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地区特色扶贫道路探索
——以四川文理学院“挂包帮”扶贫工作为视角

2013-04-11 04:15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川东地区坪村水洞

王 进

(四川文理学院 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 达州 635000)

川东地区特色扶贫道路探索
——以四川文理学院“挂包帮”扶贫工作为视角

王 进

(四川文理学院 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 达州 635000)

以四川文理学院“挂包帮”扶贫工作为视角,以达县水洞坪村为例,分析了川东地区山村贫困原因,探索具有川东特色的扶贫方法,以推动川东地区脱贫致富工作向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川东地区;定点扶贫;“挂包帮”

2010年,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挂包帮”活动,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形式。[1]四川文理学院在“挂包帮”活动中进行扶贫的积极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川东地区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些可借鉴之处。

一、达县水洞坪村贫困原因解析

“挂包帮”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项活动,指的是“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2]根据达市委发〔2010〕19号和达市联发〔2010〕2号、3号文件精神,达县堡子镇水洞坪村被确定为四川文理学院的“挂包帮”定点扶贫对象。达县堡子镇水洞坪村属川东地区的一个边远山村,2000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当时每人年平均纯收入不到600元,基本维持温饱。四川文理学院对此工作高度重视,迅速派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对该村的实际贫困原因和现状作了深入调查研究。

(一)穷乡僻壤远离经济中心

该村位于达县西北部边缘,距县城80公里,距堡子镇13公里,海拔1072米,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一直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人均耕地0.95亩,且多为坡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薯、小麦、土豆,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740元。

(二)教育、医疗卫生极其落后

全村9个村民小组计294户1138人,有小学毕业生470人,初中毕业生166人,高中毕业生12人,40岁以上的村民70%为文盲,30—40岁的村民中小学毕业者不到30%,20—30岁的村民中均读完小学,且读完初中的占31%,20岁以下者读完高中的仅有6人。教育师资缺乏,教室简陋,在邻村请了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代课教师教幼儿班和一年级共14名学生,其余的儿童到镇上租房读书。同时,医疗卫生条件差,全村只有一名稍懂医术的乡村医生,整个医疗器械及药品投入不超过1000元。

(三)基础设施滞后

因处于偏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其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表现如下:

1.村民住房条件差。全村有182户村民的住房属30年前的土坯房,千疮百孔,危房较多,遇上刮风下雨,会给村民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且人畜混居,蚊虫较多,环境卫生很差。

2.人畜饮水困难。全村有9口堰塘,其中7口不能装水,严重制约庄稼的生长,只能靠天吃饭。村民和牲畜用水主要靠井水,由于处于山坡的地理位置,只要遇上干旱超半月以上,井水就枯竭,只能到三公里外的小河沟里取水。

3.交通落后。该村处于一座山的斜坡上,仅有一条毛坯公路通行。村道公路要满足每个社的需求,就只能修一条“之”字拐的村道公路,约10公里,但这条路还没成行,属毛坯公路,生产物资运不进来,产品送不出去,村民出行仍靠肩挑背驮,到镇上去赶集靠走路,来往一趟就是一天。

二、“挂包帮”扶贫措施及成效研析

(一)“挂包帮”扶贫的具体措施

1.加强党支部建设

四川文理学院在2010年4月20日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部长任副组长的帮扶领导小组,党政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制定了推进定点帮扶工作的措施和办法,“挂包帮”工作有机构、有领导、有责任、有检查,全面推进定点村的脱贫致富。

(1)特殊的组织生活。2010年6月29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率组织部、后勤、工会、团委的党员代表赴水洞坪村与该村全体党员在村委会议室召开了庆祝建党八十九周年座谈会,过了一次特殊的组织生活,了解村民的疾苦与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从思想上统一认识,认清贫困的原因和消除贫困的办法。

(2)“三下乡”活动。同年7月,学校13名师生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深入到水洞坪村了解情况,特别是对村民的衣食住行、家庭收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脱贫致富方案,为村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3)换届选举工作。为了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学校下派干部协助镇党委、镇政府做好村支书和村主任的换届选举工作,把真正受村民拥护、真正为村民办实事的带头人选出来,改变了以往村支两委懒散的落后现状。同时,下派干部多次与新当选的村干部一起学习、交流、讨论,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提高了村委会干部的办事能力,加强了村务民主管理,抓好了村支部组织建设,做到了无上访户、无刑事案件、无超生现象发生。

2.提供资金、物质帮助

2010年7月8日特大洪灾,水洞坪村的房屋垮塌、电杆折断、公路冲毁、庄稼倒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0多万元。学院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5万元资金,及时送到村上,帮助该村受灾群众买床单及生活物资度过难关;受洪灾影响,村办公室、村卫生站已成危房,学校到县委组织部协调资金4万元,用于重新修建村办公室,添购医疗设备;到县武装部协调资金5万元用于病堰塘的改造。下派干部和村支书、村主任一起多次研究,确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扶持,根据气候和地理环境,引进了果树种植项目,并获县扶贫办12万元的项目扶持。2010年12月29日,学校党政领导两次赴水洞坪村,送去价值1万元的食用品,40套课桌,并送上2万元现金帮助村民解决饮水问题。至此,学校直接、间接为村上协调资金达28万多元,赠送价值2万多元的物资,为水洞坪村的脱贫致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引进项目,实施产业化经营

