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中“受到+V”结构相关问题的思考

2013-04-11 09:43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数量词修饰语定语

徐 烨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一、引言

1.他们都受到周恩来(的)支持和影响,基本上与中国共产党政见略同,行动一致。(《当代史传周恩来传》)→他们都受到周恩来支持和影响,基本上与中国共产党政见略同,行动一致。

2.世界著名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都是因为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最终导致河道淤塞、河水泛滥,甚至成为不毛之地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世界著名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都是因为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最终导致河道淤塞、河水泛滥,甚至成为不毛之地的。

在上述两例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在N与V的所指相同的前提下,“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这两个结构进行互换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和使用。基于这个发现,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两个结构中N/V是否有范围限制、是否在任何情况下这两个结构都可以进行互换以及为什么可以进行互换?笔者就针对与此现象相关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二、“受到 +V”结构中“V”的分类

朱德熙(1983)《自指和转指》提出,从语义的角度看,谓词性成分的名词化有两种:自指和转指。自指指“单纯是词类的转化,语义保持不变”,“受到+定语+的+N”与“受到+定语+V”中的V和N的所指相同,只是词类发生了变化,N和V是自指关系,所以下文我们是对V进行研究,只要确定V的范围,就可以保证对“受到+定语+的+N”与“受到+定语+V”的互换研究是定性的,不需要考虑超出V范围的词对于结构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受到”这一动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归为遭受类动词,学界有关遭受类动词研究的文章,如白晓媛(2012)《留学生“遭”类动词句、“被”字句和“由”字句的偏误分析及习得研究》、王一平(1994)《从遭受类动词所带宾语的情况看遭受类动词的特点》、范中华(1991)《论遭受类动词及遭受句》等等,其中范中华、王一平对于遭受类动词后面所带的成分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也是建立在范、王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主要是探讨“受到+定语+的+N”与“受到+定语+V”这两种结构的互换问题,范围进一步缩小化,也希望对其他遭受类动词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对于V/N的分类研究是建立在CCL语料库现代汉语(网络版)基础之上的,我们把CCL语料库中所有满足“受到+定语+的+N”或者“受到+定语+V”条件的V/N进行了搜集,并且进行了一个比较粗略的分类。语料库中所有能进入“受到”结构的V基本上是双音节的二价动词,鉴于配价语法本身存在一些分歧,我们采用袁毓林先生的观点,把动词配价划分为一个层级体系,包含联(link)、项(item)、位(position)、元(argument)四个层级,而本文主要在“元”这个层级上进行研究。“受到”结构中的V基本上是二价动词,虽然说动词的“价”与词的语义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动词的“价”明显会受到语义的影响,所以,在确立V是二价动词的大背景下,我们根据语义对V进行了粗略划分。

从宏观上来看,“受到”结构中的V有一些共同的语义特征:[+多指性]、[+主客体之分]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进行微观分类。大致的分类如下:

表达“作用、影响”类,如“影响、刺激、吸引、推动、带动”等(附录一)。这一类动词主要表现主体作用于客体,主体的行为对客体产生了影响。表现“情感、态度、评价”类,如“表扬、赏识、赞誉、歧视、讥笑”等(附录二)。这一类动词主要指主体在实施行为时承载一定的情感、态度的动词。在“受到”结构中这类词占了大部分。

上述是“受到”结构中比较典型的两类V,一般情况下,能进入这两类的V都能放在“受到+定语+的+N”或者“受到+定语+V”结构中,但是对于“受到”结构中V的分类,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是从语义角度对V进行的区分,所以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类与类之间可能带有明显的交叉现象,这是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尽管分类略显粗糙,但是对于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学习和记忆“受到”结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互换的限制性条件

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这两个结构的基本句式分别是:主语+受到+修饰语+的+N、主语+受到+修饰语+V。在基本句式中,修饰语的选择对于“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能否互换有重要影响,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主要包括“受到”结构在句子中的位置与基本句式不同、“受到”结构与“所”字结构复合使用等情况对于两种结构的互换的影响,而这些特殊句式对于“受到”结构的影响,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中有关“所”字结构、“的”字结构的有关理论研究,我们不再重复说明,所以本文侧重于在基本句式中修饰语对于“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互换的影响。

