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和谐校园建设应加强人文教育

2013-04-06 06:46许笑声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校园

许笑声

(集美大学 政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略论和谐校园建设应加强人文教育

许笑声

(集美大学 政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人文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适应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加强人文教育势在必行。加强人文教育,应在观念上给人文教育正确定位、在实践中贯彻教育全过程、创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现有的人文教育资源。

和谐;校园;人文教育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人类不断奋斗追求的目标。大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知识、文化聚集之地,因而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人文教育:大学人文教育的状况首先体现了大学本身的道德素养和精神面貌,同时人文教育的发展更是直接决定了整个大学整体风貌和前景。中国高等教育在几年快速发展之后,面临着许多问题甚至是困境。当前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种种问题,导致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和方向存在诸多质疑:大学应该往何处去?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引导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设精神文明”,这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1]由此而言,高校诸多问题的存在和解决,与人文教育密切关联。所以,加强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一 加强人文教育对大学的意义

人文,指的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最主要的表现是对人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弘扬人文精神,关系到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塑造。对干个体的人来说,它担负着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优良的品格、坚强的意志、独立的精神、丰富的情感的使命。[2]人文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其最基本的应有之意是:倡导以人为本,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应当超越对物质的功利性追求。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问和大师都是精神的载体与象征,由此我们可以说:“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大学之所以能成其大,不在于其校园规模之大,而在于其精神之博大与宏大。而大学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人文精神。缺失了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大学必然沦落为功利性追求的工具,沦落为一种谋生技术的培训机构,而失去其安身立命、承担社会道义职责的根本。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淡化甚至是失落已经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也正因为如此,人文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之一。也正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如果我们对世界著名的学府作个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名列前茅的大学,都是人文教育卓有成效的高校,他们的教育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某项专业领先的技术,更有饱含其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人文理念和价值追求。比如耶鲁大学,理工科方面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可一直被被推崇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受益终身的人文教育。耶鲁大学前校长贝诺·施密德特曾经说:“人文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独立自主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信息相通。这种人文应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正是这种人文精神把耶鲁大学推上一流大学的宝座。[3]再如哈佛大学,美国人通常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这与其说是哈佛的历史早于美国,还不如说是哈佛创造了美国,是哈佛的人文精神导引了美国的成长。[4]坚定不移地突出人文教育,这是哈佛的传统,是哈佛教育理念的核心。因此,人文精神应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二 大学校园人文教育状况及根源

从整体社会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重物质轻精神、重利轻义等功利主义思想不断泛滥,人文精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遭到嘲笑和鄙视。理想主义的失落和信仰的危机、价值体系的缺失和社会道德的失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与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萎靡息息相关。

从高等教育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发展势头迅猛,大量师生的迅速涌入稀释了大学的人文底蕴,而高校尽管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表现在行动上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未能应对新形势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使人文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二是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重理轻文的日益抬头。多年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理科课程所占教学时数较多,内容比重较大,配备的师资力量也较强,而文科课程所占的教学时数较少,内容比重也较少,师资配备也较弱。这就在总体上造成了重视理科知识和技能,而轻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状况。[5]

从大学校园的主体—师生的状况来看也不容乐观。就教师而言,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人文教育的主体,许多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部分教师忽视人文精神的价值、人文精神缺失,再加上由于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性的工作,成效在短期内难以显现,并且教育成功难以衡量,许多教师并不愿意在这项工作上更多的投入。就大学生而言,如今大部分的学生普遍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人文知识,总体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人文思想,但谈到掌握和应用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即使是文科学生也无法令人满意,不少学生人文素质不扎实,对人文精神亟待更加系统地学习和研究。

大学生整体人文缺失的客观原因主要在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特别是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促使不少大学在教育目的方面,重“专业成才”,轻“成人”,注重学生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训练,而对学生的“成人”则较少顾及。在“专业成才”上的投入是领先的,而在人文知识方面的投入是落后的。许多学生在崇尚科技、尽情享用科技成果的同时,却忽略了其内在的科学精神,丢失了对其内在精神的探究,这是出现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主观原因主要是不少学生存在着功利主义思想,重实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认为人文素质远不如分数、奖学金和证书等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程没有太大的实用性。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换个角度而言更凸显了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只有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坚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之培养,又重视人文品格之熏陶,我们的大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我们的大学才能真正成为符合时代需要、内外兼修而不是丧失人文、有才无德的“时代精英”。

三 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路

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和谐校园建设的直接需要。和谐校园需要教师之间的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而和谐的基础不仅在于各个主体之间关系的处理,更在于主体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是建设和谐校园最根本的途径之一。高校如何在当前状况下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

