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草讲故事
——讲谈木通用药品种的变化

2013-04-07 08:05郝近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21期
关键词:通草木通马兜铃

□ 郝近大

大家可能还记得十几年前出现的“马兜铃酸致肾毒性”风波吧?正是那场沸沸扬扬的风波,将组方中含有马兜铃及其近缘植物基原的中成药厂家搞得相当被动,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国际声望。导致这场风波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常用中药材——木通。

故事的起因是:国外一些人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这一中成药减肥,之后发现长期服用者有肾毒性反应,甚至还有致癌的报道。追根溯源,才发现主要毒性成分来自这种中成药中的关木通。那么,龙胆泻肝丸与关木通有什么关系?关木通又是一味什么样的中药材呢?

龙胆泻肝丸是由龙胆泻肝汤发展而来的,最早出自金元时代成书的《兰室秘藏》。龙胆泻肝丸主要用于肝胆实火,三焦湿热,由龙胆、生地黄、当归、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等组成。其中,木通并未指定为关木通。据考证,唐代以来中医临床所用的木通,大都为木通科植物的几种木通,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木通逐渐被关木通所替代。

关木通与木通科的木通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是基原不同。关木通的来源为马兜铃科的东北马兜铃,与木通科的木通科属不同。二者的所含成分也不同,其中关木通的主要成分是马兜铃酸,这种成分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作用。

对此,国内中医药领域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看法是:关木通虽然因含有马兜铃酸而具有一定毒性,而对人体造成肾中毒或致癌作用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药材本身,而是由于开方的医生没有按照中医药传统理论正确使用这一味药,或是由于长期过量服用所造成。另一种看法是:关木通本身毒副作用就较大,不具备作为正品药材的条件,由其组方的中成药必然具有明显的副作用,故应禁止使用。

笔者不想对上述两种观点孰对孰错妄加评论,只是想通过关木通过去曾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正品品种,后来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禁用这一实例,研究本草考证对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指导作用。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下面就木通、关木通的演变历史,以及国内本草学和生药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和学术观点做一简单回顾。

在古代本草中,常将木通与通草相混。《神农本草经》中未载木通,而有通草。而后世各本草中往往在通草项中提到木通,如《新修本草》、《证类本草》、《图经本草》等,载:“通草……,今人谓之木通。”直到明代的《本草纲目》,仍然用通草这一名称来记述木通。而有些本草则改用木通之名,如唐代的《药性论》,元代的《汤液本草》和明代《本草品汇精要》等,均与现代使用的名称一致。

那么,古代本草中的木通品种是哪种呢?从现存唐代以前各本草的记述来看,其所指品种不甚明确。根据唐《新修本草》所述:“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可以判定其原植物为木通科的五叶木通 [Akebia quinata (Thunb.) Decne.]。

《图经本草》载:“通草生石城(今江西赣南一带)山谷及山阳,今泽(今山西晋城一带)、潞(今山西长治一带)、汉中(今陕西南郑一带)、江淮(今安徽、江苏一带),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每节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似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根据以上所述的产地分布、形态特征来看,既包括五叶木通,也包括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e (Thunb.)Koidz.或其变种白木通 A.trifoliata var.australis (Diels) Rehd.。

《证类本草》通草项下有4个附图:即海州(今江苏东海)通草、兴元府(今陕西南郑一带)通草、解州(今山西解县一带)通草和通脱木,据其所绘特征可知,海州通草和兴元府通草类似于木通科植物五叶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而解州通草与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Clematis sp.相似。

《本草纲目》在通草项下载:“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辛,别录言甘,是两者皆能通利也。“从文字描述来看,紫者似木通科木通,白者似今之川木通;其附图似五叶木通,但图中单花腋生的特征与五叶木通不符。

《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4种木通(山木通、小木通、大木通、滇淮木通)和一种绣球藤,皆为毛茛科铁线莲属Clematis植物,均与现今所用川木通类一致。但此书中未提到木通科的木通。

综合以上考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药用木通的品种比较复杂。唐代以前由于文字记载不甚确切,直到《新修本草》可以确认为木通科的五叶木通,表明在唐以前各本草所收载的通草主要为这一品种。从宋代本草来看,木通的品种发生变化,《证类本草》中出现了三叶木通、白木通及毛茛科铁线莲属的川木通。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则未记载木通科木通,只剩下毛茛科的川木通类。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本草中从未有“关木通”的记载。