在对大量的语料进行统计以后,我们发现修饰语的选择对于基本句式中两种结构的互换有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饰语为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

3.A每年夏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它虽则可以带来雨水,但也会造成灾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B每年夏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受到台风侵袭。它虽则可以带来雨水,但也会造成灾害。

4.A当今世界,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倾泻到江河湖海中,各种各样的污染物,使美丽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 (的)损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B当今世界,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倾泻到江河湖海中,各种各样的污染物,使美丽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损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通过3、4两例的比较,我们发现当修饰语为名词性词语或者形容词性词语时,“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可以进行互换而不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妨碍句子的表达。但在语法上却有区别,3A、4A中“受到”部分是述宾结构中有一个定中结构(“的”字部分),3B“受到台风侵袭”中“台风侵袭”是主谓结构,整个结构是一个兼语式,在这个结构上学界是存在一些分歧的,吕叔湘先生认为“挨、受”可带小句作宾语,“遭、受”可带兼语,和我们上述分析是一致的,而范中华(1991)则认为“台风侵袭”是定中结构,整体是述宾结构。

我们采用吕先生的观点,因为首先根据兼语式的形式:V1+N+V2,通常认定N既是V1的宾语,又是V2的主语,“受到”结构基本符合这一形式;其次,范中华(1991)不认可吕先生的观点,认为在“受到”框架中出现的名词宾语受很多限制,一般表人、表物的名词很少能进入其中,就算这些名词进入其中也是不完整的搭配。事实上在一些典型的兼语式结构中,这一点也是存在的,例如“派你去西安”是由“派你”+“你去西安”构成,“派你”也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所以作者认为这一点并不足以推翻“受到”结构的兼语式特点;还有一点,如果按照范中华(1991)的理论,3例A、B表达的意义与用法就应该完全一致,但是我们借助于“受到”结构与被动句的渊源,把例3改成被动句如下:

A’每年夏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被台风(的)侵袭。它虽则可以带来雨水,但也会造成灾害。

B’每年夏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被台风侵袭。它虽则可以带来雨水,但也会造成灾害。透过被动句的佐证,也说明两类句式的结构并不一致。4A与4B从语义到结构则是一致的,“受到严重(的)损害”和“受到严重损害”一致的原因在范中华(1991)中进行了相关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二)修饰语为数量词

5.A俗称癞蛤蟆的蟾蜍,受到某种刺激,分泌出白色有毒的浆液,这种浆液对人体无害,但青蛙接触后,有可能中毒身亡。(《中国儿童百科全书》)→B*俗称癞蛤蟆的蟾蜍,受到某种(的)刺激,分泌出白色有毒的浆液,这种浆液对人体无害,但青蛙接触后,有可能中毒身亡。

6.A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地球之肾”正受到一次次伤害乃至毁灭性破坏。→B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地球之肾”正受到一次次(的)伤害乃至毁灭性的破坏。(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当修饰语为数量词时,“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这两个结构并不能完全互换,通过语料库中大量的例子,我们发现,只有在修饰语具有 [+数量多]、[+程度深]、[+整体性]等类似的语义特征下,两种结构才能互换;反之则不能互换。

我们首先讨论一下在能够互换的情况下,句子的语义和句法是否有变化,例6A和B两句话在句义上不存在差别,句法上则需要思考,6B中的“的”字是定中结构的标志;而对于6A,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数量短语通常用作定语或补语、状语,那么6A是否可以分析为“受到一次次/伤害”,即与连谓词组“等一会儿告诉你”是否有区别,经过比较,有明显区别,“受到一次次伤害”中“一次次伤害”联系更紧密些,至此我们可以确定6AB两个句子中的“受到”部分都是述宾结构包含定中结构,那么我们一直说的“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结构并不适用于修饰语为数量词的情况,当修饰语为数量词时,没有N和V的区分,只有N。

