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蔡基刚教授访谈录

2013-04-10 13:31李蓂蔡基刚
山东外语教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英语考试学术词汇

李蓂,蔡基刚

(1.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2.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

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蔡基刚教授访谈录

李蓂1,蔡基刚2

(1.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2.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

本文是对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蔡基刚教授的访谈录。蔡教授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尤其是近两年来对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本访谈涉及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与教法、四、六级考试改革、ESP教材特点等多方面问题。

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门用途英语;四、六级考试

蔡基刚教授是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外国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同时担任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务。蔡教授学术兴趣广泛,造诣深厚,在外语教学、对比语言学、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和翻译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同时,蔡教授还一直从事着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他热情从教,严谨治学,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均成果卓著。主持过国家级、部级和市级等各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既有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又有深入浅出的教材和外语学习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教育政策探索,又有细致入微的词汇和修辞研究,可谓博学多能。多年来,蔡教授的作品深受读者喜欢,一些著作反复再版,其中《大学英语中级写作教程》已出到第五版。而蔡教授的论文也给学术界带来一次次冲击和思考,引用率很高,其中“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一文截至2012年6月在中国知网显示的被引频次超过500次,下载频次近3000次。

在承担国家社科项目“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调查及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的两年多时间里(2010.1-2012.6),蔡教授共发表了20多篇刊登在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详细介绍了研究成果,阐述了许多新理念,从而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2012年暑期,笔者带着大学英语教改方面的一些问题,对蔡教授进行了采访。蔡教授学养丰厚、谈吐风生,解答了笔者心中的许多疑惑。

李蓂(以下简称李):蔡老师,您近年来经常提到"转型时期"的说法,也已在一些著述中谈到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呢?

蔡基刚(以下简称蔡):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还可称作后大学英语,或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这三者名称可以互换,主要是指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大学英语,以区别于20世纪的大学英语。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因为随着中国进入全球化,高校进入高等教育国际化之后,大学英语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李:教学内容的变化?您能具体谈谈吗?

蔡:直到现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用英语或基础英语。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基础英语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我们的多次大规模调查都说明这种基础英语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普遍懈怠和教学上的费时低效。大学英语不是一门学科,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不会因为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学科内容或教学内容的变化。大学英语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内容是和国家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紧密相关的。上个世纪,我国社会相对比较封闭,学习英语除了课程考试需要和个人兴趣或素质修养提高等需求外,并无其他目的,因此,把大学英语定位在打基础和培养一般日常生活的听说读写交际能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社会发展新需求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学科发展需求的变化都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从基础英语转移到专门用途英语上来。大学英语不是自我封闭的学科和课程,它不仅需要遵循内部二语习得或外语教学的规律,而且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李:您在“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一文中(2007)倡导的大学英语与专业相结合是否指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着大学英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英语水平又有限的问题。您认为专业英语课由谁来承担更合适呢?现在不少学校专业英语教学是通过专业老师来承担的,主要以汉语授课,上课大多数时间花在把书上的阅读材料翻译成汉语。这与您所期待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有什么区别?

蔡: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BI)理念,也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但这个结合主要是在语言方面。无论是CBI还是ESP都是通过结合学科内容学习语言,提高学科领域内的英语交流能力。如果重点是内容,即用英语来学习学科知识就不是专门用途英语了。我国的专业英语就是这种情况。我读了一些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如化工英语、石油英语、工程英语、电力英语和法律英语等等。我感觉,无论从课程目的,还是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看,都是属于一种偏向内容的双语课程或全英语课,教师主要通过翻译和词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内容。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看,这种专业英语不是ESP教学,而是一种“伪ESP”教学。这样的专业英语当然我们大学英语教师不能上,而且也不应该去上。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跨专业去攻读法律博士、数学博士,然后回来教专业英语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错误的。大学里的专业少说有几十个,我们大学英语教师都能这样做吗?如这样的话,大学英语没有存在的必要,所有大学英语教师读完其他专业就可以到相关院系去教全英语课程了。

李:那么真正的ESP的是什么样的?如何进行教学?

蔡:Hutchinson&Waters(1987)把ESP分成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两大类。前者就是学术英语,“EAP courses often have a study skills component”,后者是职场英语,“EOP is also known as vocational purposes”。Jordan(1997)根据EAP的特点,又将其细分为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和一般学术用途英语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两种,前者是以某一学科领域为内容的英语教学,如有金融英语、软件英语、科技英语、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生物英语等等课程,偏知识性,如注重学科的专业词汇、语篇结构和语类及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能力;后者主要训练跨学科的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如学术写作(包括规范引用和参考文献)、听讲座、做笔记、口头陈述和参加学术讨论等。我的观点,职场英语可在高职高专进行。一般学术用途英语可在大学新生中作为必修课开设,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可作为选修课在学完一般学术用途后进行。

李:您曾提出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的词汇量太低,只能“玩玩考试”和“应付生存性听说交际”,要进行有效阅读,最少需要10000词汇。如果大学英语词汇要求突然数倍提高,会不会使大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功夫过大,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考虑到有些学生毕业后可能很少用到英语,这样的要求会不会有些不现实?

