡·苏萨宁》被称颂为“俄罗斯歌剧的曙光”;在1848年格林卡写成的《卡玛林斯卡亚》交响幻想曲,孕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格林卡曾说 “我自己并不想成为一个意大利人,因此,我渐渐认识到要以一个俄国人的感觉来作曲”,这种历史使命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格林卡的音乐创作显示出比较鲜明的民族特征,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在俄罗斯的音乐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一方面,他对之前的俄罗斯音乐成就和音乐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族风格特点的音乐内容高度提炼。另一方面,为了开创一个全新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新时代,他主动周游欧洲其他国家,积极地学习借鉴意大利等国的先进音乐成果,更加有效地丰富了俄罗斯音乐流派的音乐写作技巧,并且大胆地在他的作品中的音乐创作、表现、配器等各方面进行浓抹重彩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怀的渲染。内容上,格林卡积极选择民族主义题材进行创作;表现形式和技巧上,他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深刻领会其丰富的思想感情、鲜明的性格特征及本土色彩的审美情趣等,自觉而充分地地运用到民族主义音乐的创作中,从而使他引领了俄罗斯音乐创作中个性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和爱国主义情怀。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创作都沿袭着这一音乐个性并不断地向前发展。格林卡的创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当时还不很成熟,但也奠定了一个崭新的基础,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后来,经过“五人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几代音乐家的努力,俄罗斯民族乐派才真正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2 格林卡音乐发展之路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2.1 抓住幼儿音乐教育良机,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音乐教育要从幼儿时期抓起,这是音乐教育的黄金时期。长期以来。我们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把音乐教育看做非主流教育,即使现在家长和社会改变了一些看法,但很多人还是把音乐教育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或单纯为了以后的升学就业,或满足于音乐考级。格林卡正是由于童年时在其舅父的农奴乐队中,听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梅雨尔、凯鲁比尼等的序曲和交响曲,在他小小的脑海中形成了交响曲的概念,受到农奴乐队的影响,才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所以,我国的音乐教育要抛弃功利思想,要屏弃短视效应,要努力营造出一种无功利“无为”的音乐教育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育出一流的民族音乐大家,才能成长出世界一流的大音乐家。也只有这样,我国音乐事业才能步入正轨,形成良性循环。

2.2 加强音乐实践,开展丰富的音乐文化交流

格林卡与普希金、茹可夫斯基、格里鲍耶多夫和奥多耶夫斯基等文艺界人士的亲近交往,对他后期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丰富了他的音乐文化内涵。音乐水平的提升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的识谱,不能只局限于一个琴房里的咿咿呀呀,也不能只跟在一个老师后面学一辈子,而应该经常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社会的各种音乐实践机会,锻炼、展示自己,一方面除了师从一个音乐老师学习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之外,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要广泛地和各地相同音乐方向的高水平的人士切磋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音乐素养方面不断改进、转变、提高;另一方面,音乐工作者还要向非音乐界学习借鉴,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文化品位。在过去,我们的音乐教育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淡化了音乐人的综合人文素养,过于单纯地强调知识技能掌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坚持把音乐不仅当成“技”,更要当成一种文化之“道”来传授,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2.3 突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引导青少年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格林卡无论是在音乐内容创作,还是具体表现在浪漫曲、歌剧、声乐教育以及演奏形式上,无不体现出他的民族性,也正是由于他的音乐的民族性,才使他无愧于俄罗斯音乐之父的美誉,也是他称誉世界音乐殿堂的重要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拥有56个民族。春秋时代,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盛唐时代已经成为世界艺术的高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瑰丽多姿,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着民族的艺术精华。其中,声乐、歌舞、器乐、戏曲、曲艺等都自成体系,独具一格,这些都是引导青少年传承地方民族特色,对于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宝库文化,也只有充分挖掘我国各民族的音乐宝藏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才能丰富我国的音乐资源,形成既有特色又有竞争力的音乐事业,才能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冲突交融中不被吞噬并被世界艺术认同尊重。

2.4 注意民族文化特征中的冲突性

格林卡在意大利等欧洲其他国家游学期间,吸收了所到国家的音乐方面的长处,丰富并提高了自己的音乐水平,但是,他没有迷失自我,没有忘记本民族的东西。所以,他在回国之后,完成了歌剧《伊凡·苏萨宁》还有《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写出了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培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他的这种伟人的示范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在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冲突中,不可照搬或硬套其他国家的多元文化来进行我国的音乐教育,也不能故步自封,在教育中走极端。照搬或硬套这样的做法是不自信的表现,会弱化、消减我国具有民族特征的东西,最终会抹杀不同民族国家的地域个性,中断民族文化的传承。音乐本身就是多元的,既要传承、保护和利用我国自身的音乐文化,也要辨证地再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音的乐文化,二者相辅相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格林卡,作为一个世界级音乐大师,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所创造的辉煌的俄罗斯音乐时代依然闪烁着无尽的光辉,我国音乐事业近年来虽取得了长足的比较全面的发展,但还没有形成一个音乐大国,还没有产生多少能够流传千载的音乐作品,也还缺少称誉世界的音乐大师。正因如此,我们仍然有必要从格林卡身上吸收更多的音乐品质。

[1]万昭.创造音乐的是人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00.

[2]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马尔蒂诺夫.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M].李阿存,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

[4]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6]尤·凯尔第什.俄罗斯音乐史:十九世纪上半期[M].张洪模,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7]保罗·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 [M].朱少坤,等,译.修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8]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M].修订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9]任光宣.俄罗斯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俄罗斯民族
我们的民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另辟蹊径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