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

2013-04-12 01:51蒋美华李翌萱
关键词:两性关注度性别差异

蒋美华,李翌萱

(1.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郑州 450001; 2.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一、问题提出

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共计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9.9%,均呈上升趋势;网民的主要上网目的仍然是获取信息(79.7%)[1]。可见,网络信息日渐成为全民化的信息资源,网民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关注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得具体信息的内容。网络、新闻传媒、报刊资料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信息获取途径,它们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共同铸造了信息供给平台。而互联网由于其便捷性和广泛性,正日趋成为大众青睐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对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研究,能有效地反映出个体或群体在获取和占有信息方面的差异问题。

那么,在网络信息关注行为方面,男性与女性的信息关注取向和关注度是否在存差异呢?有研究者认为,女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男人的财产,男性天生就属于公共空间,而女性只属于私人空间,男性关注的主要是“家国天下事”,女性关注的则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这样的判断是否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有研究者通过对中国网民性别比的趋势分析,乐观地认为我国网民的男女性别比从1997年的87.7:12.3稳步攀升到2011年的55.9:44.1,标志着男女平等已经率先在互联网世界得以实现。[1]也有学者指出,网络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性别鸿沟,即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的数字信息资源。[2]28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空间更加平等化、更加去中心化,甚至认为种族、性别、身体表象以及社会地位在网络空间中都失去了意义。其中性别因素,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性,性别的差异被很大程度弱化。[3]另外,也有一些研究通过对网络互动参与过程中两性不同的言语风格或互动模式的分析,认为网络互动仍是日常社会性别权力模式的渗透,性别差异表现明显,男性权威仍然明显。[4]关于网络空间中性别差异的研究比较多,有些是通过性别构成的外部数理特征得出结论,有些是通过分析网络空间特征对不同性别特质的影响得出结论,更多的是通过男女两性在网络空间里双向互动过程中的差异性而得出结论。研究进路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5]96—110本文对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主要是对男女两性各自有关网络信息的关注取向和关注程度的分析,是男女两性对于网络空间的单向行为而非通过网络空间的双向互动,并试图通过对网络信息关注行为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的同时挖掘其影响因素,进而探讨男女两性的网络信息关注图式差异。

二、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00份,最后回收3400份,有效问卷3291份。调查样本来自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广东、广西、甘肃、新疆、北京、天津、重庆等省市。问卷设计主题围绕的是网络意识与网络行为状况,其中包括网络使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网络自控意识等9部分内容,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属于网络使用意识范畴。问卷整体调查内容比较宽泛,题目较多,因此与本文研究无关的数据和内容在此不作赘述,只对涉及到的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描述和分析。

问卷对于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特征的调查共有10个潜变量,调查采用量表形式进行关注程度测评。网络信息被归为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娱乐、健康、体育、科技、美容、服饰等10个方面,该量表陈述有“非常关注”、“比较关注”、“不太关注”、“从不关注”,分别记为1、2、3、4,其数值即代表个人的关注程度。考虑到网络信息内容的多样性,若分别对10个要素进行分析,虽然能得出各自的具体数据信息分布,但对于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特征的概括并不是十分适合。因此,本文尝试对其进行因子分析,以提取更有概括力和解释力的新因子,进而简化分析过程。通过对此量表数据矩阵进行KMO测度和巴特特利球形检验结果可看出,KMO值为0.795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9155.310,自由度为45,达到显著,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此次因子分析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分析结果较为理想。根据因子命名的规则及理论解释的合理性原则,我们可分别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体育、科技在内的“因素一”命名为公共类信息,将包括服饰、美容、娱乐、健康在内的“因素二”命名为生活类信息。本文对网络行为的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正是基于此项因子分析结果而展开的。结合量表“非常关注”记为1分、“比较关注”记为2分、“不太关注”记为3分、“从不关注”记为4分的陈述方式,通过对其Mean平均数以及平均数之和的对比来反映男女两性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关注程度和关注取向的差异,分值越低则表示关注程度越高。

(二)基本结论

1.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统计结果显示,男性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关注取向和程度依次是政治(1.63)、经济(1.81)、社会(1.83)、体育(1.90)、健康(1.92)、军事(1.95)、科技(1.95)、娱乐(2.02)、服饰(2.29)、美容(2.38),女性依次为社会(1.95)、健康(1.98)、政治(1.99)、娱乐(2.03)、服饰(2.09)、经济(2.12)、美容(2.21)、科技(2.34)、体育(2.40)、军事(2.48)。由此可较为清晰地看出两性在网络信息关注行为上的确存在一些差异。

