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

2013-04-07 05:36
关键词:公共事业工程学院福建

陈 泳

(福建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108)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

陈 泳

(福建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108)

福建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够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实践教学环节不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等办学困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质量监控等六大基本要素出发,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发展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自1999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试点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曾一度在我国高校中迅速发展,现如今专业发展却步入了危机与困境阶段,这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不够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实践教学环节不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等,寻求出路成为众多设置这一专业高校的共同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有的建设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挑战的积极回应,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福建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自2009年创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到专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质量监控等六大基本要素出发,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以公共服务精神培养的价值取向为基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专业凝聚力,要有专业信心和专业认同感,而这首先在专业内部必须形成一个统一的专业价值取向。管理理念本身包含着管理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即以什么样的观念和方式对待社会和人;以什么观念和方式去获取管理成效。公共事业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为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公平分配,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在较高层次上的交叉、综合运用的一个管理过程。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必须具有社会化的管理责任,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保证社会正常运行与公众整体利益的实现。公共事业管理内含的价值取向即维护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增进公共利益以及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的意识观念和公共服务的精神。福建工程学院对专业价值取向的清晰认识和准确定位,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有助于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培养方案。

二 以社会组织创立者、管理者、服务者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和完善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组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社会力量。目前,中国社会组织分三类,分别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近几年,我国社会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登记注册数量的增长率超过了GDP的增长率,达到 10%-15%。[1]截至2011年底,社会组织发展为46.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5.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0.4万个,基金会2614个,未登记注册的草根社会组织数量更为庞大,有几百万家。[2]

社会组织业务范围覆盖到教育、卫生、养老等广泛领域,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社会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社会组织工作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以每个组织需要3-5名工作人员计算,就蕴含着500多万的就业机会。开办社会组织管理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为社会组织工作领域培养创立者、管理者、服务者,既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压力,又能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北京市2012年起建立社会组织专职人员编制体系,12万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将拥有一套独立于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企业编制外的编制体系,有了编制,社会组织专职人员保险、人事关系会更加规范,工资福利待遇也会有所提高。[3]

福建工程学院在专业基础必修课中开设《创业教育》,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注重夯实学生社会组织创业、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尤其注重培养其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如何融资、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真正需要、创立适合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新服务行业的水平与能力。

三 以设置培养公共服务关键能力的课程为载体,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公共服务“四种关键能力”的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分别是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公共事业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调查方法》《行政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公共政策》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外,还加入了《演讲与口才》《行政公文写作》《社会心理学》《逻辑学》《社交礼仪》等实用性课程及社会调查实践、OA办公软件、公共关系策划、公共管理综合实训、公益服务实践等集中性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公共服务关键能力进行培养。

四 以实施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途径,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从内容上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福建工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强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对公共管理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融于生动活泼的案例中进行讲解,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有助于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的专业思维方式。

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根据课程的特点和需要,提倡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灵活采用现场教学、模拟操作等教学方式。如在《社交礼仪》《公共关系》《管理文秘》等课程以及所有模拟实习单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任务、问题的提出为主线,采用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模拟操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达到学生充分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五 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定位于“应用型、教学型”的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与理论教学内容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从单一的技能训练模仿开始到独立操作,然后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引导性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最后毕业实习在实际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中,真题真做,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训两大部分,分为基本能力训练(课内练习)、专项能力训练(课程设计、实践专周)、综合能力训练(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三大模块,努力做到专业课内外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夯实基本能力训练,加强专项能力训练,重视综合能力训练。

1.夯实基本能力的训练。

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四种关键能力”,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在各门课程内安排实践环节来夯实学生能力的训练。例如,为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授课老师会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讨论、发言的机会,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鼓励学生选修《演讲与口才》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训练等。为训练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依托《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与艺术》《公共关系》等课程,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原理、技术、方法,为相关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专项能力的训练。

学生的专项能力训练主要通过课程设计与实践专周的教学环节来加以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安排实践专周实践项目有: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公共管理案例实践、办公室管理与自动化实训等。例如,为期两周的社会调查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的社会、文化 、教育、卫生等方面情况的了解,强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的能力。办公室管理与自动化实训通过学生在模拟的办公室工作环境中操作使用办公室自动化常用设备,使学生全面掌握办公自动化所必备的相关技术手段,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综合能力的训练。

在夯实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强化学生专项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还需注重在课内外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福建工程学院还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利用假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大一、大二、大三暑假加入了不占学分的公益服务实践周,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一方面通过调研,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更好地学以致用。如在2012年暑假,组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各年级学生开展了以“走进社会组织”为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依托实习单位,通过产学合作,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平台。福建工程学院加强与党政机关、街道社区、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成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加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截至2012年10月已签约的校外实践基地33个,建立了学校与实践基地的共建机制。2012年9月福建工程学院与福州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金色阳光”项目启动,该项目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分阶段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站日常运营管理工作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这一平台上不断积累管理工作经验,培养公共服务精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组建体现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福建工程学院海西大学生公益联盟,构建了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习定岗锻炼与促进就业创业融为一体的“三位一体”大学生人才成长培养模式。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类技能大赛,拓展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中获得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2009级学生于2009年获得福建工程学院第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等奖。

六 以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监督和控制是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福建工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十分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办法,具体规范和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针对教学工作的实际,主要制定完善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系列文件。

1.专业教学指导性文件。

专业教学指导性文件包括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课程授课计划、专业的毕业设计大纲和毕业实习大纲等。

2.教学过程管理文件。

教学过程管理文件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系列文件、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系列文件、实验实习环节的质量管理系列文件等。

3.保证教学质量的考评制度。

考评制度包括岗位聘任职责中的教学一票否决制条款、新教师上岗考核制度、说课制度、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督导抽查制度、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学检查、考试成绩分析制度等。对于课程安排、教材选用、教师试讲、教案、讲稿、题库建设和考试出题、制卷、考试、阅卷等教学环节均严格按相应的规章制度执行,对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葛道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11(3):20.

[2]欣欣向荣十年路——中国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发展述评[EB/OL].http://www.chinanpo.gov.cn/1800/58266/index.html. (2012-11-16) [2012-11-17].

[3]刘惠生.北京为社会组织定编制[EB/OL].http://news.hexun.com/2012-02-08/137860850.html.(2012-2-8)[2012-6-26].

ClassNo.:G64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CultivationofAppliedTalentsofPublicManagementUndertheGuidanceof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

Chen Yong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Fujian 350108,China)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 about how to establish the efficient training modes for public managemen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e discussion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curriculums offered,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monitoring of teaching quality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ublic management;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陈泳,硕士,副教授,福建工程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事业管理。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A类项目“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A09182S);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应用型高校构建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B-K-09-26)。

1672-6758(2013)06-0003-2

G642

A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工程学院福建
福建工程学院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福建工程学院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性及管理方式选择
福建医改新在哪?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