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全程病机分析

2013-04-08 21:11李小健张根明
河北中医 2013年2期
关键词:脑髓急性期中风

李小健 齐 明 张根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级本硕连读生,北京 100029)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发展过程,经多年研究、总结,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发病前、急性期及发病后的病机特点及病理状态认识尚不够充分,不足以指导预防发病、防止复发及康复护理。分析缺血性中风各时期的病机,对于把握病情的整体脉络、指导临床,有着重要意义。

1 发病前阶段

所谓发病前,即发生脑脉闭阻前的阶段,由于原发病因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阴阳气血亏虚,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构成了中风发病的基础[1]。

1.1 原发病因 原发病因是导致中风发病的根本,通常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及可控因素。

1.1.1 不可控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或阴虚或阳虚,阴虚则阳亢,阳亢化风;阳虚则一身津液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聚则成痰,血不行则为瘀,痰瘀互结,阻滞脑脉,化生毒邪,发为中风。人年逾四十,元气亏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阳化风动,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邪气滞留于虚损之脑脉而发为中风。其中年老体衰是中风发病的最重要因素[2],正如李东垣所说“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多有此疾”。这一类因素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

1.1.2 可控因素 包括饮食不节、烦劳内伤等。饮食不节在中风患者中主要是指长期进食过咸、肥厚、甜腻之物。饮食过于咸味,则脉凝泣而变涩,日久则瘀血内生,脉道涩滞,易致脑脉闭阻。肥则令人中满,多食肥厚油腻之品,久则阻碍脾胃气机,津液聚而成痰,继而阻滞经脉。甘为味道甜腻、富含热量的食物,久服甘甜之品,积滞人体,产生内热,煎灼津血,形成痰瘀。痰浊与瘀血互结,阻滞脑脉,形成中风的基础。劳倦过度,或多思多虑,久则耗伤肝肾之阴,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夹痰瘀闭阻脑脉,发为中风。饮食不节及烦劳内伤可称为“内伤积损”,《景岳全书·非风》说:“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风、痰、瘀等各种病理产物的产生是内伤积损的直接体现,是正气亏虚的结果,又直接参与了脑脉闭阻的形成并导致中风的发生。

1.2 诱导因素 情志失调,或五志过极,心火偏亢,肝火上炎,风火相煽,与痰瘀互结,闭阻脑脉,则发为中风;或抑郁、忧愁,肝气不疏,气机郁结,血行不畅,导致脑脉闭阻,亦可导致中风。气候骤变,特别是寒冷季节,若人体元气本虚,此时养生稍有不慎,即可发为本病,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或暑热季节,暑为阳邪,其性炎上,夹痰瘀上行,闭阻脑脉,均可致中风。另外,过度劳累,烦劳则张;或临厕努挣,用力过度,致气血上攻脑络,亦可发为中风。中风先期各种原发病因导致各种病理因素的产生,形成中风的发病基础,而这些诱导因素正是引发中风的扳机。

1.3 小中风 发病前阶段的后期,风、痰、瘀等病邪已生,脑脉不畅,遇到情志不畅或摄生不慎,脑脉不畅进一步加重,脑髓失养,可出现短暂偏瘫、麻木、眩晕等症状。这是因为各种原发病因长期作用于人体,已出现各种病理产物,随肝阳、心火上扰清窍,内伤积损可骤然加重,出现一过性麻木、眩晕,甚至肢体短暂无力等症状。但此时脑脉相对通畅,尚未出现闭阻,只要及时治疗,人体气血得以平和,脑髓重新得到气血津液的滋养,则诸症消失,神机恢复,称为小中风[3]。小中风的定义是对于中风而言,中风典型证状如突然仆倒、肢体无力等在小中风中可能都有体现,但是很快得到改善,甚至恢复正常。小中风是一个信号,提示中风将要发生,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就有可能阻止发展成为中风;如果此时不予治疗,就可能出现脑脉闭阻,产生毒邪并损伤脑髓,发生中风。

2 急性期

中风急性期是指在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正虚,并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基础上,由于诱因的激发,发生脑脉闭阻,出现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蹇不能语等症状的时期。脑脉闭阻是划分中风前阶段和中风急性期的标志,是发病前阶段的结束,也是中风急性期的开始。急性期机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总结可归为2个病理过程,先则脑髓失养,继则毒邪伤脑,两者共同构成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4]。

2.1 脑髓失养 血脉为行气血、营阴阳之路,脑脉闭阻后,必然出现脑髓失养。脑为髓之海,是神明之所在,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所化生,为后天水谷精微所滋养,具有总统诸神、主司思维、统领五脏、调节及主运动的功能,是维持、调节和指挥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一旦脑脉闭阻,则气血运行停滞,不能上承以充养脑髓,髓海失于气血之荣养,其功能受损,神明不施,神机不展,就会出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等症。脑髓失养发生在脑脉闭阻初期,此时毒邪未生,如果及时治疗,使脑脉复通,脑髓重新得到气血津液的滋养,则神机可得到恢复,否则毒邪产生,导致脑髓急剧损伤。因此,尽快进行治疗,平熄风火,祛瘀通络,使脑髓重新得到气血的荣养,是这个时期的治疗大法。