那么,关木通是从何时进入国内药材流通市场的呢?国内公开刊物的正式报道最早见于1954年,任仁安先生1952年据东北医科大学药学院郭允珍先生告知,东北药材市场的生药木通可能系马兜铃科植物而非木通科的品种。于是作者即对沈阳、南京二地的木通商品与南京郊区野生的木通科木通进行了生药性状、组织、粉末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沈阳的商品木通与采自南京郊区的木通科木通性状、组织、粉末等完全不同,经鉴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即目前通称的“关木通”)。

这一事实表明,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不但在东北地区习用,而且已经进入国内其他药材市场。到60年代以后,在国内药材流通市场上已基本见不到木通科木通的踪影,即一些旧有的品种消失,而被某种新的品种取代了。

这种药用品种的变迁在中药发展史中是常见的,其原因多是由于原有品种的资源发生短缺或价格昂贵而出现替代品,或是新品种在疗效上与原品种近似甚至更佳,这种新兴品种的确认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临床实践检验。我们今天中医临床常用的绝大多数中药材,均是经过这样一个优胜劣汰的检验过程而流传下来的。

再来说一下木通的品种为何发生这样的变迁。木通科的3种木通均为野生,多生在海拔800~1200米的半高山坡上,且为散生,未见有成片的丛林,生长缓慢,其藤茎直径达到2cm约需要5~6年的时间,在自然条件下人工栽培则逐年退化,成材率更低。而马兜铃科的东北马兜铃生长周期短,采集及加工均较便利;同时临床医生认为与木通科的木通也有着近似的功效。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人口迅速增长,中医临床用药量大幅度增加,从而使一些生长缓慢的中药材出现短缺。有一份发表于1953年的调查报告表明:木通是“最常用中药”品种之一。药材是一种商品,短缺就说明市场的需要,有需要就驱使人们找寻其新的来源,以获取经济效益。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东北马兜铃逐步成为木通的代用品并逐渐占领全国药材市场。因其是木通的替代品,又主产于关外的东北三省,所以被冠以“关木通”之名。

对于这一代用现象的出现,国内中医药界特别是药材经营部门多认为是顺理成章之事,并以法定程序予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以前各版只收载木通科3种木通而未收载马兜铃科的关木通,而1977年~2000年期间的各版《药典》却将这3种木通淘汰,将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和毛茛科川木通作为正品木通收载。对于这种作法,当时国内的一些专家持有不同见解,并从传统用药的角度加以阐明,但未能引起有关决策者的重视。

我国著名生药本草学家谢宗万教授早在1964年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中就明确指出:“本种(指五叶木通)分布较广,但现代很少作木通应用,竟有混作‘海风藤’销售者。本品确具木通固有之疗效,应重新开发作正品应用”。其后在1986年又再次发表“通草与木通品种的本草考证”一文,指出:“正品木通科木通有历代本草长期使用的历史,又有现代药理试验证明其具有利尿的效能,应该给予重视……建议今后新版药典明确以木通科木通为中药正品木通,重新开发利用”。

我国已故著名药学家楼之岑教授通过对比试验观察于1996年提出建议:“鉴于三叶木通作为木通使用,既有本草文献依据,又有利尿和抗菌作用,而且分布亦较广,因此建议下版药典收载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及其变种作为正品木通。马兜铃科的关木通与淮通作为木通使用,既无本草文献作为依据,实验表明并无利尿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这类木通应停止使用”。

专家们如此郑重的呼吁与建议,仍未能引起有关方面与决策者的重视,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依然如故,对如此的建议仍未采纳。直到国外对含有关木通的中成药进口亮起了红灯,才回过头来考虑是否恢复木通科木通的用药正品地位,这个漫长的过程实在发人深思。

通过对关木通被禁用的起因和替代木通演变过程的分析,以及对历史记载与相关背景、专家建议的回顾,笔者深深感到,我国老一辈本草生药学工作者确实具有很多真知灼见,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主动发表对木通药用正品品种的学术见解,良苦用心令人钦佩。同时笔者也体会到,本草考证这一现代中药大学科领域中的分支学科,对于整个中药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用药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通草木通马兜铃
猜谜游戏谜底
基于HPLC-Q-TOF/MS 法分析马兜铃水煎剂化学成分的研究*
通草画:穗版《清明上河图》
木通的新生
论述木通科木通人工栽培的研究概况
“海丝非遗”通草画的传承教育
应用Ames波动试验比较4种马兜铃酸组分的致突变作用
越南马兜铃属植物分布新记录
——凹脉马兜铃
HPLC法同时测定马兜铃中4种成分
白木通醇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