根据对此量表因子分析的模型,通过平均数求和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公共类信息的平均数之和,男性为11.07,女性为13.28;生活类信息的平均数之和,男性为8.61,女性为8.3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男性对于公共信息类关注度高于女性,女性对生活信息类关注度高于男性。

2.介入城乡分布因素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公共类信息的平均数之和,城市男性为10.9,城市女性为12.34,农村男性为11.24,农村女性为14.22;生活类信息的平均数之和,城市男性为8.27,城市女性为8.22,农村男性为8.95,农村女性为8.4。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得出如下结论,对公共类信息的关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城市男性、农村男性、城市女性、农村女性;对生活类信息的关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城市女性、城市男性、农村女性、农村男性。

3.分别介入年龄、文化程度因素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在介入年龄因素后,对公共类信息的关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20—29岁男性、20—29岁女性、30—39岁男性、40—49岁男性、30—39岁女性、50岁及以上男性、40—49岁女性、20岁以下男性、50岁及以上女性、20岁以下女性;对生活类信息的关注程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是20岁以下女性、20岁以下男性、50岁及以上女性、40—49岁女性、50岁及以上男性、30—39岁女性、20—29岁男性、20—29岁女性、30—39岁男性、40—49岁男性。另外,在介入文化程度因素后,对公共类信息的关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硕士及以上男性、硕士及以上女性、本科女性、本科男性、专科女性、专科男性、高中或中专男性、初中及以下男性、高中或中专女性、初中及以下女性;对生活类信息的关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高中或中专女性、专科女性、初中及以下女性、专科男性、高中或中专男性、初中及以下男性、本科男性、硕士及以上女性、硕士及以上男性、本科女性。

(三)调查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的确是整体呈现出男性对公共类信息的关注度高于女性,女性对生活类信息的关注度高于男性的特征。但介入城乡分布、年龄、文化程度因素的影响后,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则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与上述结论不尽相合。如城市男性对生活类信息的关注程度高于农村女性;20—29岁女性对公共信息的关注程度高于30岁及以上男性;20岁以下男性对生活类信息的关注度高于30岁及以上女性;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女性对公共信息的关注度高于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男性;本科男性对生活类信息的关注度高于本科女性,等等。可见,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取向和关注度的性别差异因具体的城乡分布、年龄、文化程度情况而各异。但本文无意于对年龄、文化程度、城乡分布等因素和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的相关性程度进行对比,所调查的数据及分析也无法支持此类结论的生成。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男女两性在网络信息的关注取向和关注程度的确存在差异。在对各个层次的数据对比中可明显看出女性对军事和体育的关注度普遍较低,而男性则不然,这是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共性差异。两性对其余网络信息类型的关注度差异因具体分类而呈现较为多元的分布状态,共性特征不明显。

其二,在城乡分布、年龄、文化程度这3个因素分别介入分析后,对公共类信息和生活类信息的关注取向和关注度的性别差异状况比较多元化。男性倾向于关注公共类信息,女性倾向于生活类信息,这样的判断必须置于具体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三,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是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动态的实践活动。在本研究所采用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分层统计调查中,可看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程度伴随着的是两性不同的网络信息关注取向和关注度。

三、解释与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布迪厄的发生结构主义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来进行解释。网络信息关注行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动态性和建构性,以及它所呈现出的多元性,与布迪厄“实践的逻辑不是普遍的、无条件的,而是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共同性[6]164”的观点暗合。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并非只是一个个简单重复的抽象概念,而都是各具特色的社会特征的集合体,因此对人们行为的分析应该以其社会特征为依据,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尤其如此。在对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讨论时,通过对调查对象各自的场域、资本、惯习进行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场域。“场域”是指以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和社会领域,它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和构型。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场域中,因此对人们实践活动的讨论也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具体场域,否则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6]139对男女两性在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差异进行分析时,有两个场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城乡分布,另一方面是工作性质和场合。

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和村村通工程的逐步落实,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都有了上网的基础设施条件,农民日益普遍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去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销售渠道、国家惠农政策等,城乡之间的“数字信息鸿沟”逐渐缩小。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男性仍然是家庭生产活动的主导和主力,因此,农村男性对公共类信息的关注度较高而对生活类信息关注度较低的调查结果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1993年联合国一份题为《世界妇女状况》的报告指出:“在世界各地,工作场所是按照性别分开的。”[7]男性往往集中于技术含量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的领域,女性通常承担的都是低技术含量和低社会地位的工作,依照制度经济学理论,男性的工作集中于信息充分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女性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信息不完全的次级劳动力市场。[8]诚然,我们不能给出当前男女两性的劳动分布格局已经得到了完全的改变这样武断的判断,但我们也不能无视当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向主要劳动力市场转移这一事实,她们和男性一样做着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如城市里涌现出大量“白骨精”(女性白领、骨干、精英)。即便是在农村地区,劳动分工格局也逐步从“男耕女织”向“女耕男工”转变,一些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农村女性便逐渐在生产活动中成为独当一面的“铁娘子”[9]。因此将女性完全拒斥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外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女性同样可以立足于信息充分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她们同样有对公共类信息的需求。