为了改变当地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学校调查了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引进了果树种植等经济作物,实行产业化经营,向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转变。2010年7月引进韩国风水梨、日本喜水梨共2.3万株,长势良好;2011年3月又为该村引进了营养价值较高的紫薯种植项目,亩产高达6000斤。该项目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农民销售上的后顾之忧,仅此两项就可以每年提高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00元以上。

4.加强培训,提升文化村民素质

为了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组织培训科学养猪、科学种植果树及烤烟培育180人次,组织乡村医生到县医院进修,村民将学到的技术投入到生产中,效率提高了30%以上。推荐和教会农民使用先进的手扶插秧机、打谷机,极大提高了效率。学校副处以上干部30余人次到村上考察,开展党员“1+1”帮扶并和村民一起劳动,帮助推广农用技术3项,提出环境整治建议5条。

5.筹措资金,组织村干部硬化村道公路

下派干部和村组干部多次开会,研究筹集资金,前后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思想工作,动员村员集资,加上国家补贴,最终将村道公路硬化。

(二)“挂包帮”扶贫取得的成效

两年多来,水洞坪村在四川文理学院的各种帮扶实践活动中,实现了较大的跨越,具体表现在:

1.解决了交通问题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村上10公里的村道公路全部实现硬化。以前村民到镇上赶集,来往花费一整天,现在机动车只要一刻钟就可以到镇上。

2.增加了村民收入

由于交通问题解决了,村民外出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加上引进的项目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仅水果、紫薯、烤烟的收入人均年增长600元以上。土鸡、土鸭、没有喂饲料的猪、牛、羊以及生产的大米、大豆、土豆等农产品全是绿色食品,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这又让村民每年人均收入增长500元以上。

3.改变了教育、医疗和村子旧貌

村上的小学校虽然学生少,但教室简陋,课桌不成形,现在已换上40套新课桌,教室的窗户也加以维修。崭新的村办公室、村卫生室添置了设备,增加了药品;经过进修的医生能为村民治一些简单的病了,大大方便了村民。村里的几口病堰塘已维修好,村民的危房得到整修,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致富的思路在实践中越来越得到拥护,并在2012年6月被达县县委评为“脱贫致富”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

三、川东地区特色扶贫道路探索

两年多来,四川文理学院对达县水洞坪村的扶贫做了大量的工作,全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离小康生活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通过对水洞坪村扶贫工作的认真总结,并结合川东地区贫困山村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真正帮助贫困山村脱穷致富,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根据贫困山区贫困人群(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等)的实际情况,需扩大农村救助范围,[3]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和力度,把各项救助政策宣传到位并落到实处,[4]以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5]

(二)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培养农业经纪人

一是大力提倡农业产业化经营。[6]农户单家独干将导致资源浪费、流通成本高,这就需要培养农业经纪人,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7]二是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可以为农民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改变贫困山区的落后面貌。[8]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和管理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扶持的相关政策,争取国家财政的多项补贴,再动员个人、集体、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筹措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入。[9]二是完善对筹措资金及设施建设的管理,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使用效率,加速改变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10]

(四)关注人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农村穷就穷在人力资源上,城市人才资源过剩,农村人才匮乏,所以首先要做到彻底贯彻实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11]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个农民都能学到一至两门用得上、能致富的实用技术;[12]再次,动员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回村发展生产,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环境逐渐好转,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早日建成。[13]

[1] 邓志勇.科学“挂包帮”“输血”与“造血”并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2):93-95.

[2] 王 瓅.关于当前农村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J].特区经济,2007(4):49-51.

[3] 徐孝勇.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模式与扶贫绩效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63-67.

[4] 王 卓.扶贫陷阱与扶贫资金政府管理效率[J].四川大学学报,2008(6):72-79.

[5] 汪三贵.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9):71.

[6] 贾治邦.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 誓夺扶贫攻坚胜利[J].老区建设,2000(3):23-25.

[7] 贾志杰. 突出重点 总揽全局 处理好扶贫攻坚的几个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1997(1) :27-28.

[8] 王洪江,梁光录,方新华. 关于扶贫攻坚的几点思考[J].决策咨询,1997(3) :43-46.

[9] 赵俊臣. 云南扶贫攻坚的新思路[J].云南社会科学,1996(6) :58-60.

[10]舒圣佑. 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冲刺攻坚[J].老区建设,1999(5) :21-25.

[11]焦 然,王言彬. 中国扶贫攻坚发起总决战[J].中国贫困地区,1997(1) :74-76.

[12]刘生梁. 解决温饱扶贫攻坚的第一位任务[J].老区建设,1999(4) :32-35.

[13]舒圣佑. 全省动员坚定不移地完成扶贫攻坚任务[J].老区建设,1997(2) :61-63.

[责任编辑邓杰]

OntheWaytoAssistingthePoorinEastSichuan:ACasefromSichu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

WANG Jin

(Helping and Supporting Office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The job of assisting the Shuidongping Village i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iscloses the poverty reasons and the ways to assisting the poor and finds the methods to make the job of overcoming poverty and achieving prosperity move forward in scope and depth.

East Sichuan; targeted assistance;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y”

2013-06-27

王 进(1965—),男,四川宣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D669

A

1674-5248(2013)06-0036-04

猜你喜欢
川东地区坪村水洞
浙江遂昌县红星坪村:从负债2万元到创收30万元的乡村振兴路
丰收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首届“本溪水洞杯”中小学生征文比赛启事
川东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调查
溪洛渡水电站尾水洞明满流交替研究
有机茶园栽培的管理措施
精准定位 创意开发——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栗子坪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与探索
山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改造、开发和利用——以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栗子坪村为例
川东地区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瓶颈与措施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