既然例5和例6没有结构区别的困扰,为什么有时可以加“的”,有时不可以加“的”呢?数量短语和名词结构(包含动名词)加不加“的”固然受名词结构影响,但本文是在“受到”结构后的N/V已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这一方面上文已经强调过),基于此我们忽略名词结构的影响。作者在前面已经提到当修饰语有 [+数量多]、[+程度深]、[+整体性]等类似的语义特征下,可以加“的”,原因在于具有[+数量多]、[+程度深]、[+整体性]等类似的语义特征的数量结构性质更接近于形容词,如重重、种种等等,与[-数量多]、[-程度深]、[-整体性]的数量词相比更具有描写性和说明性,“形容词+的+名词”是相对典型的定中结构,所以标着[+数量多]、[+程度深]、[+整体性]等类似语义特征的数量结构短语可以加“的”修饰后面的词。

(三)修饰语为复合结构的词组或者比较复杂的短语

复合结构词组内部比较复杂,使用有不可预测性,往往依据语境而定,所以在这里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以及与上文的统一,仅仅关注与N/V位置最靠近的词。

7.他们挨着西陵近,西陵那边儿也有八旗,所以他跟那西陵那边儿旗人哪,他们家也有结亲的,所以也受到这个这个旗人(的)影响,那边儿也有,他住在北京,十几岁就在北京。N,解放前没有。小的时候上过几个月,也就那么回事儿,那时候女孩子都不许,女孩子都在家不出门儿,学校也挺不方便的,附近也没有,N,一般的女孩子 (1982年 北京话调查资料)

8.此事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斥责。(《当代史传中共十大元帅》)

9.彭德怀暂时被“监护”期间,从年底到1967年7月由专案组管理之前,他没有受到后来那种非人(的)折磨和摧残。(《当代史传周恩来传》)

10.联合国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批评。(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通过对以上例子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除例10以外所有的例子都可以依照上述1、2点所论述的进行“的”字的增删考察,只要能够正确辨别“受到”部分的结构。但是例10的修饰语部分是动宾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不能替换。“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批评”本身是动宾结构包含定中结构,如果把“的”去掉,*“受到来自两方面批评”按照语义及语感划分为“受到/来自两方面批评”,“来自两方面”与“批评”之间要么是状中结构要么是定中结构,如果是状中结构,即“来自两方面”这一动宾结构作状语,而在现代汉语中,动宾结构作状语的情况比较少见,同时依据范中华(1991)的观点,“Vt的修饰语是定语,而不是状语”,Vt在这里指的是“批评”,所以“批评”前的“来自两方面”只能是定语,不是状语,而“短语做定语,一般要加‘的’”,所以例10句中的“的”不能去掉。

四、结语

一般来说,在存在“受到”结构的基本句式中,当修饰语为复合结构的词组或者比较复杂的短语,最主要的是判断“受到”部分的结构,即“受到”、“修饰语(包含有“的”和无“的”)”、V/N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满足“受到”结构是兼语式(动宾+主谓),那么在句子的表达上,“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都可以选择;如果不满足上述情况,则取合语法、合语感的。此外,当修饰语是单纯的数量词且数量词有[+数量多]、[+程度深]、[+整体性]等类似的语义特征时,“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这两种结构都可以用来表述句子。

“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这一组结构能够互换总的来说要归因于现代汉语的特点,正因为现代汉语的特殊性,才会出现形式不变的动名词,遭受类动词等情况。本文主要试图说明,在存在“受到”结构的基本句式中,修饰语不同,“受到+修饰语+的+N”与“受到+修饰语+V”互换情况也不同,有时可以互换,互换之后语义相同,交际者可以任选其一;有时不能互换,希望交际者在明白这种情况之后,能够提高语言使用水平,不会产生语言使用偏误与障碍。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袁毓林.汉语配价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朱德熙.自指和转指[J].方言,1983(1):16.

[4]范中华.论遭受类动词及遭受句[J].社会科学战线,1991(2).

[5]王洪轩.动词语义分类举要[J].河北大学学报,1987(2):89.

猜你喜欢
数量词修饰语定语
数量词在双数量结构中的影响与作用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会叠罗汉的数量词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巧记数量词
浩浩荡荡个什么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浩浩荡荡个什么
英汉名词修饰语的异同及其翻译
日语偏误分析(3)「私も、十回ぐらいを見たが、なかなか面白い物語だと思って··」错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