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2013-04-20 02:37金丽娇贾英雷杨立斌曹德品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31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胜任全科

金丽娇,贾英雷,孙 涛,杨立斌,曹德品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也越来越高,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力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承担着预防保健、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任务,为适应这种变化全科医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自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区深入贯彻执行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卫生服务提供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建立适宜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对全科医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早明确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的是 McClelland,他将胜任力表述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是能够将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区分出来的个体特征[1]。我国关于胜任力的研究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和人力资源学上,对全科医生胜任力的研究涉及的比较少,也比较分散,随着时间的变化,胜任力模型本身也应该动态发展。基于此,本研究于2012年4月对某省五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现场调查,探索构建符合此省实际情况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因地制宜全面提高全科医生质量和管理,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1 方法与步骤

1.1文献复习利用国内外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PubMed等)进行近40年的文献检索,主题词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胜任力模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等,文献检索是建立胜任力模型的前提。通过查阅已有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构建的研究资料和全科医学教育制度,初步建立全科医生胜任特征调查问卷的条目框架。

1.2工作分析对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10名全科医生进行现场观察,观察并记录每日工作流程,结合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大纲、全科医生准入制度、卫生部印发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了解全科医生基本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具备岗位资格应达到的能力要求等。

1.3半结构访谈本研究访谈了30名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全科医生和1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依据前期的文献复习和工作岗位分析,在咨询我校医学教育专家的基础上提炼出访谈提纲,就全科医生具备哪些能力、素质、知识和个人品质才可以胜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内容,提取胜任力特征条目,修订完善胜任力特征调查问卷。

1.4问卷调查对全科医生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前期构建的全科医生胜任特征调查问卷的条目框架,在专家的指导下对问卷的条目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确定了60个条目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学历、职称以及参加工作的时间等。第二部分运用Likert 5点评分量表对全科医生胜任力条目的重要性进行评定:“不重要”1分,“比较不重要”2分,“一般”3分,“比较重要”4分,“非常重要”5分。对问卷条目进行重要性分析,如果经过统计均值小于3,则代表问卷的胜任力条目不重要,要进行删除。重要度分析发现60个胜任力条目的均值都大于3.5,所以不用进行删除。对全科医生进行现场调查,统一回收问卷,发放问卷138份,有效120份,有效率为87.0%。

2 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共调查全科医生120例,其中女83例(占69.2%),男37例(占30.8%);25~岁12例(占10.0%),30~岁15例(占12.5%),35~岁23例(占19.2%),40~岁70例(占58.3%);初级职称29例(占24.2%),中级职称35例(占29.2%),高级职称56例(占46.6%);参加工作时学历为大专、本科98例(占81.7%),中专22例(占18.3%);现在是学士学位的93例(占77.5%),硕士6例(占5.0%),博士2例(占1.7%);工作时间≤5年15例(占12.5%),6~10年10例(占8.3%),11~15年17例(占14.2%),16~年78例(占65.0%)。

2.2问卷信度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说明问卷信度很好。采用KMO检验和巴特莱特球形检验,KMO值为0.829,根据Kaiser准则分析,KMO值大于0.6,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2]。

2.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经多次正交旋转,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4、双因子载荷均大于0.4以及内容不一致的条目,最后得到特征值大于1,独立因子载荷大于0.5的条目32个,提取出6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280%。6个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1,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见表2。

2.4因子命名(1)因子1所包含的信息量最多,能解释总变异的34.002%,包含的10个条目分别是:W13、W14、W20、W22、W23、W24、W25、W26、W27、W28,这些条目主要反映的是全科医生向社区居民所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故将其命名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2)因子2包含6个条目,能解释总变异的10.295%,分别是:W45、W46、W47、W49、W50、W53,反映了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故将其命名为“综合管理能力”。(3)因子3包含5个条目,解释总变异的6.920%,分别是:W36、W57、W58、W59、W60,反映的是全科医生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故将其命名为“职业责任感”。(4)因子4包含4个条目,解释总变异的6.214%,分别是:W1、W2、W10、W11,反映的是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故将其命名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5)因子5包含4个条目,解释总变异的4.680%,分别是:W30、W31、W32、W33,反映的是全科医生的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故将其命名为“良好的道德修养”。(6)因子6包含3个条目,解释总变异的4.169%,分别是:W5、W7、W8,反映的是全科医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故将其命名为“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共划分为6个特征族和32个特征项,见表3。

表16因子模型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

Table1The characteristic values and contribution rates of the six factors in the model

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110881340023400223294102954429732214692051217419886214574315149846806211061334416966280

表2 6因子模型各条目因子负荷

表3 全科医生胜任力六大特征族

3 讨论

3.1胜任力模型的可靠性本研究与以往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并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相比[3],创造性地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专家论证相结合,从社区主任和全科医生两方面收集胜任特征潜在因素,结合全科医生工作分析、岗位要求、规范化培训大纲,在充分借鉴世界家庭医学树模型的基础上[4],构建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使模型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3.2胜任力模型的说明本研究结合某省当前实际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包含6个特征族和32个特征项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这是由全科医学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决定的,它是对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的医学专科,这就决定了全科医生要具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掌握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全面做好社区居民的预防保健工作,它也是整合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行为科学的宽广学科,要求全科医生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强调在社区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管理和服务,并在必要时协调利用社区内外的其他资源,同时全科医生提供的是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这个模型全面地体现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应具备的胜任力特征,与当前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也相一致。

3.3胜任力模型的比较本研究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所包含的6个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综合管理能力、职业责任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际沟通能力,与国外研究全科医生胜任模型中的6个核心能力:初级卫生保健、以人为中心的照顾、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综合处理、社区导向、整体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处[5],与马志强等[6]建立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中的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关系资本也有交集。由于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全科医学服务的内容与国外也有一定的差异,应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7]。本研究构建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综合运用工作岗位分析和文献研究、现场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以本省实际为基础,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3.4胜任力模型在全科医生教育的应用本研究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胜任特征项涵盖的范围比较全面,理论基础扎实,能够为全科医生的招聘提供更为有效、科学的途径。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人岗匹配”机制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及培训也具有很高的指导及参考价值,高校在此模型基础上制定教育培养计划和培训制度,建立一支由理论、临床和社区带教老师构成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在培养全科医生基本临床能力的同时加大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完善相应理论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问题为导向(PBL)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创新实习内容[8],达到对人才的科学培养,提高全科医生的质量,同时全科医生可以据此模型进行客观自我评价,通过各种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与改进,逐渐提高完善自己。

1David 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2黄钧裕,时黎.高等医学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2):191-192.

3华珺,黄炎.国内外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1(16):89-90.

4WONCA EUROPE.The European Definition of General Practice∕Family Medicine,2005 Edition[EB/OL].http://www.woncaeurope.org/Definition%20GP-FM.htm.

5王贤吉,张新平.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11):727-728.

6马志强,刘敏,王海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胜任力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4):514-518.

7杜兆辉,储霄英,毛秀珍,等.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现况与展望[J].中华全科医学,2010,8(7):909-911.

8鲍勇,王勇,吴永平.我国高校培养全科医生的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1,20(3):57-59.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胜任全科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试试“托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