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锦文化传承中的记录方式研究

2013-04-10 20:16韩馨娴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12期
关键词:黎锦织锦黎族

韩馨娴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1 黎锦概述

海南黎族是我国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地区,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之一。黎锦是黎族人的民间织锦,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尤其是原始的踞腰织机至今仍在使用,使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格。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图案。“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黎锦真正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这项古老的技艺将继续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尽管,海南黎锦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种不可替代性却随工业革命高度发展而日渐衰落、濒临灭绝。

千百年来黎锦技艺一直是通过母女相传、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这些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工巧匠们用自己的方式继承着民族的技艺、文明的脉络。但是这种以人为载体的传承特点是艺随人走,尤其针对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技艺,在口头传承过程中也会出现记忆偏差。致使目前许多黎锦技艺出现失传状态,其背后表达的民族文化寓意无人知晓,令后人惋惜。

黎锦技艺属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现存黎锦以及织造工艺等不仅是对黎锦技艺的梳理,更有利于黎锦技艺的传承推广,还为将来对黎锦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关于黎锦的记录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文字、书籍记录;二是通过图像、影像资料记录;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黎锦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等信息。

2 通过文字、书籍记录黎锦文化

一直以来,传统文化的表达与延续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文字得以实现的,尽管黎族不存在本民族的文字,但早在先秦出现了汉字之时,有关黎锦的记载就开始陆续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中。

其中对黎锦记述最为详细的当属清代文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里面记录了黎族男子服饰、女子上衣、筒裙、头巾、龙被等制作过程。另外,清代以来无名氏所绘制的《琼州海黎图》、《琼黎一览图》、《琼黎风俗图》等画册还图文并茂地表现了黎族人民的传统生产、生活状况,其中就有不少画面与黎族传统纺织有关。尽管这些史籍对黎锦的研究规模和深入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是这些珍贵史料的存在无疑是对黎锦珍贵价值的肯定,对黎锦的传承和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文献基础。

自20世纪以来,随着黎学的发展,学术界开始陆续出现一批学者关注并致力于黎族社会的各种文化习俗的研究,撰写的相关著作和论文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版发表。但是,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黎族族源、历史、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等方面,而对黎族织锦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黎锦的专业探索就更少了。如20世纪30年代,德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史图博所著《海南岛民族志》,作为第一部详细介绍海南岛黎族社会基本状况的民族学著作,也只是简单介绍了黎族男女服饰及装饰,对于黎锦技艺的专业传承描写甚少。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收录了当时200多幅关于黎族服饰的珍贵图片,成为如今我们研究黎族织锦重要的参考资料。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由黄政生先生的《黎族妇女服饰》和金景山先生的《绚丽多彩的图案装饰》等文章的发表,才真正开启了黎锦研究的先河。进入21世纪以后,海南省政府积极发挥保护黎锦传统文化的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编写组与国内外诸多学者合力投入到对黎锦的挖掘和研究中,并陆续出版了《黎族传统文化》、《黎族传统织锦》、《黎族服饰图释》、《黎族织贝珍品·衣裳艺术图腾百图集》、《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等系列大作。其中,2001年出版王学萍主编的《黎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第一部记录黎族传统文化的大型画册,它汇编了黎族五个方言支系的服饰。2005年出版由符桂花主编的《黎族传统织锦》堪称一部黎锦图片资料大全,精选600多幅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图片,系统介绍、研究黎锦风貌,比较全面地展示出各种样式的黎锦纹样,填补了黎族织锦研究空白。另外,2012年出版孙海兰、焦勇勤主编的《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研究国内外有关黎锦纹样的现有成果,通过深入走访黎族五大方言23个村寨,全面分析黎锦纹样所内蕴的符号意义和社会文化内涵,为活态传承黎锦制作工艺、续存黎锦传统纹样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 通过图像、影像资料记录黎锦文化

针对黎锦文化特有的活态传承特点,通过运用声像记录设备及技术,能够现场记录、观察、保存黎锦的传统技艺,改变了在田野考察中局限于文字符号、欠精准的记录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采集黎锦多层面、多过程、多角度的文化精髓。

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反映海南黎族状况的影像资料是1928年10月拍摄的《五指山问黎记》。这部黑白无声电影,片长约10分钟,以国民党部队考察黎区道路的行进路线为线索,反映了五指山一带的黎族人人文风俗状态。影片十分留意黎区的土地、资源、物产、气候及风土人情,并在电影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黎族保留传统黎族服饰的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胶片还十分昂贵的情况下,能够长久保留那个时期的影像资料实属不易。

