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产业发展障碍及对策

2013-04-12 19:05张俊浦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老龄养老消费

□文/张俊浦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3.26%,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老龄产业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消费群体,这是一个正在迅速膨胀、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对于当前中国不断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刺激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增长是一个有利因素。因而发展老龄产业不仅对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保证老年人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有重要价值,而且对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一、老龄产业概述

老龄产业当前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认可并广泛使用的统一定义,我国很多学者针对老龄产业都有过定义。有的学者把凡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的行业和企业都称为老龄产业,有的学者把凡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企业、单位都称为老龄产业,笔者认为这都是存在偏差的,因为这些企业或行业既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也可以给非老年人提供。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老龄产业就是要专门或主要为老年人生产、经营商品或提供劳务服务的行业、部门或企业、单位。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老龄产业必须是指一定的行业,有一定的部门、单位、企业等组织机构;二是这个行业必须是专门或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商品或服务,只有这两条都具备才能是老龄产业。全国第一届老龄产业座谈会上也对老龄产业下了定义:“老龄产业是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品、设施和服务,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的经济活动”。由于老龄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处于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因而老龄产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特征的产业。但是,不能仅仅强调老年产业的公益性,产业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市场获取经济利益,因而老年产业是带有公益特征的经济活动。

二、老龄产业的发展障碍

我国的老龄产业刚刚起步,其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老年人口和老年消费群体的发展速度。从政府到公众,从观念到行为,我们都没有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准备,老龄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当前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老龄产业投资动力不足。任何一个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愿意投资兴办老龄产业都期望获得回报,老龄产业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其公益性的一面,难以从中谋取高额利润。因而在当前中国公益思想不普及、慈善事业不健全的社会现实下,政府必然要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承担者。但是,“养老是一种福利性很强的产业,与政府的招商引资、投工生产等经济行为或斥资修建公路、完善市政设施等显性工程相比,养老投入时间周期长、见效慢”,对于同样是“经济体”的地方政府来说,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一种负担。虽然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完善老龄产业政策,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但是由于政府文件中扶持老龄产业的政策很笼统,缺少操作层面的具体办法,针对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不落实、不兑现现象较为普遍,土地划拨、“民办公助”、水电优惠等在很多地方形同虚设,政府的政策支持难以在现实中起到实质性作用,最终导致老龄产业的投资动力不足,影响到老龄产业的发展。

(二)老年人强大的购买力变成了储蓄,老年消费难以起到拉动作用。当前中国有近两亿的老年人口,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这个消费群体可以带来很多的消费机会。在日本、北欧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社会,它的消费主要是靠老人来支撑的,只是在当前中国老年人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没有转化为强大的购买力。首先,由于老年人大多已经退休或者丧失了劳动能力,老年人的劳动收入会大幅度减少,老年人不能拿钱去消费;其次,由于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保险金低、医疗保险范围窄、商业保险少,老人时时处于风险中,社会安全感差,不得不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不敢把自己的钱用来消费;最后,由于现实的压力,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一直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变迁。传统的“重积累、轻消费,重子孙,轻自身,重物质生存、轻精神享受”老年人消费观念造成老龄人口消费结构单一和消费需求不足,老年人不愿意消费,最终老年人应有的购买力变成了储蓄,难以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老年用品、服务及休闲文化领域发展滞后,难以拉动老年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裕,可自由支配收入高,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个人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专门针对老年人休闲娱乐市场的潜力巨大。但是,当前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老年用品店少、服务类别少,休闲、娱乐场所少,社会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小孩、年轻人身上,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首先,由于厂家缺乏对老年人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调查,认为老年用品批量少、利润薄,导致老年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领域长期受到忽视,老年产品单一,数量少;其次,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需要投入经费较高,市场风险大,因此缺乏适应老年人需求的高科技产品和高质量产品;再次,当前主要研发的是针对医疗、养生、保健品方面的产品,而针对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内容的特别少,因而价格昂贵,一般老年人难以接受;最后,涉老行业的企业规模小,缺乏有影响力的企业,缺少品牌,专业水平低,最终导致老年产品的社会接受度低。

(四)传统观念制约着老龄产业的发展。作为新兴产业,人们广泛接受老龄产业还需要一个过程,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老龄产业的发展。首先,长期形成的福利化养老。社会和老年人对政府期待过高,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退休老人,长期依靠国家、依靠政府的养老传统难以改变,容易形成福利依赖过度的问题,不能接受老年产业这一新兴事物;其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长期以来,人们相信政府、相信党、相信国有企业、相信公有制的观念还具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害怕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老龄产业领域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办养老机构人满为患、民办机构门可罗雀”的不正常现象;最后,老年人“重积累、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限制了老年人的消费,老年人更愿意把钱花在孩子身上。总之,传统观念不是一下就可以改变的,它是有一定惯性的,它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五)老龄产业人才缺乏。人力资源是推动一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老龄产业的发展需要众多的老龄产业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护理、医学、保健、养生、康复等老年学、老年医学知识,还要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但要有管理、协调、沟通等能力,更要有服务意识、慈善意识、公益思想。当前从事老龄产业的人才缺乏,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也因待遇低、发展前景不好、社会认可度低等原因改行,当前老年行业的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教育或培训,视野狭窄,观念落后,难以适应老龄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三、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老龄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消费观念的转变,老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将起到重要影响。

(一)强调政府责任,重在政策的落实。老龄产业涉及民政、社保、教育、卫生、工商、税务、房产等各部门,在具体的实施中难免会出现“有利可图大家都上,无利可图大家都让”的局面,政府要统筹规划,责权分明,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政策制定要有前瞻性,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老龄产业是新兴事物,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必然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政策的制定要群策群议,建立并不断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政策能够落实,笔者认为通过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能促进老龄政策落到实处,实现老龄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的购买力。消费决定生产,拓展老年消费结构是发展老龄产业的关键,但是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消费,因而保证并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水平将成为了关键。首先,要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让老年人有钱花、敢花钱;其次,进行老年教育,宣传老年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等知识,逐渐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让老年人愿意花钱消费;最后,在全社会宣扬“孝”观念,形成尊老、爱老、重老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关注老年人。

(三)加大对老龄产业投入力度,推动老龄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市场推动、逐步发展”的方针,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符合我国老年人特点,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老龄产业。首先,培育一批生产老年用品、用具和提供老年服务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老年产品的社会认可度;其次,大力倡导民营资本的投入,增加老龄产品的有效供给,培育壮大老年用品消费市场;再次,培育公众的慈善意识、志愿精神,运用公益思想引导老龄产业的合理发展;最后,发挥老龄产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疏通老龄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老龄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老年学、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老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校比较少,招生也不理想,老龄人才缺乏。笔者认为,提高老年行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老年行业工资标准,让老年行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要与大专院校、培训基地合作,一方面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培养老年行业的专门性后备人才。其次,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入职门槛,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老年行业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最后,提高老年行业的工资标准,待遇留人、待遇引人,让老年行业成为让社会羡慕的职业。

[1](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文范.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推进老龄产业发展[J].人口与市场——第一次老龄产业座谈会论文,1997.3.

[3]张俊浦.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老龄养老消费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国内消费
养生不是养老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新消费ABC
养老之要在于“安”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