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工作坊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13-04-18 12:50撰文胡成明高文婧
创意设计源 2013年5期
关键词:工作坊艺术设计校企

撰文:胡成明 高文婧

2010年以来,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迈入后示范时期,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了更加深入研究与实践。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工作室制,宁职院的工作坊导师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工作室制是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学中人才培养重要模式,是以一个或几个专业相同的教师为核心,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本专业杰出人才。这些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甚至一辈子都会从事这个专业。

与工作室制相比,工作坊强调的是不同专业方向的师生对某一个话题进行短暂的探讨,然后用几天的时间去动手解决问题,并在几天的时间内拿出可展示的成果,它是“做中学,学中做”和“项目制教学”的成果。工作坊制教学特点是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市场,是“产学研”结合最为紧密的体现。

宁职院艺术设计专业2010年开始,以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区为基础,以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为桥梁,从师生教学主体环境到“双主体”育人环境的构建,校企共建工作坊平台,到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地图构建,逐步探索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以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负责的工作坊导师制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工作坊平台,引入企业项目,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跟着工作坊导师做项目、走进企业,在具体的实践中收获知识,运用知识。通过完成项目的过程,使同学主动去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与此同时,工作坊为同学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同学们的做事态度、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需求真正“零距离”,真正成为企业首选。

一、校企共建工作坊

宁职院艺术设计专业经过不断探索,在工作室基础上,通过“双主体”育人环境构建,开展校企工作坊建设。

1.构建“双主体”育人环境

传统“双主体”育人模式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做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紧密合作、协调互动,就能起到良好育人的效果。伴随着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仅教师与学生良好互动的教学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教学主体具有更深远发展的眼光,育人环境更符合产业模式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宁职院艺术设计专业经过不断探索,突破传统“双主体”的范围,将地区政府与科技园、学院与专业分别作为主体,构建出更广泛和更具发展动力的“双主体”育人环境。

(1)构建政府主体与学院主体共同育人的环境

在市政府推动下,2008年6月,宁波北仑区政府与学院共同成立“开发区数字科技园”,位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主要入驻的有IT、人力资源、设计等企业。2011年前已入驻企业达到150余家和10余所大学生自主创业公司。

以数字科技园为基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仑区政府各部门共同合作相继成立了“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

(2)构建数字科技园主体与专业主体共同育人的环境

2010年10月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授牌仪式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促进中心以工业设计专业为基础,以数字科技园为依托,在成立前期就已完成引进知名高校教授工作室和工业设计行业公司入驻数字科技园的工作目标,引进了2个教授工作室,8家公司,为专业发展,校企共建工作室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2.校企工作坊建设的实施

在政府与学校的支持下,艺术设计专业以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区为平台,以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为桥梁,在探索构建一个园区有专业、专业有企业、企业有师生的“大教学、双主体”育人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校企实训教学工作坊的建设。

校企共建工作坊的做法如相互聘请,人才共享。艺术设计系各专业向企业教师颁发工作室专家聘书,企业向专业工作室教师颁发聘书,做到相互聘请,人才共享;导入企业项目,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充分利用数字科技园企业集聚优势,引入企业教师,导入企业项目,不断推行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整合资源,以赛促教。艺术设计系与园区企业整合资源,共同主办承办各类竞赛项目,有利地促进了专业项目式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010年艺术设计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了十余个实训教学工作坊,主要有艺灵工作坊、颖佳影视工作坊、道和工业设计工作坊(园区企业)和宝笛玩具设计工作坊等。工作坊不仅成为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技能实训场所,成为各专业学生课余时间完成项目的理想自主学习平台,工作坊的建设也为专业课程开发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工作坊课程开发

工作坊课程是实行项目化教学的载体。如何将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化,企业项目课程化,是课程内容开发的方向,也是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目前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事实也证明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决定了专业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

课程开发的前提是要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首先从市场需求开始,我们要从国际、国内及省市等区域行业企业需求调研分析,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二是根据岗位任务及工作过程,开展职业能力分析;三是校企专家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确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开展课程地图建设;四是共同讨论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和考试大纲等;最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开展工作坊等实践实训软硬条件建设。

2.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设置调研分析

课程内容的有序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②。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课程开发法经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开创和不断改进,发展成为欧盟第一个统一课程标准的基础,已能适用不同职业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需要③。