2.2 毒邪伤脑 毒邪是在脑脉闭阻后,脑髓失养进一步加重,由痰、瘀、火等各种病理产物迅速转变而成,却比之更加暴烈,极易损伤正气,攻伐脏腑,扰动神明,而且胶着难除,是急性期损伤脑髓最为剧烈的因素。毒邪既生,胶结于受损脑脉周围,以火毒、瘀毒或痰毒的形式损伤脑脉,由于局部脑髓气血阴阳俱虚,毒邪独盛其间,造成重伤,几无可复之机。内生毒邪一则蕴于闭阻之脑脉周围,加重脑髓失养,熏蒸毒害局部脑髓;二则食气伤津,耗精损阴,使周边气阴亏耗,渐受其害;三则向下攻窜,耗伤周身气阴,脏腑气血虚损、紊乱,变证丛生。中风急性期针对毒邪的治疗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可使毒邪得清,脑髓损害得以停止,最大限度地保护脑髓,是改善预后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2个病理过程不仅病程相连,而且病机相关,存在虚实、因果联系,其中脑髓失养是虚,产生毒邪是实;脑髓失养是因,毒邪伤脑是果;而毒邪生成后,转而伤正,又加重正虚。二者虚实相因,因果互济,共同构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机制。

3 中风变证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由于出现偏瘫,甚至神昏,需要长时间卧床,患者元气本虚,加之久卧伤正,脏腑气血津液亏虚,功能紊乱,变证渐生[5]。患者久卧在床,全身血气不行,如长时间采取同一种卧床姿势,不及时翻身,尾骨、肘部等位于人体下方的部位常因气血凝滞而出现瘀血,逐渐变瘀青、糜烂,出现压疮。中风患者脑神不清,脏腑不明,加之元气亏虚,抵御外邪能力减弱,因此寒热之邪更容易侵入人体。肺为华盖,寒热邪气首先犯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失所主,毒邪下犯,则肺热怫郁,炼津为痰,痰热蕴肺,宣降失职,发为肺炎。心失所主,上受毒邪熏蒸,心之气阴不足,发为心悸,脉象结代,甚而出现鱼翔、虾游等死脉,此即临床上常见的脑心综合征。毒邪下注,损伤胃络,可出现呕血、黑便。若神明受损,魄门为五脏之使,魄门失禁,同时出现膀胱失约,则二便自遗;若脑神不明,神机不展,五脏六腑之气不通,膀胱气化无力,可出现小便不畅;腑气不通,胃肠传导失司则便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

4 后 期

中风急性期过后,患者或经过治疗,或正气来复,病情由重转轻,由危转安,此时毒邪虽已去,但阻滞于经络、脏腑的痰瘀之邪短时间难以祛除。痰、瘀是贯穿整个中风发病始终的两大病理产物。痰瘀阻络,经络不通,气血不行,久则肢节僵硬,活动不利;四肢经络不通,气血不能荣养肢体,久之则肢体萎厥不用,肌肉陷下,影响功能恢复。损伤之脑髓已经空虚,因此遗留的肢体偏瘫难以得到彻底恢复。中风后期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因此,对于此期患者,一方面应该把治疗目标放在控制病理产物方面,其中痰、瘀是两大主要病理产物,均由元气亏虚所致,活血祛瘀、化痰通络、益气活血等治法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很好的辅助功效。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的调理上,需要从控制饮食、避免抑郁恼怒、防止过度烦劳及摄生得宜等方面来预防中风再发。这个时期,脑髓已经受损,脑为神明之所在,主宰五脏六腑运行,所以中风后神机不明,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较发病前更加明显。如果患者不注意积极控制各种病理产物,注意饮食有节,调畅情志,起居有常,那么遇到情志偏激,或气候变化,必然较正常人更容易引起中风。

小结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一病,究其原因,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发病前阶段,各种原发病因作用于人体并产生各种病理产物;急性期则脑络闭阻后发生脑髓失养,产生毒邪并损伤脑髓;后期因脑髓空虚,神明受损,但病邪仍在,此期与发病前阶段又有所不同。总结分析各阶段病机特点及其病理变化,知其何以正虚,因何邪实,各个时期如何演变,把握病情整体脉络,对于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1] 朱哲.中风病机演变规律的初步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0,5(1):3-4.

[2] 贾文魁.中风的发病年龄与病因病机[J].山西中医,2002,18(3):62-63.

[3] 林阳,李宇.浅谈小中风的防治[J].四川中医,2002,20(9):12-14.

[4] 张根明.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的再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17(3):37-39.

[5] 孙久林.中风变证刍议:附97例临床分析[J].北京中医杂志,1992,(5):48-49.

猜你喜欢
脑髓急性期中风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