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2013-04-09 07:26廖荣良
湖南水利水电 2013年2期
关键词:永州市永州水利

廖荣良

(永州市水利局 永州市 425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党中央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美丽中国,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家园的图景,也对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永州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1 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水资源是自然生态圈的核心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的基本支撑与控制性要素,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及战略性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

永州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501.6 mm,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34亿m3,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总量193.7亿m3,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由于区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全市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现象同时存在,局部区域干旱年缺水程度较严重,现有用水总量已接近省将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因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迫在眉睫,只有通过对全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节约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实现用水安全,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才能为永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我们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2012年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利工作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水资源管理机构,突出水资源规划和基础性工作,规范水资源管理工作,制订了《永州市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永州市水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工作方案》、《永州市水功能区划》、《永州市水量分配管理办法》及《永州市江河水库水资源保护办法》。将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四项指标分解到各县区、管理区,并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两项指标纳入了市政府对各县区、管理区政府的绩效考核范围。积极开展了取水许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批、入河排污口新建及改建或扩大审核等水资源管理方面行政许可事项以及取用水计量、高耗水工业行业用水的监督检查,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同时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建设生态永州,支撑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水利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和中心任务。我们必须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进一步修改、完善《永州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确保各项指标既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又符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永州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的编制。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全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在用水总量控制上,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又要满足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基本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用水效率控制上,要求工业企业设立取用水计量装置,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和取用水台账,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深入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节水技术改造,强制推广应用节水产品和器具,逐步实施阶梯水价,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上,要建立健全取、用水计量和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三条红线”的约束作用。到2020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m3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在2亿m3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城市居民饮用水达标率提高到100%。

2 把大力地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对于强化生态之基、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2013年1月7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地下水位下降等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加以扭转,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水生态难以承受,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永州位于湘江上游,素有“锦绣潇湘”之美誉,湘江、潇水及众多支流环绕城乡。全市拥有8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山青水碧、天蓝水绿,森林覆盖率达61.2%,具备得天独后的生态环境,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多年来,永州市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工作,建设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33亿多m3,开展了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34万km2,全市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达139万kW。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当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的战略部署,积极坚持把湘江流域治理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统筹湘江干流、主要支流沿岸产业布局、旅游开发、城镇发展、水利建设、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实施河道和流域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防洪保安、生态景观区提质等工程,把湘江沿岸建成生态经济带和秀美风光带,形成兼具经济、生态、文化价值的多功能绿色长廊。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实施“规划优化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流域整治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源保护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矿山整治工程、能力建设工程”等以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重点的“锦绣潇湘”生态建设与保护十大工程建设,总投资近120亿元。同时,永州市抓住国家实施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机遇,把永州作为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培育,在零冷两区中间规划建设一座生态新城,推进以生态新城为中心连接区、以零冷两区为重要支撑的“三区一体化”,着力打造永州中心城市新框架。按照“生态理念建城、基础设施连城、特色产业融城”的思路,永州中心城市建设重点是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力争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绿色新城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9月,北起冷水滩区永州大桥、南至零陵区的香零山大桥长约30 km且融山体公园、城市防洪、水岸小街、水生态湿地和历史文化等景观于一体的永州中心城市“湘江风光带”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7.5亿元,拟3年内建成。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水生态建设体系框架将基本形成,水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也已初步显现,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之全市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现实的紧迫要求,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战略任务,形势不容乐观,任务非常艰巨。

地处潇湘源头的永州,守护湖南母亲河的责任重大。保护好永州的生态环境,对建设“美丽中国”、创建“两型社会”、打造“绿色湖南”意义重大。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里的决策部署,努力建设美丽永州,必须加快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美丽永州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我们必须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八个方面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永州青山绿水优势,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容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永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和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首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职责。全市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加强是江河流域治理,把潇湘源头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永州”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切实提高流域水生态功能,保护潇湘“母亲河”,为湘江下游城市群调控、保护好水资源,当好锦绣潇湘和“东方莱茵河”的守护神。

