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30年忘不了的人与事

2013-04-18 05:53王早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稽查办公室主任
风景园林 2013年1期
关键词:名胜区井冈山风景

王早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稽查办公室 主任

1982年初,我从北京林学院园林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园林绿化局工作。有幸参与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历程。转眼之间就过去了30年。回首往事,怀念老友,思绪不尽,感触良多。

我参加工作时,正值紧张忙碌地准备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申报名单之际。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座谈会上,谢凝高老师提出应该把井冈山列进去。因为当初不知何故,江西省竟然没有报井冈山。谢凝高老师不久前去过井冈山,亲自考察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认为井冈山完全符合条件。在他的提议下,当即通知江西省整理井冈山的材料上报。这样,才得以使井冈山名列1982年11月国务院审定公布的我国第一批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果不是谢凝高老师的提议,对于井冈山这样一座具有优秀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名山而言,未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岂非憾事。作为来自井冈山地区的我,于公于“私”都要感谢谢凝高老师。

当然,谢凝高老师对于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经常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深入景区指导。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徒步登临泰山考察研究就达23次之多(乘索道的不算)。年届80的谢老今天仍然奔走于景区一线,不辞辛劳。

朱畅中老师也是我极其尊崇的专家。他不仅学术水平高、专业造诣深,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敢于直言。对于那些破坏资源的行为嫉恶如仇,不吐不快,为此受到一些人的误解也毫不在意,充分体现了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铮铮风骨和历史责任感。由于我国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有些地方领导主观武断,科学民主决策的氛围不浓。往往是地方的主要领导一言既出,万马齐喑,甚至无原则的阿谀奉迎。一些短期行为和狭隘的地方观念对资源保护和科学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比如,一些风景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尚未脱贫。一些地方急于甩掉贫困的帽子,在资源开发利用上不免有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短视之举。而当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又片面模仿城市商业区搞开发,在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商业化”的风潮,成为破坏性的“建设”。所以有专家说:“没钱办不了事,有钱乱办事。”庆幸的是,正因为有一批像朱老那样的专家仗义执言,甚至上书中央领导,与破坏资源的行为不懈斗争,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更大损失。黄山、泰山、桂林漓江、杭州西湖等名山大川都有过这种经历。

为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贡献良多的著名专家不少,郑孝燮、罗哲文两位老先生尤为突出。每次有活动请他们参加,都是有请必到,主动提意见、谈建议。深入景区考察时,跋山涉水、不顾高龄,不落人后。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国宝级的专家学富五车,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国家充满责任,对问题敢于批评,直抒己见,不怕得罪人。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有求必应,不摆架子。两年前,我因出版一本全国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画册,登门恳请郑孝燮老师题写书名。郑老谦虚地说:“我写得不好。我帮你请罗老写,他写得好。”不久,罗老就给我写了《神州山水行》五个大字。今年5月,罗老以88岁高龄离开了我们,他给我的墨宝尤显珍贵。这类不起眼的小事,从侧面反映了老专家为人谦和的传统美德。

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立10年之后的1992年,建设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这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同志齐聚一堂,共同交流研究工作经验。邹家华副总理为会议题词:“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我国的风景名胜,为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侯捷部长到会讲话,周干峙副部长作了题为“开拓奋进,面向未来,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工作报告,储传亨副部长作会议总结。我作为工作人员,在甘伟林、柳尚华、王秉珞、马纪群等同志的指导下,参与了3位部领导讲话稿的起草工作,收益颇丰。当时没有电脑,也没复印机,每次改稿都要全文重抄一遍。今天回忆起来,虽然方法原始,但每抄一遍都是一次学习,对当事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发展方向和目标上不时产生争议,最突出的是如何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多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负责管理。并非像美国那样,由联邦政府内政部的国家公园管理局及其直属机构直接管理。毋庸讳言,由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所处的位置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关注的重点不同,对于具体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的理念、原则和做法都有差异,因而统一思想认识就显得特别迫切。为此,早在1994年,时任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兼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的汪光焘同志提议,要我们代部起草一份绿皮书,后来定名为《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作为指导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回顾了历史,总结了工作,明确了认识,指出了问题,确定了工作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阐述了风景名胜区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16字方针。2006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为:“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事业必然要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如何在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吸取教训,借鉴国外经验为我所用,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大家知道,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从1872年建立黄石国家公园以来,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2 000多个国家公园。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多次播放美国拍摄的国家公园系列片:American Best Idea,直译为《美国最佳创意》。从片名就可看出美国对国家公园的自豪。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说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首创?中国的“三山五岳”不是自古以来就名闻天下吗?其实这是一种概念混淆。作为自然状态下地学意义上的山川河流,都是地球演化过程中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作。但把它们划为国家公园,进行科学管理和精心保护,就具有社会意义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联系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度中断。记得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要把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区别开来。为打开局面,我们不是坐等中美两国官方关系改善,而是从民间交往入手,与在美国颇有影响的非政府组织美国国家公园保护协会(National Parks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建立联系。该协会会长保罗·普利策(Paul Pritchard)先生是一位热情高昂的国家公园保护人士。在他的帮助下,从1995年起,我带团赴美国考察研究约有10次之多,拜见美国内政部官员,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同行及公园管理人员交流,与专家讨论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学习借鉴规划、设计、保护、管理、讲解、展示、救援、维护等各方面的做法。随行的来自各地风景区的同事们都感到受益颇丰,有些还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在风景区广泛设立游客中心(Visitors Center),以向游人作宣传。九寨沟和黄龙风景区借鉴黄石公园的做法,修建木栈道,既保护了钙华地貌,又便于人们游览。尤其重要的是在理念和意识上潜移默化的收获。许多同志意识到,建立国家公园,开展多方面的研究,目的就是保护资源,并且不受损害地供人们及子孙后代游憩观赏。通过多方工作,1998年夏,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罗伯特·施坦顿应邀率团访华。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公园方面最高层级的访华代表团。自此之后的十余年,中美双方在国家公园事务方面的交流延续不断,没有因国际形势变化受到大的影响。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仍然面临挑战,不时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有效应对。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看到一块石碑,系民国8年8月30日陕西省长委派测勘委员和宜川县知事仝勒《壶口瀑布收归国有碑》碑文:“此地南长十二里,北长十二里,东至于河,西至各山头各沟岔,陕西省奉中央内务部咨开收归国有,不许民人私相买卖。此布。”时间过去了百年之久,但现在一些地方仍有将具有公共资源性质的风景名胜区转让给企业或者上市营销等错误做法,令人不胜唏嘘。看来,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成就辉煌,但经济社会环境的矛盾仍然存在,有时还比较尖锐,我们切不可固步自封。任重道远,“同志仍须努力”啊!

猜你喜欢
名胜区井冈山风景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井冈山诗五首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井冈山抒怀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