由美国人克拉克在1937年拍摄的 《海南红山之外》(BEYOND THEMOUNTAINSOF THE RED MIST INHAINAN),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无声黑白电影,该片以记录片的形式来表现70多年前黎族的生活风貌,虽然年代已久,但影像仍然比较清晰。尤为珍贵的是影片郑重介绍了黎族男子、女子服装、黎锦以及织锦的场面,并运用近景或特写的拍摄方式对其真实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是2006年已故的美国在琼专家金博格·埃里克先生在美国的博物馆发现的,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才将该片作为礼物送回海南,捐给海南省民族学会。另外,同样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片长约9分钟的黑白无声电影《海南岛》,也记录了许多很少能见到的珍贵历史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为了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缓解矛盾,促进民族大团结,于1957-1958年拍摄纪录片《黎族》。该片由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负责,请专家、民族学院教授、社会学家带着历史系的大学生和专业电影摄影师深入海南黎区,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海南岛五指山黎族保留的原始社会残余,其中有不少对黎族传统织锦的记录。这些珍贵的记录片即使过去了很多年,其珍贵的历史价值依旧益显突出,是无数国内外从事黎族研究、了解海南黎族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随着黎学研究规模的壮大和黎锦知名度的提升,大批的学者、媒体开始关注黎锦技艺的专项影像记录。2002年在海南省政府支持下,拍摄了《黎族传统服饰》,除了记叙黎族五大方言男、女服饰、纹样差异,还对黎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清晰记录。

4 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黎锦文化的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由此产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即使用高精度的虚拟数字化保护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传承。

通过将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海量信息,包括制作工艺的完整过程、原材料的选择、纺织特殊技巧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归档,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利用图像、声音、视频、三维数据等网络多媒体的同步整合,达到文物、技艺更全面、更丰富、更逼真的数字化收藏。在提高黎锦文物档案管理效率,便捷提取、更新黎锦信息量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技术的保护缺陷,如照片发黄退色、声音失真、录像带的老化生霉、音像复制时画面出现刮伤等现象。再加上,这些难能可贵的图片、影像资料大多没有进行全面归档整合,散落在世界各地和私人手中,令其利用价值和研究价值难以发挥。因此针对丰富的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正在迅速消失和保护难度大的事实,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越性,能够为黎锦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升级和活力。

目前,已经有个别研究机构运用3D等多媒体手段将那些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黎锦工艺的织造过程和具体步骤渲染出来,试图营造形象、生动、逼真的传承效果。基于黎锦制作过程很多属于瞬间动作,研究者利用动态捕捉器,将专门的点固定在操作者的关节上,这样传承人具体的步骤便可以详细准确地记录,用摄像机将其复制,制作为动画方便保存。这样利用视频以及动画技术解决了无形文化遗产瞬间性、活态性的特点所制造的保护难题,使像黎锦这样特殊技艺得到展示、传播和传承。

但是,从目前数字化技术对黎锦传承保护的现状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政府管理层对数字化技术认识不足,尚未理解数字化技术的全部内涵,将网站建设等同于数字化,看不到数字化技术对黎锦保护的重要作用。其次,利用数字化现代技术采集黎锦文化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内在要求,必须要坚持本来的、原生的、真实的历史原貌。另外,使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数字化产品开发成本较高,而且在实践中数字化技术后续长期的维护和更新成本远远高于先期投入,日常数字化产品管理和维护人才的缺乏也使得研究机构望而却步。

无论如何,目前数字化技术对于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正面看待、积极解决。要求我们从文化、科技的战略意义上严肃对待文化遗产的信息化事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科技支撑,不断培育高水平科研队伍,坚持技术与人文相辅相乘,使黎锦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向可持续的科学保护之路。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存黎锦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维护信息本真性的同时,挖掘和整理好黎锦文化遗产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收集整理资料时,不可死板教条,应采用立体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多种记录方式。

譬如,针对黎锦的织造流程或繁复的挑花工艺这类活态资料收集时,利用影像记录方式确实能够生动地“描述”黎锦技艺的物质形态的“形”。但对于黎锦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及对其内涵的揭示就很困难。因此,有了图像记录并不能抛弃语言,文字的逻辑是始终掩藏在图像华丽的外表之下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而将两者完美结合后,希望全面、完整、永久地维护研究成果的最佳方式就是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只有这样在进行资料分类整理传播时,才既能保证其艺术本体的准确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又能确保对这门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即切实维护其文化全面性。

总之,在古老的民族艺术及其传承人尚存之际,以新时期的民族责任为使命,让黎锦的悠久历史融入当下新的时代。用技术保护艺术,艺术还原哲学的思维方式,继续探索对黎锦文化发扬、继承有效的最佳保护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黎锦文化、传承黎锦传统技艺、挖掘传统文化中更多的优越性,将这一已经传承延续千百年的古老民族文化遗产重获新生。◆

[1]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M].科学出版社.

[2]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M].新华出版社,2001.

[4]林开耀,王文京.黎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发展[J].装饰,1999;(3).

[5]潘姝雯.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服装学院,2010.

[6]刘晓青.海南润方言服饰文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服装学院,2012.

猜你喜欢
黎锦织锦黎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瑶族织锦
《黎族母亲》等
胡茜萍、李莉、唐雨军、黎锦作品
黎锦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海南“黎锦经纬”十年记
织锦古韵(七绝)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