3 把进一步强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推进水生态环境建设,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重在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因此,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不仅是水生态文明基础保障,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水资源约束趋紧、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影响人民群众幸福与健康的三大难题。特别在加快永州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程中,水资源需求矛盾和水生态环境压力将日益增大,在全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强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加大水等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来,永州市在强化对水资源的监测、保护的同时,结合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布局和要求,积极开展水环境专项整治、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进以坡耕地及土地荒漠化、石漠化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全力进行河道专项整治工作,坚持“政府主导、水利主管、部门配合”的原则,确保实现“五无”目标,即“无无证采砂船只采砂、无船只在禁采区采砂、无无证砂石码头,无非法买卖砂洲行动、无采砂尾堆”。全市共清理平整尾砂堆257万m3,依法按程序开展采砂权有偿出让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二是进一步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及保护。编制实施潇湘流域治理规划,有效修复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抓好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加大封山育林、种树植草力度,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理工程,加大流域内生态脆弱地区、易灾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近3年来全市共投入2 000多万元,对冷水滩区溪江、祁阳县文明铺与羊角塘、东安县芦江与大庙口、江华瑶族自治县冯河等地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12 km2,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三是积极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在湘江的治理中,省委、省政府积极借鉴莱茵河治理的理念,出台相关办法规定,启动湘江流域生态效益补偿,实施上游城市对下游城市水质负责,上下游间实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等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试验,支持湘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开展生态建设。四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着力推进城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特别是在永州市从2012年初开始开展的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法治先进城市的“六城同创”活动和中心城区生态新城规划建设中,市、县区各级政府将水利建设放到城市发展的宏观大局中考虑,充分体现“三个结合”原则,即城市防洪工程项目与改善城区水质、修复水生态环境相结合;水系综合整治与搞好滨水绿化、建设宜居环境相结合;城市水利建设与彰显城市文化、打造城市景观、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相结合,水利不仅为城市构筑一个安全屏障,更会为城市建造成富有潇湘文化内涵的滨水风景和市民健身、休闲的乐园。

在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永州市水功能区划》,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实施入河湖排污总量动态监控。同时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疏浚、生物控制等措施,加强对重点生态区和水源地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和河流水生态修复,下大力气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水电清洁能源,打造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水环境,建设美丽永州。全市将重点打造“两水三山四湖”水文化景观。“两水”就是以冷水滩、零陵、祁阳、东安和双牌5个城市为节点、充分利用湘江和潇水两大水资源,建立湘江风光带和“水云潇湘”主题文化旅游公园。“三山”就是以阳明山、舜皇山和金洞的观瀑漂流为内容,保持生态、休闲特色,突出亲水、亲绿主题,大力发展永州水文化旅游。“四湖”就是以永州四大水利工程为景观元素,结合当地生态特色,搞好综合开发,打造水利风景区,即以涔天河水库为中心,建设神州瑶池风景区;以双牌水库为中心,建设潇水平湖风景区;以南津渡电站为中心,建设水上大世界风景区;以宋家洲电站为中心,建设潇湘平湖风景区。在水文化景观建设中,既体现自然景观特色,又能反映历史文化渊源,使每一处水文化景观充分展示丰厚的水文化底蕴,展现独特的水环境和生态文明新风采,营造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4 把加强生态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是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满足人们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种需求。过去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保护注重不够,出现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而影响一片生态环境的误区。当人们认识到河流不仅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更是河流系统生命的载体,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功能,还要关注河流的生态功能,这时才发现传统的水利工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是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时,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的需求。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内外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水利工程建设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应符合自然原理,水利的开发利用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此,水利工程也将逐渐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发展。

所谓生态水利是指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涵盖了水利事业和水利产业目标,又突出了环境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目标即经济、社会、环境是一致的。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生态水利要求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生态水利的实施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系统方法和高新技术,实现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节约用水是生态水利的长久之策,也是缓解我国缺水的当务之急。

纵观生态水利的内涵和外延,生态水利不仅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加快生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在永州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加快生态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水利工作。一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把零陵区何仙观水库、东安县芦江水库、蓝山县毛俊水库、宁远县金钩挂水库、回龙圩管理区晨光水库等一批重要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列入国家建设计划并尽快实施,提高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二是加快集防洪排涝、改善生态环境等功效于一体的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步伐,努力打造全省山区河流整治样板工程;同时加强对全市农村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打造山青、水净、河畅、岸绿的生态宜人新农村。三是抓紧建设涔天河水库等生态补水、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构筑城乡防洪安全屏障。四是大力开展城市水生态建设,完善城市河湖水网工程体系,加强水生态修复与水污染防治,逐步实现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五是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通过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护好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生态湿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为加快永州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5 结 语

十八大报告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凸显了水利战略地位,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拓展了水利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功能作用,抓住当前我国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强化水生态功能为重点,转变治水理念和思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动全市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永州”和人民生活幸福谱写新篇章。

猜你喜欢
永州市永州水利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永州市零陵区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
This is my family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永州市蓝山县竹管寺土话亲属称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