为全面更准确分析设计行业公司岗位工作任务,专业教师要多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通过“采访”行业企业专家、院校专家、公司设计总监、一线设计师、毕业的学生等等,获取专业课程设置最有参考价值资料。

3.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应该是由职业教育的课程专家领衔的,职业院校的教学专家、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的一个团队。这样的团队是进行课程建设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在当前相当部分专业课程存在不同程度脱离实际的情况下更为如此,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④。

校企共建是宁职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专业教师在深入企业调研及前期资料的基础上,要多次组织召开专业课程开发研讨会,再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公司设计总监、一线设计师和毕业的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特别是要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参加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多方式研讨与交流,基本明确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继而制定出课程教学活动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教学材料。

4.开展课程地图构建

课程地图(Curriculom map)的概念1974年首先由 Hausman提出,并由 Eisenberg(1984)率先引进到课程的计划过程。2010年中国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级学校广泛推行和应用课程地图,特别是高等技职院校在引入课程地图的理念后,结合技职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和运用,更加符合企业行业和学生的需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课程地图,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工作要求选修所学课程,调整学习方案。

满足业界需要是技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课程地图体现的基本理念⑤。近两年随着海峡两岸高校不断的互访交流,课程地图构建方法和理念逐渐引入大陆高职院校,2012年,宁职院机电、艺术等相关专业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课程地图构建同步开展进行。从课程地图开发构建过程中,明确了出发点不是排出一套完美的课程清单,更不是为了因人设课,而是体现个性化、多元化课程,让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主选择所学课程。通过学习,参与开发的校企教师完全理解并具有“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课程地图运行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共同分析学业中的问题,完成课程方案的调整。因此,课程地图中的“课程”基本特征是学生本位,而不是学校本位、教师本位,课程与学习已经融为一体,学习者的多样化导致课程的多样化⑥。

三、校企共建工作坊平台的导师制实践教学

校企共建工作坊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以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负责的工作坊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是保证“双主体”育人模式成功的关键,也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

1.项目化多样化教学,营造公司工作环境的校企共建工作坊

通过校企合作,将理论教室、工作室、办公室三室合一搭建工作坊平台,每个工作坊聘请专职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导师组。导师引入的实训任务是企业实际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公司”环境中实训学习。通过分组完成、组长评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小组学习研讨、教师辅导、市场调研、企业参观、方案讲演、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始终贯穿其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项目管理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公司环境下的“项目管理者”。

2.教学组织和空间——校企结合,形式多样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主讲教师专兼职结合,教学空间校企结合使教学活动多种多样。现在我们艺术设计系各专业部分课程主讲教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同时由专任教师辅助教学管理;在校企教师安排组织下学生小组讨论,课内实践、企业现场学习、调研收集课程项目资料,自我评价、项目成果展示等,使我们的课程教学项目更具实战性。

3.教学评价体系建设——重能力、过程的校企教师共同评价,培养优秀校企专兼职师资队伍

通过工作坊教学,加强对校内专任教师的再培训。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参与项目实施,提升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同时教师企业实践经历作为职称评定必要条件;安排教师到重点高校和境外高校进修,提升教师产学研能力。通过聘请企业教师,引入企业人才,导入企业项目,使校企专兼职教师真正达到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

校企共建工作坊项目化教学不仅在专业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社会上也得到各级领导、专家以及兄弟院校好评,还获得了行业认可。近两年工作坊学生就业签约率、专业对口率达到100%,学生毕业后不仅成为企业岗位骨干,多名学生自主创业得到社会认可,取得良好业绩。

综上所述,虽然校企共建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还在不断的探索完善之中,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开发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实践的反复修改、论证。但校企共建工作坊平台的实践教学是宁职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过程的探索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教师对高职课程开发和建设认识程度不同的问题,专业基础课内容和专业核心课内容衔接和整合教学改革的问题,构建课程地图现代信息化技术条件应用不够成熟,缺少课程开发与建设先进理论和专家指导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为我们更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坊导师制人才培养改革研究指明了新方向。

注释:

①即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下同。

②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04期.

③林玉辉.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课程开发法的认识[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年第03期.

④杨黎明.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第08期.

⑤崔发周. 台湾技职院校课程地图对高职课程改革的启示——基于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的案例分析[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1年9月第9卷第3期.

⑥崔发周. 台湾技职院校课程地图对高职课程改革的启示——基于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的案例分析[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1年9月第9卷第3期.

猜你喜欢
工作坊艺术设计校企
《星.云.海》
《花月夜》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