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阈下对体育院校教师生命素养的若干思考

2013-04-12 20:00葛君梅
关键词:体育院校生命素养

葛君梅 王 千

(1.吉林体育学院 基础课教学研究部,吉林 长春 130020;2.吉林建筑大学 城建学院基础部,吉林 长春 130020)

0 前言

人类社会中,有两种职业人直面人的生命,一种是医生,另一种就是教师。医生要对患者生理机体的健康负责,而教师则应对学生生命的发展保驾护航。这里所说的生命,不仅包括学生的生理机体,同时更强调学生的心理和能够独立地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并作出贡献所需要的社会文化、实践能力的整体。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生命意识淡薄,从随意攀折花草树木到虐待残杀动物;从吸烟、酗酒、赌博的虚度年华到打架斗殴的校园暴力,甚至是自杀、他杀等漠视、践踏生命的现象是不胜枚举。大学生原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然而,大学生中“不少人”的行为却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给社会造成的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自身特点,但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子集,他们中淡化生命意识、否定生命价值、漠视生命崇高感及抹杀生命成就感的是大有人在。因此,对体育院校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势必提上日程。所谓“教育”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生命教育则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由此可见,人及其人的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对象,关注生命、珍重生命,并主动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当下倡导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1 体育院校教师提升生命素养的必要性

教师素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生命教育的光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尤其是随着生命教育的兴起,生命教育素养在教师素质中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素质的高与低是关乎学校生命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其健康成长、顺利成才需要教师的引领。缺少了教师的导航,学生的成长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因此,教师生命教育素质的高与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生命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生命教育的成败得失。我们难以想象,缺少了具有良好生命素养的教师,学校生命教育将走向何方?

当前,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教育方式的单一等原因,使得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完整性和身心发展的和谐性,学生的生命常因缺乏应有的滋润而干枯甚至是凋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中多数人注重体育技能的提高,却弱化了综合素质的养成,如上文化课睡觉、逃课,课下吸烟、酗酒等浪费光阴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强烈呼吁教师尤其是体育院校的教师关注生命的意识,希望教师在大的生命教育环境中首先能够反思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进而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让生命教育素质成为教师的专业素质。

2 体育院校教师必备的生命素养

如前所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珍重生命,创造并收获生命的价值。教育承载着育人灵魂的重任,教师的生命素养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生存的质量。家长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托付给了老师,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也应当是学生生命存在、生命成长的同行者、呵护者,生命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去自我认知、健康成长,使学生身心舒畅、安顿,从而远离生命的困惑。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命素质。教师有责任还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给父母、给社会。教师要育人生命、育人灵魂,自身的生命素养必须过硬。教师的生命素养,既包括教师作为人的生命素养,也包括教师作为教育者的生命素养。前者是教师个体生命发展和幸福生活的要求,后者是教育本质和学生生命发展的要求。作为体育院校的教师,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应具备如下生命素养:

2.1 高尚的职业道德——生命教育的保证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应教育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教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也只有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诚然,教师威信的确立,靠的是教师的人品和业务能力,而非是靠教师的特殊地位,更不是靠训斥和体罚。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以真诚和关爱,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生命意识淡化、否定生命价值的现实,教师要担当起生命教育的重任。教育是引导,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依据,外因则是条件,学生人生的发展亦不例外。教师在从事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用生命理解教育,树立“生命高素养教育观”必然体现为: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培育学生生命发展的潜能,提升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

2.1.1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理应做到有教无类

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世上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体育院校无论是体育单招生,还是全国统考生,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利。生命教育首先而且必须要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平等对待学生的个体生命。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向我们诠释了受教育者是平等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善恶美丑,不分亲疏远近,不分聪慧愚昧,亦不分年龄长幼、族类国别,只要虚心、诚心求教,就应当给予教育的机会。体育院校大学生在认知能力、组织纪律性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这就要求体育院校的教师从教书育人的目的出发,端正教育的态度,秉承公平的理念,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歧视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

2.1.2 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差异性,热爱并相信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整体”的内涵,是强调教育的“整体性”,防止认识与实践的偏颇,强调教育目标与过程应兼顾身体、心理、社会文化各个层面,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另外,教师要把爱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一种生命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差别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命都是独特的、珍贵的、无法取代的。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的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肯定每个学生特有的兴趣爱好、气质、天赋、秉性等,以最恰当、最符合天性的方式把学生培育成某种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尤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的生命状态是千差万别的,体育竞技水平高低不等,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生命健康、人生幸福观的理解程度不等,体育院校的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直面学生间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还要依据学生生命态度的差异性开展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2 过硬的生命教育教学能力——生命教育的硬件

教育的实质是将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通过教育者的各种隐性和显性的教育方法,再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积淀,作用其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各层面,使其成为受教育者人生发展的素质。因此,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教学能力。首先要吃透教材,吃透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资源,使自己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输场”,同时也是促进学生的智慧、情感、人格、教养等生命品质全面发展的“生命发展场”。在这里,教师过硬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打造出生命式的课堂。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偏低,好胜心强,个人主义倾向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集体荣誉感虽强,但组织纪律性较差,就使得体育院校教师打造生命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2.2.1 生命课堂是既拥有文化内涵又拥有思想深度的课堂

生命课堂是一个“思维场”,应当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众所周知,高智慧的生成需要学生思维的启动和运转,因此,必须使课堂自始至终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即要努力建构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有着一定思想深度的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可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引领学生尤其是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2.2.2 生命课堂是既洋溢生命激情又充满幸福体验的课堂

生命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得以美化与陶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本学科课程中情感教育素材,同时教师要投入其中,以情动情、以情燃情,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与共鸣。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可能引领学生生命的情感世界向着真、善、美的境界迈进。

2.2.3 生命课堂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生成性的课堂

生命课堂是一个“生活场”,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成长。课堂生活的第一主角是学生,要想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使其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对于体育院校来说,课堂尤其是人文素质课堂必须改变“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内心世界、思维和情感“动”起来。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领其走上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发展道路。

2.2.4 生命课堂是具有引领生命全面发展意义的和充满责任感的课堂

生命课堂并不单单体现于教师单纯的教学设计和情感化的交流上,而是建立在对教学责任的把握上。就课堂教学而言,再好的修饰,再花哨的技巧,都替代不了教学的责任。说到底生命课堂就是一种体现着高度生命责任感的课堂。

2.3 良好的生命教育理论素养——生命教育的基础

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使知识频繁更新,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不断为自己充电,不仅要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知识,尤其要掌握本专业最新知识和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态势,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理论在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多数教师在大学期间并未真正涉猎过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捕捉新的信息,了解生命教育的动态,并且去感悟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否则很难完成生命教育的使命。以往,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了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所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自来水”,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生命教育理论素养,达到一定生命境界,才能对学生的生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总之,体育院校的教师,肩负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体育人才的重任,体育院校的大学生的生命观呈现出的特点,决定其教师必须要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关爱生命、启迪生命,有良好的生命素养和生命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成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只有这样,我国的体育教育才会真正实现质的飞跃,为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

[2]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

[3]张昭炜.梁漱溟“宇宙生命力”思想的源头及体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3).

[4]葛君梅,王桂芳.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目标的思考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5]卞立慧.生命教育视角下的教师素质探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6]葛君梅.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实施途径探索——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生命教育第二课堂[J].长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8).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生命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