首先,就观念而言,理应树立综合教育理念,在思想上给人文教育正确准确的定位。

一是要确立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这就要求转变我国大学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要从以往那种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有限的学分时间限制下,精心设计少而精的几门“共同核心课程”。[6]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可以逐渐有所积累而成熟的轨道,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如集美大学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等教育内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要明确人文教育先于并高于知识教育。如果说,知识教育是要建立国家的骨骼肌肉,它使一个国家强大有力;那么人文塑造的是一个民族健康的灵魂。对大学而言,知识传授是其外在表现方式,人文的养成与传接才是其内在真正的核心。没有强壮的躯体是可怜的,没有健全的灵魂则是可悲的。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大学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阶段,人文教育本身就是孕育着极其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道德传统、民族和民族凝聚力的教育。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通过教育,使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既有民主平等意识、批判求实的、敢于探索和创新的态度,又能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关系,积极投身于建设祖国、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的伟大历史潮流之中。

其次,从实践上看,要把人文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工程,加强人文教育应从根本上排斥一切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把人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贯彻到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各系统部门中,学校上下通力合作,使学校人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师资培训上保证人文学科的发展,营造育人的良好环境,从而使人文教育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形成共识,这就要求我们有目的的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在这点上,有些高校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大量的人文选修课,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挖掘现有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中也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人文教育的内容,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应得到发挥。

再次,在具体层面,应创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一是要创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塑造和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学校应该搭建各种平台,有针对性的举办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专题报告、论坛、辩论、演讲等活动,对一些文化现象、文化观点进行讨论和剖析。依靠校园文化建设来帮助学生丰富和内化人文知识,完善内在修养和人格品质。同时,要进一步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拓宽人文教育的空间,达到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

二是要营造充满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环境育人,潜移默化,对于人文教育来说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环境在建设上要体现出对美、自由和爱的追求,通过搞好校园绿化美化,更新文体教学设施,加强人文景观建设等,力求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小气候,让师生在美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力求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让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人文、科技、文明等的存在。校区的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点缀,做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和谐统一。正如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建筑具有嘉庚建筑风格,以“穿西装,戴斗笠”的形式实现民族风格与现代功能性结构的结合,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以其中西合璧、古朴大气、庄重恢弘和浓郁的闽南地域特点而屹立于美丽的厦门,它使学生在这高雅的校园中,渐入人文佳境,理解人文精神。

最后,要充分发挥大学现有的人文教育资源。

一是发挥大学精神的教育功能。每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都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精神,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反映出学校的独特气质,体现出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从某个角度来说,校训就是一所大学人文的浓缩。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等。校训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利用各种渠道和载体,加强学校校训的教育。集美大学的“诚毅”校训,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充分吸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结合他立身处世的感悟,概括提炼出来的,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诚毅”校训在集美大学的办学实践中,一直产生着巨大的育人作用,成为集美大学师生的行为指南。学校十分珍惜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充分挖掘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以实际行动进一步发挥“诚毅”校训的教育功能。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诚毅”校训深深地铭刻在一届又一届集美学子的心中,激励着数十万集美学子的成长。校友们相聚在一起唱起校歌时,仍为“诚毅二字中心藏”而激动不已。广大校友大力弘扬嘉庚精神,秉承“诚毅”校训,为母校赢得了声誉,尤其在东南亚、港澳台地区享有盛誉,树起了“集大”品牌,赢得了“民主堡垒、革命摇篮”“航海家摇篮”和“福建财经人才的摇篮”等美誉。

二是要发挥图书馆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社会人文精神的缩影,它有着文献资源和独特环境的优势,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导向性、凝聚性、激励性和参照性的功能,它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 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新观念,优化馆藏结构;进一步加强人文科学文献资源建设,坚持思想性、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来添置书籍;改善馆内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文教育,大力宣传优秀的人文传统和伟大的人文精神,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大学的使命神圣而崇高,任重而道远,大学人文精神深邃而悠远,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是整个社会为进步与发展而发出的声音。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1]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孙云霞,陈立媛.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J].青年与社会,2012(1):88.

[3]魏丽娟.以人文精神为基调营造和谐校园[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36.

[4]姜君丽,刘克苏.海外当代经典教育历程调研报告[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3):326.

[5]贺新芳,余华.加强人文教育 建设和谐校园[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42.

[6]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5.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onstructionofHarmoniousCampusThroughStrengtheningHumanist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

Xu Xiaoshe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China)

It is vit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campus.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which prohibit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inevitable for us to reinforce the humanist educ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 In so doing, we should interpret the essence of humanist education right in mind, infilling it throughout the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of humanist education in colleges.

harmony; campus; humanist education

许笑声,讲师,集美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672-6758(2013)07-0012-3

G641

A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校园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