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考

2013-04-12 19:05聂喜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

□文/聂喜玲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 河南·安阳)

党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上传下达、组织实施、树立形象、凝聚人心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加快,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农村党员群众的困难和问题难度加大,社会问题多发凸显,给各级党组织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因此,在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迫切需要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一、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利益格局调整加快、社会矛盾急剧增多、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一系列矛盾,给当前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能完全满足党员群众的新诉求。一是经济社会利益诉求增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居住条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服务型党组织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群众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追求幸福生活的要求日益强烈;二是政治权利诉求增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农村党员群众接收信息和新知识的平台拓宽,党员群众的参与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监督意识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益越来越重视,群众民主参与决策和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识逐步增强。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与现代社会组织方式不相适应。传统的基层党组织是按照生产和地区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外出务工增多,大量农民脱离了原来的户籍所在地成了社会人,出现党员找不到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的现象。这就说明农村党组织原有的组织设置方式与现代社会结构形式不相适应,不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和监督。农村基层党组织如果不能及时地在工作职责、工作机制、活动方式和组织设置方面进行调整,就会出现农村党建工作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脱离农民群众甚至被边缘化的危险,担负不起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任务。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下降。农村基层组织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直接承担教育、组织和动员农民的责任,其目标应当是围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来开展活动,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吸引和凝聚农民,从而凝聚民心这个最大的执政资源,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但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所拥有的政治经济资源有限,自身的建设滞后,同时,党组织开展活动和宣传教育群众的形式和方法缺乏新意,在服务群众、为民排忧解难方面的能力“弱化”,出现群众诉求难、办事难、生活难、致富难“四难”现象。随着社会深刻变革,各种利害关系日益交织,因征地拆迁、低保救助、社会保障、入学医疗、农村饮用水、耕地流转管理等引发的群众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由于缺思路、缺项目、缺技术、缺资金、缺土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落后,农村发家致富比较困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在下降,直接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部分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和能力不强。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不够强,不愿意也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习惯于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和接触群众,引起群众积怨和不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有的干部对上级的工作部署不结合实际贯彻落实,而是采取形式应付,以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群众办事不方便,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有的干部不注意发现和总结群众的经验,把群众意见置之脑后,想问题、作决策脱离群众,盲目行事,给群众利益造成了损失;同时,由于对群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个别群众总认为矛盾问题的处理是“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甚至认为只有上级大部门、大领导才能保证自己实现更多的利益,故而出现层层上访,越级上访;部分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有限,在做群众工作上,缺乏科学的方法,当群众的意见与干部不一致时,不善于用说服、教育、引导、示范的办法去引导,习惯于用命令、强迫、压服的方法去要求群众。

(五)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不高。农村党建资源比较薄弱,在财力保障方面,村级转移支付仅够村干部工资和日常正常办公开支,缺钱办事、缺人办事的问题非常突出,党员活动、教育培训、学习交流少。在党建队伍方面,基层党务干部队伍极不稳定,村干部待遇低、任务重、责任大,只能“吃老婆的饭,干共产党的活”,造成村干部不愿干事、不想干事,大多数经济能人、致富能手都不愿去当村干部。激励保障措施不健全,部分干部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能应付检查就行”,“干得多、吃亏多”,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在新的目标取向中,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是巩固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一)要强化服务理念。要树立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服务保障作用,从就党建抓党建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要确立服务群众的意识。牢固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时刻把群众安危、群众冷暖、群众要求挂在心上,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座右铭,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群众的疾苦,凝聚群众的力量,真正体现执政为民。

(二)要优化党的组织设置。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是党建工作的起点,也是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以组织设置的调整优化有效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要敢于突破传统模式,立足服务需求,适应产业发展建立党组织。要按照群众利益的新诉求和农村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建立特色党支部,坚持“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活动便利”的原则,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建立涵盖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产业链党组织,把党员的教育管理、作用发挥和市场营销、技术培训、产销服务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要加强队伍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政策执行能力强、推动发展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的高素质的服务型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要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利用村组织换届的契机,全面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同时,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服务发展的能力。还要加强基层后备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大学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进入基层党组织,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后备人才队伍库,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逐步优化党员结构,夯实基层党组织人才基础。

(四)要拓展服务功能。要突出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这一核心职能,积极整合基层党建资源,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功能。要创新服务内容,在继续做好走访慰问、扶弱助残济困、排忧解难、办具体实事好事等一般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向提供产业发展服务、法律法规政策咨询解答服务、生产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健康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延伸,使服务的内容服从于基层和群众的合理需求。要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在农村、社区、医院、学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员服务站、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等,进一步拓宽解民情、体察民意、服务群众的渠道。要丰富服务载体。广泛开展“农家党员爱心社”、“爱心小分队”、“党内关怀资金”和结对帮扶送温暖等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

(五)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要落实乡、村干部的相关待遇,激发乡、村两级党组织活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落实经济待遇,建立乡镇干部经济待遇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工资待遇,缩小与市县同等级别的差距。要提高政治待遇,给乡镇干部在政治上“出头”搭建平台。建立健全干部交流畅通机制,使乡镇干部在政治上有奔头。要落实精神奖励,加大对优秀基层干部的评比和表彰力度,营造“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对于表现优秀的乡镇干部,要不遗余力的宣传,进行表彰激励。通过此举激励其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要建立干部关爱机制。要建立完善困难干部台账,经常深入困难干部家中,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