蔡:词汇要求的制定不能是封闭式的,不能只考虑教学可能性而置社会和专业的需求不顾。大学和中学不同,对大学生来说,学习词汇,学习英语的终结目的不是为了通过一门课程,为了升学,或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能够把英语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用于专业学习和研究,简单地说用英语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有四级证书的大学生运用英语还有很大的困难,不要说在口头和写作交际方面,就是在阅读方面也还有很大的障碍。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全国最好的了,但他们原外文系主任孙复初说,各专业院系的老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很不满意: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这就说明一个大学生有了4800词汇量,只能说明他们达到了一般要求的标准,或说明可以通过四级考试了,但并不能说明他们达到了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需要的水平。如是这样,这个4800词汇量除了教学意义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一个母语为非英语的大学生至少需要10000词汇才能胜任他们的专业学习。

大学英语词汇要求提高了,会不会使大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功夫过大,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恰恰相反,大学英语词汇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只会有促进。试想如果读自己的专业文献感觉满篇是生词,阅读速度很慢,怎能学好自己的专业呢?如果写的论文词汇贫乏、单调怎能有效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又怎能期望被英语学术期刊录用呢?当然,我们这里说的10000词汇量要求只是一个总的要求,各个学校和各个专业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具体要求,千万不要搞一刀切。(蔡基刚,2012a)

李:对了,说起词汇要求就涉及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最近,社会上流传四、六级考试要被取消的消息。有这种可能吗?我们大学英语教师非常关心。您是什么观点?

蔡:我也听说了。尽管我写了些文章分析了四、六级考试的弊病,但我反对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不主张取消这个打造了25年之久的民族品牌。可以说,在中国大陆上,比较几种全国性的英语标准化考试,四、六级考试是最成熟、最学术、最规范的英语考试。我们不能因为其缺点,而把“脏水和小孩”一起泼掉。我认为要使四、六级考试走出困境,就必须对四、六级考试在定位上进行改革,其中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从原来带有强制性的教学考试转变为由个人决定的水平考试,关键是成绩只报给个人,不报给学校。(蔡基刚,2011a)二是由原来的通用英语考试转变为学术英语考试。有没有专门用途英语考试?有。在当今世界上,成熟的英语考试体系都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有两大考试:托福是针对留学的学术英语水平考试,托业是一种职场英语水平考试。同样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也有两大考试:一是雅思考试,其中有针对移民的通用英语考试和针对留学的学术英语考试,另一是博思考试,和托业考试一样,也是一种职场英语水平考试。再如美国研究生英语考试也有通用类GRE和专门类GRE,还可以选择工商管理类的GMAT。

中国情况非常有趣,五花八门的英语考试很多,除了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在大学层面上,就有非英语专业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高职高专应用能力考试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等。但我国所有这些英语考试千篇一律地属于通用英语考试。按理说,四、六级考试作为一种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教学水平考试,应该和针对全民的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有所区别,和针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四、八级考试以及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应用能力考试都有所区别才是。如果都搞成通用英语考试,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四、六级考试之所以一直受到被取消的困扰,就是定位不准。四、六级考试应该与雅思学术类考试和托福考试一样,定位在学术英语考试(高职高专应用能力考试应定位在职场英语考试),这才是真正为教学服务。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这样的重新定位意义更为深刻。如何搞?有两个方案。1)把四、六级考试从原有的通用英语考试都改为学术英语考试;2)四级考试还是保持通用英语考试,六级考试则改为学术英语考试。第一个方案提法比较激烈,第二个方案比较温和。这里有两个依据:一是全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和各学校需求层次的不同;二是原来四、六级属于同一性质考试,只是难度区别而已。因此,分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更为合理。把六级考试改为学术性考试后,可以借鉴雅思学术类和托福考试的做法。如在听力方面,可以选择课堂上的英语讲课或学术讲座。在阅读方面,科技类文章的比例要增加,要有一定长度,使之内容比较完整,并需要有标题。在写的方面主要是摘要和议论文学术写作。当然在题型方面也应有所变化,如听力中的笔记题,阅读中的图表题解、释题和摘要写作题等等,使测试任务更接近于真实学术活动。我们相信,这样的学术英语考试内容必然会引起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蔡基刚,2012b)

