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3-04-02 09:03哈斯高娃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7期
关键词:双学位辅修专业知识

哈斯高娃

(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哈斯高娃

(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文章从“外语复合型人才”概念提出的背景、“外语复合型人才”必备条件两方面出发对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 “外语复合型人才”概念提出的背景

1.1 传统型外语教育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使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

中国教育长期处于应试体制,外语教学以培养“知识型”、“研究型”、“工具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外语语言文学为培养方向,在计划经济时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杰出的语言文学研究者.但传统应试模式使学生自始至终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外语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外语能力的培养.我国有数亿人在学外语,外语是我国各个阶段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在外语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因以应试为主要学习目标而呈现出高分低能现象,在社会各个领域外语高端人才依然严重匮乏,在机械、化学、IT、外贸等行业尤其明显.根据研究调查资料数据显示,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贸公司等部门对“单一型”外语毕业生的需求量日益减少.很显然,传统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外语专业人才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的需求.

1.2 非外语专业学生对外语专业学生提出的挑战促使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的不断拓展,外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很多非外语专业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他们不但具备专业知识,还有较高的外语能力,在语言技能方面与外语专业学生的差距逐渐缩小.“专业+外语”的人才以明显的优势对外语专业学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重要条件.那么是不是外语专业学生就从此失去优势了呢?当然不是.首先,应当看到外语专业学生在语言方面的优势.外语在表面上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交流工具的学习,但事实上外语专业学习的过程是了解熟悉外语语言国家文化、习俗并感染外语语言环境的过程.这种长时间积累的外语学习过程使外语专业学生与非外语专业学生有了明显的语言优势.其次,外语专业学生比起一般专业学生具备了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学外语需要以“滴水穿石”、多年如一日的学习精神来克服没有语言环境的困难.这种特殊情况使外语专业学生具备了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如此看来外语专业学生依然存在非外语专业学生无法替代的优势,但在两者差距日益缩小的现状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是势在必行的.

1.3 “外语复合型人才”的概念

杜瑞清教授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的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一转多能的人才.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英语专业教学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①这里所说的复合型人才就是“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外语和双学位.”②国内众多高校都在尝试,以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迈出了符合本地区、本校的培养模式.

2 外语复合型人才必备的条件

2.1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方面要求外语复合型人才具备扎实的外语专业基础知识.这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一致.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方面的基本技能,词汇表达准确、得体,能够正确运用词法、语法.能够了解所学外国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能够了解我国国情,并能够将中西方文化灵活比较、有效结合.另外要求外语复合型人才具备宽泛的知识面或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如法律、经济、外交等.

2.2 智力能力

外语复合型人才在良好的外语专业基础上熟悉其他相关专业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外语复合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灵活的智力能力,能够将外语与其他专业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效地相互融合、交叉,并能够灵活总结运用,同时能够提升形成新的综合能力.外语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才会有效地完成知识的融合及有效运用.

2.3 综合素质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因此综合素质也成为了衡量复合型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较强的智力能力的外语复合型人才更应具有正确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够以此规范自己行为.还要求外语复合型人才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实践中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以良好的道德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踏实肯干的职业道德.

3 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 “专业+方向”模式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被提出后各个高校都迈出了教学改革第一步.以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为例. 2009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以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构成.专业知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及使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结构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主要以英美文学是及作品选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词汇学、英语修辞学、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希腊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等课程模块构成.专业技能课程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语言奠定基础为教学目标,主要以综合英语、阅读、视听说、语言学、写作、语法、第二外语等课程模块构成.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被提出后,2012年我校外国语学院对旧版培养计划做出调整,形成了“专业+方向”模式.以英语专业为例,英语专业分为教育方向、翻译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并对每个方向的课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教育方向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课堂教学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方法、书写技能、教师语言艺术等专业课程;国际贸易方向开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实用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经贸英语文选、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翻译方向开设了英语口译、笔译、英汉语言对比、新闻阅读与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FCD同传、国际会议同传、交互口译、翻译批评与赏析等专业课程.

目前此模式在我校刚刚起步,但从专业性质、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情况来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3.2“辅修制”模式

“辅修制”指外语专业生在就读期间主修外语,可辅修另一门专业.要求学生在主修外语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以外必须按教学计划完成辅修专业课程,并通过考试,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辅修专业合格证书的模式.“辅修制”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另一门专业的平台,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或专业实用性选择专业,如经济、旅游、管理、法律等,在熟练掌握外语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系统学习另一门专业知识,在毕业就业时要比单一专业生大大提高了就业的机率.目前“辅修制”模式已被很多高校所采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3 “双学位”模式

“双学位”模式是指外语专业生选学一门专业;非外语专业生可选外语专业,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外完成所选专业规定的课程,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并取得相应学位的模式.“双学位”模式可完成各院系之间的合作、学科之间的渗透,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做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双学位”模式被很多该校所采纳.我校自2013年实施“双学位”模式,严格规定了各专业的申请条件、学生的申请条件、具体实施方案及培养目标.“双学位”模式可有效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选学第二专业的机会,使学生在有限的学制内完成不同的两个专业(学科)的课程,并取得双学位,为就业拓宽了范围,不但适应社会需求,更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3.4 “专业+实训”模式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人才.因此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着实总要.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比如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教学单位、工厂、旅游行业参加实训,将本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但将课堂所学内容活学活用,同时学习一些课堂内学不到的内容,并可实践中锻炼各种能力,如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目前,我校外语专业实习、实训比较单一,仅限于教育实习.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参加教育实习,在教学岗位上得到了有效的磨练.随着其他模式的顺利进行,“专业+实训”模式也应不断拓展,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

总之,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只有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才会得到更加完善.

注释:

①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专业教学指定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1.

②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2000(3):8.

〔1〕张洁茹.对于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0(6).

〔2〕马海霞.新形势下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安阳大学学报,2004(09).

G640

A

1673-260X(2013)09-0274-02经济发展趋势使社会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应用能力及较好的素质是新世纪对外语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外语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研究”(NGJGH201204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双学位辅修专业知识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我国大学本科双学位教育政策研究
京津冀地区外语辅修专业及辅修二学位现状研究和发展建议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中原工学院双学位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