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疑问

2013-04-22 06:14陶洪仁
雨花 2013年4期
关键词:风车生产队劳动力

● 陶洪仁

每次回家,我都要陪老母亲说说话。有回母亲却向我提出个问题。

“二子,你注没注意啊,现在的人是不是都变了?你看,那些年轻人整天吃吃玩玩,没有一个人勤劳的,他们是不是……”

母亲下面的话虽然没有说出,但可以理解,她的意思是现在的年轻人变懒了。传统的观念,懒也是坏。母亲九十有三了,还在关心着这个社会,真难为她了。我该怎么回答她呢?

我知道,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她老人家五岁就没了父母,七岁就到我们陶家当童养媳了。童养媳是什么概念,就是吃苦。是只有勤劳的份。到了后来,有了哥哥,又到了后来,又有了我和弟弟(哥哥比我大十二岁),父亲当兵回来因受不了当时生产队的劳动之苦,置我们于不顾而自顾自过活,她更得勤劳。她早上天不亮出工,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放工才回家。回家后还要照料我们的生活……

我知道,母亲在我面前说那些年轻人,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我也算个勤劳人。我是七岁就帮着哥哥放牛,之后上小学,放晚学回来要挖野菜,割猪草,十四岁小学毕业又因“文革”而参加生产队劳动。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学校离家近,我要为母亲分忧,为家庭分忧,所以,早上到生产队打个早工再上学,晚上放学回家更闲不住,罱泥,割草,出猪圈里的土杂肥,以完成生产队的积肥任务挣工分。

想着母亲的疑问,想着我们的勤劳,又想着今天的人们,比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勤劳又怎样?母亲勤劳后回来,只能看着我们饥饿,哪怕萝卜菜瓜,甚至野菜都不能吃饱。我们勤劳又得到啥?重复着的只能是忍饥挨饿啊!

从小到大,我们的认知一直是勤劳才有出路,勤劳就能致富;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勤劳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直到看了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篇文章,才感到惊诧,才感到真的该对勤劳重新认识。茅于轼说:“我们把25国的人均GDP与其就业者的平均工作时间放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工作时间的长短看作测度一国人们勤劳程度的指标,那么可以清楚看到,人均GDP与勤劳是严格成反比的:越勤劳的国家反而越穷。”

为什么越勤劳的国家会越穷呢?据一些欧洲考察回来的学者介绍,欧洲特别是北欧的一些国家,劳动力十分短缺,短缺的原因不是这些国家人口稀少——事实上,有的国家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但这些国家的人都很懒,他们宁愿在海滩上晒太阳,也不愿出来干活,导致劳动力价格十分昂贵;反而是勤劳的国家,比如中国,劳动力一直过剩,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劳动力价格奇低,劳动者的权益又得不到保障,一个间接后果就是这些国家缺乏创新产业,因为对他们的政府来说,单靠便宜的人力资源这一条就足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根本用不着考虑制度创新和产权保护这些麻烦的事。因而从长远来看,勤劳对一个国家的进步确有不好的一面。

你听过懒人铸造了今天的高科技现代化社会之说吗?缝纫机的发明是一青年看他女友缝制衣服很辛苦而想到的,洗衣机发明也是因为懒于洗衣瞎捣鼓出来的;懒人因为懒于扇扇子,而发明了电风扇和空调机;因为懒于扫地,而发明了吸尘器……当勤快人自诩勤劳时,懒人却创造了世界。

这个道理,我从《人力资源的诅咒——从荷兰风车看“康乾的盛世”》中也得到佐证。

风车,据说在18世纪荷兰曾经有一万多架,遍布全国各地。以三百年前的技术水平尤其是材料工艺,能做出风车,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在全国各地造那么多,更是相当的了不起。在那个年代,并不是为了旅游观光和发电的需要,他们造这么多风车做什么?

荷兰人造风车,是为了碾谷物,榨油,锯木头,这些工作在中国人看来,是由人工来做的。唯一的解释是,荷兰早在300年前,已经进入了劳动力短缺的时代。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匮乏,它一直是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因为荷兰人热爱休闲,才造成劳动力供给相对匮乏。

荷兰人大造风车的时候,正是中国人的康乾盛世,今天的经济史学者认为,在康乾时代,普通中国百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还比不上宋代、明代。但毕竟那是一个接近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从康熙和乾隆皇帝的角度看,即使自然灾害不断,但只要天下太平,算是盛世也不为过。