李:您编写过不少教材,最近您主编了一套《新核心大学英语》(下简称《新核心》),可以谈谈您编写这套教材的指导思想吗?这算不算是一套ESP教材的尝试。

蔡:我上面说过,ESP有两类,一类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术英语能力,一类是培养学生某一特定领域的语篇语类意识和学术交流能力。《新核心》就属于前面一类。它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大文大理教材。这样做既让学生尽早结合专业进行英语学习,又照顾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术英语的口头与书面交流能力,课文只是语言的载体,因此不能太专业,而且还要考虑到自然班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教材内容的选择考虑三点:1)能否开展基于项目或研究的教学活动;2)能否把学术口语能力和书面能力结合起来;3)能否把570个公认的学术词汇族和典型的学术语篇结构概括进去。

李:对不起插一句,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570个公认的学术词汇族?

蔡:词族(word fam ily),按每个词族大约5个家庭成员,大约有4000词,如adapt有家庭成员adaptability,adaptable,adaptation,adapted,adaptive,adaptively,adaptableness,adaptional,adaptionally,adapter.570个学术词汇族是从28个学科的学术期刊,专业著作,课文教材和学术讲座大约350万中挑选出来的,最具有共性的词汇,也是任何一门学科中的核心词汇。由于这些词汇对提高学术能力的重要性,它们成为雅思和托福考试主要测试的词汇。我们教材注重570个学术词族的收入、教学和练习。

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说。《新核心》的第二个特点是强调教材的真实性。和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综合英语教材不同,《新核心》基本上不对原文章在内容和语言上有控制,即不进行句子改写和词汇控制。当然对起始阶段的教材,课文长度可有些控制。但输入量一定要大。如一个单元的主题下面有4-5篇各为1000词左右的阅读文章和4-5个相关主题的视频听力材料,长度在5-8分钟。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为培养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做好准备,也可培养他们评价同一主题不同观点的文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设想,如学生一直阅读经过人为加工的文章,那将使他们无法在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中阅读原生态参考资料。

第三,《新核心》教材以项目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项目型教学与传统的任务型教学不同,它是以探索性的研究课题为出发点,旨在通过专题研究或新知识的探索来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从而综合锻炼学生学术听说读写能力。如教材围绕课文主题,设计了多个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读写教程》和《泛读教程》所提供的相关文章,观看《听说教程》中的视频讲座录像,并在网络上搜索和阅读相关主题的资料。然后学生需要对所有材料进行归纳性和批判性的文献综述,在课上用PPT形式报告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班上通过讨论和提问来补充发现。在讨论基础上写出他们各自的报告作为写作任务。也就是说,是为搞项目和做研究而写作的,而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这种有内容的探索性或研究性写作往往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因此,《新核心》是一套最基础的ESP教材。(蔡基刚,2011b)

李:看来要系统拜读您文章了。能给读者再介绍些您的有关著述吗?

蔡:我在本课题下已经发表的20多篇核心论文,基本上囊括了我的观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近年来的各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查阅。我的另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是专著《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2012)。这部专著是我在大量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学界多方观点所做的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书中既有对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系统分析,又提出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战略转移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其中,调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实行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分科英语教学、建立教育语言学学科、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重新定位、取消把大学英语列为全国统一的必修课程规定等诸多提议,都在书中有详细论述。

李:那一定是一本关于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量级著作了,值得认真品读。非常感谢蔡教授!

[1]Hutchinson,T.&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Guide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27-32.

[4]蔡基刚.CET的重新定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a,(3):3-10.

[5]蔡基刚.传统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的一次新突破[J].外语电化教学,2011b,(5):3-9.

[6]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词汇要求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12a,(1): 48-53.

[7]蔡基刚.通用英语测试和专门用途英语测试——关于CET发展趋势及重新定位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b,(4):27-32.

[8]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to Cope with a Transition—An Interview with Prof.Cai Jigang

LIMing1,CAI Ji-ga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This i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Cai Jigang,who is a distinguished scholar at Fudan University and whose research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has exerted far-reaching impacts in the field.The interview covers a wide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the reform of CET4 and CET6,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SP textbooks.

Transi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ESP;CET4/6

H319

A

1002-2643(2013)05-0003-04

2012-06-14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格拉瑟教育体系与中国高等教育‘优质学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JK0108)的部分成果。

李蓂(1969-),女,汉族,陕西绥德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测试、广告翻译、教育学。蔡基刚(1955-)男,汉族,上海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和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英语考试学术词汇
馒头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提升中职英语考试复习效率的点滴体会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怎样通过英语测试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