(二)资本。布迪厄所论及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源于个人的荣誉和声望),较为宽泛,其中尤为强调的是文化资本状态对实践的影响和作用,他认为文化资本的固定性最强、影响力最大[6]161。本文主要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两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经济资本是直接影响两性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因素。曾有研究指出,受职业地位层次和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影响,女性拥有的经济资源较少,信息投资能力较弱,女性的信息设备购买能力低于男性,因此女性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普遍低于男性。[8]笔者认为这样的结论只能适用于特定的背景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网络技术逐步开始推广和普及,在初期,电脑设备和网络使用费都比较高,然而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我国女性的职业地位层次也发生着改变,经济收入也普遍获得提高。另外,手机上网的模式正在日益普及,据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手机已经首次超越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1]。因此,经济状况对人们网络信息获取的制约性正在减弱,网络正日益成为可以人人共享的信息获取平台,不分性别。

其次,文化资本也是对该实践进行分析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信息主体在知识素质、语言程度、技术水平上的差异会引起其对网络信息的拥有和需求的不同。[8]对于人们文化资本的衡量标准是较为模糊和抽象的,通常人们会选择受教育程度作为一个具体尺度。本文介入受教育程度因素对男女两性的网络信息关注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同等教育水平下女性对公共类信息的关注度并非总是低于男性,对生活类信息的关注度也并非都高于男性。笔者认为一些研究中不考虑研究对象的具体文化程度,用文化程度较高的男性群体去和文化程度低于他们的女性群体盲目做类比,用此之长攻彼之短,得出一些对女性群体而言有失偏颇的结论是不严谨的。多项经验研究表明,建国以来,中国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呈持续下降趋势,甚至开始出现女性超过男性的现象。[10]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男女两性对文化资本的占有程度是不分伯仲的,我们在对男女两性的实践行为差异展开分析时应该抱有这一客观认识。从本次调查分析结果可见,同等教育水平下,男女两性的信息关注取向没有固定特征,例如,硕士男性对公共类信息的关注度高于硕士女性,然而本科女性和专科女性对公共类信息的关注度高于本科男性和专科男性,等等。基于本次调查结果,对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情况若笼统地给出男女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结论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我们应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多元性,辩证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惯习。“惯习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它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的随经验而变。它是稳定持久的,但不是永久不变的。”[6]165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生活主题,随着个体年龄变化,各自的场域和资本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又会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惯习,旧的惯习必然会被新的惯习所取代。本文介入年龄因素后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两性的网络信息关注取向和关注度并未随着年龄段的变化而呈现出延续性特征,而是处于变动中。两性对于网络信息的关注取向正是一种“存在于身体之内,表现在实践之中,具有直接的操作能力[6]172”的惯习,它虽然会不可避免地受诸如父权制等一些社会因素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生成性,它能不断将新因素纳入自身,在调整和重构自身的同时重新建构实践的对象。因此男女两性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取向不是对某种固定模式的一味的沿袭,而是处于不断的重新建构过程之中。

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女性都会被网络信息的性别鸿沟所限制,她们同样可以畅享网络信息;并非所有的女性都只倾向于关注生活类信息,女性也日益将其聚焦转向公共类信息。总之,网络信息关注行为的性别差异整体呈现出多元性、动态性和建构性,因此我们应打破男女性别二元化传统思维的束缚,从实践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其差异性。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7—2012.

[2] 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 郑中玉.网络互动的性别差异:从“原型”到“表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2).

[4] 王小波.网络化与社会性别结构[J].天津社会科学,2005,(1).

[5] 唐魁玉.网络化的后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

[7] 世界妇女状况——1970~1990趋势和统计数字[R].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儿童发展基金会等,1993.

[8] 王郁芳.信息性别分化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9] 王宏维.突出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女耕男工”[N].南方日报,2006- 03- 16.

[10] 李春玲.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9,(1).

猜你喜欢
两性关注度性别差异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暴力老妈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王者”泛海发布会聚焦百万关注度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