那个时期,以人口基数为后盾,整个国家的GDP水平用现在的眼光看也还是世界领先的,中国的统治者可以享受的“人口红利”世界第一,自然实力雄厚,搞出满汉全席,官用瓷器的繁复程度达到了顶峰,后世称为“清三代”,假如那时候有奥运会的话,康熙乾隆办上几次来展示国力也不成问题。这样的皇帝当得实在太有自豪感了,以至于他不会有任何动力来鼓励和保护创新,也不会有动力来改进制度。而且满族作为文化和技术水平较低的民族入侵中原,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明朝,使他们更加相信“精神原子弹”,相信人而不是武器才是决定的因素。甚至连明朝就可开始从引进学习到自主研发的同样来自荷兰的“红夷大炮”都给以封存而不准使用。据历史学家研究,在明代火器制造已经要赶超世界水平,而到了康乾盛世,全放弃了,他们搞的是满人的弓马骑射。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西方的时候,中国的皇帝们还在满足于人民的勤劳而做着天朝上国的梦呢。

勤劳,《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努力劳动、不怕辛苦的意思。依照此解释,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勤劳,一种不勤劳。而人的勤劳很多时候是被逼迫的,不是自己情愿的;有很多勤劳对自己甚至是毫无好处的。即使今天,仍然是。

懒惰,是人的天性,勤劳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许许多多勤劳的人,难道他们真的与众不同,天生就勤劳吗?不是,他们都是要生存,要生活,要抚养孩子与赡养老人,要还债,而被逼走上勤劳之路。

谈到被逼勤劳,我想起1996年前我在乡镇工作时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夏天,天气很热,我去走访一农户,到那儿时那家没有人,打听邻居后得知男主人正在田里忙着,我很受感动,专门让人从田里将其请了回来。我拉着他的手对他说,你辛苦了,全队的人都在家里,就你一人顶着烈日在田里,真勤劳!他听了我的话,朝我傻傻地看着,好像受了委屈似的,看了好一会儿,才说,哪个愿意!没法子,稍微有点法子我也不……我知道他说的是大实话。不过,当时,我对他的看法是他不会说话。但他的话我却一直记在心中。

由此,我又想到当今不得不勤劳的人们。当今因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很多人被逼的勤劳比那位农民更残酷。譬如,被曝光的黑砖窑中的那些工人,他们成了新一代的“包身工”他们被逼着勤劳,不勤劳得受到老板的打骂和欺凌。譬如,富士康频繁发生的跳楼事件中那些跳楼的员工……

其实,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有许多工厂无视劳动法,逼迫工人勤劳,仍用延长劳动时间来榨取利润……

中国人从小往往就接受勤劳的教育,走上工作岗位,组织上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育你做个勤劳的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做勤劳的人只有加班加点的份,哪怕是农民,在人民公社时期,每到大忙,得“吃三睡五干十六”。意思是,吃饭(包括做饭)每天只能用三个小时,睡觉五个小时,而干活则要十六个小时。不是收种季节,田里没农活了,又被赶到水利工地。勤劳的结果连饭都吃不饱,甚至吃不上,生存都有问题哪还谈得上劳动权利?写到这里我就要流泪,因为我想起死去的哥哥。哥哥因父亲的不顾家,12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可以说,是一生勤劳。不仅勤劳,且是特勤劳。可就是因为特勤劳,他走得很早,不到四十岁。如果单是哥哥一个人走得早,我还不会朝勤劳上想,因为在我们那个生产队,几十户人家中与哥哥年龄相仿的男子有十几个,可到了后来,仅剩下两个,而这两个却正属于不勤劳的,他们因种种原因就没做过重事、苦事。哥哥的死,还有他的同龄人的死,是勤劳的体力透支,是过劳死啊。

没有一个人热爱吃苦甚于享乐的,也没有一个人热爱长期流汗甚于休闲的。个人如此,民族亦然。勤劳多是被逼出来的。如果说有一个民族在世界上是以勤劳和能吃苦出名,那么,透过这华而不实的“名”,一定有某种比“勤劳和能吃苦”更可怕的东西高悬在那个民族人的头顶上,比如严酷的制度,粗暴的管理以及落后的技术等;否则它就不会乖乖选择“勤劳”,一选择就是两千年,而且还在延续。

对母亲的疑问,我除了要她老人家不必为这些事操心外,还用当今生活与过去生活的对比安慰她。老人家听了我讲的一些道理后,说,她懂了,光勤劳没有社会进步是不行的。那个时候勤劳吃不饱,今天的人不勤劳却能吃得好。

我们不是不要勤劳。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发展到不要勤劳的时代。如果一下子就不要勤劳,我们就会陷入又懒惰、又贫穷的境地。今天应该思考的,是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勤劳?

但愿我们的政府能够进一步改革,但愿我们的政府改革更多地朝着关注民生方面迈步,让中国人也可以像欧洲人美国人那样,多晒晒太阳,而不要再重复以阶级斗争为纲时的打骂跪批之下逼迫的勤劳,和不把人的权利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仍以劳动力为优势,让国人延续着没有尊严的勤劳。

猜你喜欢
风车生产队劳动力
一头老黄牛的尊严
小风车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塬上千阳(外一篇)
自制纸风车
哪个风车转得快?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把好豆种换给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