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的中医药

2013-04-07 17:04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医药学药性文学

曲 进

人进化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生存的环境,抑或为了满足自身不断演变的心理欲望,创造出了许许多多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的东西,例如文学和医药学。

人生于世,总会涉及令人喜怒哀乐的人情世故,这些人情世故源于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或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的交际,也总会受到疾病的威胁,这些疾病或源于与人同生环境中的那些微小生物的“不满”、“报复”或“野心”,或生于自身的欲望和行为。于是,人创造了文学,用艺术编织语言和文字,用以写照和表达人触景萌生并放在心灵之中的那些不同和多变的情感、追求和希冀,发明了医和药的学术,用以拯救自己随时随地都可能陷于疾病的“水深火热”之中的身心。

文学与医药学的形式虽然完全不同,但其中内涵的很多元素却具有同质性。古代中国的医家不仅用科学的思维,而且用艺术的眼光洞察天体、人体与疾病,从而在中医药学中将艺术和科学完美地融合起来,这在世界的医药科学中及其发展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诵读中医药学经典,不仅能从中学习医理和治病之法,而且常常也可以读出丰富的诗性意境,并从中感悟人的生命,领略天体的运行以及寓于在“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之中的混沌之美。因文学无非就是用艺术和非理性的眼光观察和体验人情世故并将其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和表现出来,所以,大约与中医药学相同,古代中国的文学家在许多经典文学名著或民间流传至远的诗戏杂剧里也濡染了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在进行人和事的文学刻画时对中医药有淋漓尽致的描写。意识到文学与医药学的同质性并将它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一个特质,而在文学意境里读中医药学,与从专门的中医药学著作中读中医药学有所不同,它常常带给人许多别样的感受和思考。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上是一部被后世称为“奇书”的世情小说,其“文心细如牛毛茧丝,凡写一人,始终口吻酷肖到底”,“结构铺张,针线缜密,一字不漏”,实“非寻常笔墨”,其中有一回是写李瓶儿“病缠死孽”以及西门庆请任医官为她诊病服药的事,说李瓶儿“一者思念孩儿,二者着了重气”,所以“把旧病又发起来”的描写,不仅富有文学的生动,且也揭示出了李瓶儿生病的缘由。

《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经典和极具魅力的文学名著之一。从清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并流传至今,不同时期或不同的读者常常会从中做出截然不同的“红楼之梦”,就如经学者发现易,道学者读出淫,风华才子体会言情缠绵,历史学者透视封建史学,而流言者却从中传闻宫闱秘事等等,我想这也许正是《红楼梦》的博大和精深之处以及之所以后有“红学”的一个理由。《红楼梦》描写人生的“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娓娓道来,精致无比,然其中也有像“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这样用文学墨笔触及中医药学的精彩章回。贾珍欲请张先生为秦氏诊病,乃因张先生是“幼时从学,学问渊博,更兼医理极精,且能断人的生死”的名医,这大概就是古人乃至今日的民众在患病时特有的那种“仰仗高明,以释下怀”的心理期待,也是一个高明的老中医留在人们心中的影像。封建体制下,官商富家,文人郎中,当有贵贱之分,所以受到名家府邸的约请,张先生自然有许多心思,他说因一天拜客劳累,“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等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又说自己“医学浅薄,本不敢当此重荐”,由此反映出张先生内心持有的文化谦卑,也说明中医诊病强调心智的道理,先哲教导“医者,意也”也即如此。接下来,作者便描写了张先生诊病处方的过程。先是与家眷的礼教客套,然后为秦氏把脉述证,遂断其为“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然“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并提醒秦氏的婆婆说“从前若能够以养心调经之药服之,何至于此!这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木旺的证候来。待用药看看”。于是,写了“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方子递与贾蓉,还叮嘱说,“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证候了。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这般描写,既有对医生医术及其行医心思行为的微细体察,也有对患者生病原因、医生诊病过程并辨证处方的形象描写,如情志所伤的病因,因天人相应而就的疾病发展转归,还有未病养生的道理,医理详尽,言辞如实,如所亲历,细细读来,令人难以释怀!

除了小说,在明清时代,中医药学的医理药性也被编成戏剧流传,就如清代康熙年间文学大家蒲松龄所作《草木传》,乾隆年间儒医郭子秀所作《药会图》等,这些药性剧展数百味中药于“舞台”,将药之名称及其补泻寒热,攻表滑涩之药性——拟人化,识其药性,拟识其人,用药譬之行兵,群药如群人相会,刚柔相济,随意(医)调度,取象比类,奇正变化,很是壮观!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一门科学像中医药学这样能够且被“戏剧化”,实为一枝独秀!

诗不仅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常用体裁,而且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品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中国人多用诗诉情话意,似乎“不学诗,无以言”。因故,在中国文学和文化演变的历史上,记载了和流传有难以尽数的诗篇,这其中,《诗经》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该是中国最早的诗集,其中所记中药虽未及药用,但闻其名,花草人情相牵,却是别有一番玩味!

提到古典文学中的中医药,并无别意,只是想说出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所具有的一个比较特别之处,并告诫自己也提示给要学习和想学好中医药学的人读一点古典文学的意义罢了!

猜你喜欢
医药学药性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改进细菌群体趋药性算法在可用输电能力计算中的应用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