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2013-04-24 13:56弓晓颖
学理论·上 2013年3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意义

弓晓颖

摘要: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五四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把握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四精神;意义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17-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借助和挖掘一切形式、方法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其中蕴含的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源泉就是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2],它不仅是五四运动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五四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和实践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四精神的当代体现,二者相互联系,内在统一。

首先,爱国、进步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五四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主旋律。1919年10月,李大钊在演说中发出号召:“我们今天应该把国际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痛史,细数从头,把五四运动的精神,牢牢记住,誓要恢复国家的主权,清洗民族的耻辱。”[3]这种争主权、雪国耻的五四精神,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仍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不仅包含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一般内涵,还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刻内涵,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在五四运动中得到集中体现。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文艺理论家周扬曾高度评价了五四进步精神,他指出“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这样一个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4]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打破旧思想、旧道德、旧伦理,广泛介绍各种新思潮,探索改造旧中国、旧社会的途径,从遵从旧礼教到崇尚新道德,从习惯旧观念到接受新思想,从信奉君主专制到崇尚自由民主,从以欧美为师到崇尚苏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场变革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孕育了现代社会进步最需要的精神力量——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因此,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精神发展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

其次,民主、科学精神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灵魂。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批判封建传统,同时广泛宣传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力图改造陈腐的旧社会,创造一个“德莫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5]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民众的势力是现代社会一切构造的唯一基础”[6]的认识出发,强调一切权利归人民,谋求“最大多数人至最大幸福。”[7]因此,建立民主政治,成为五四时代先进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成为“五四”高扬的一面旗帜。这种政治理想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五四运动的另一面旗帜是科学,这种科学不是提倡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而主要在于提倡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反帝反封建的不断探索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指导爱国主义继续前进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将它变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有力武器。随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8],一批革命知识分子成长起来,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社会、改造社会,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了五四运动中后期的主流思想。回顾历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因此,五四时期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五四精神的继承超越

五四运动以西方民主与科学为武器,对封建主义展开了彻底批判,引进并初步建立了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为中国社会及其思想文化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开启了最初的历史性转换。时代在变迁,新的环境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并在党中央概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加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而又严谨的理论体系,它是对五四精神的超越式继承。这种超越式继承,不仅促进了五四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了动力。

继承和超越爱国、进步精神,就是要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团结和凝聚一切力量的内核,爱国精神在五四运动中得到生动的诠释和展现。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又形成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不仅继承了爱国主义传统,而且将爱国精神与当时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最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五四运动作为新旧思想和新旧文化的分水岭,也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先河。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探索,就是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体制上的每一次重大创新,政策上的每一条重大调整,实践上的每一步重大发展,都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鼓起更大的勇气,付出更多的艰辛,突破旧体制的束缚,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继承和超越民主、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就是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项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但是我们仍要看到,在民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我们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尽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各项机制,将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结合起来,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而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国家大力发展繁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科技领域硕果累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创造条件。

此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超越。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对五四爱国、科学精神的直接体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对五四民主精神的间接阐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变了五四时期对旧道德、旧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重新审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其优秀内容加以发扬光大,构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指导和引领我们社会精神生活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对五四精神的超越式继承。

三、弘扬五四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而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弘扬五四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贯彻全会意旨,响应时代号召,把握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大力弘扬五四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一)弘扬五四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

早在五四时期的探索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就已逐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看社会经济图表中的统计数据,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精神面貌[9]。五四先驱们大胆地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在改造国民性的基础上,重塑人的灵魂,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的精神动力。我们应该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才能对其加以认识。纵观历史,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后来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新的伟大斗争的序幕。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五四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保留下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历史依据。社会实践揭示了五四精神的巨大价值,历史经验证明了五四精神的正确性,人民群众肯定了五四精神的重要意义。因此,弘扬五四精神,必然会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

(二)弘扬五四精神,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氛围

回顾波澜壮阔的20世纪,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发扬着五四精神,把自己的一腔热血一片挚诚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民族的振兴献出青春、智慧和力量。其中爱国主义一直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2009年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10]这一讲话精辟概括了五四时期的主题。每当我们回忆或提起五四运动,脑中就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在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国将不国的旧中国,大批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聚集在“爱国”的旗帜下,一起砸碎旧的枷锁,蔑视反动势力的淫威,发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呐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勇敢地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洪流中,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史诗。在五四运动营造的爱国主义氛围中,我们感受着眼前整个中华民族的激动与热情,重温近代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那种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更加热烈而深沉。缅怀历史,触景生情,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在不同领域激励和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用心体会五四精神的实质,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时刻准备着接过革命先驱的重任,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

(三)弘扬五四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五四时期,为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方案,先进知识分子们采取开放的态度,引进西方的各种学说、思潮,经过反复思索、比较,并加以实践检验,才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中,正确认识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最终发现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最理想的思想武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国内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凸显,主流与非主流思想并存,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在多样思潮共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五四时期面对各种思潮的历史经验,解放思想、悦纳异质,厘清多元思潮的相互关系,明确各种思想的本质和目的,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从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此,弘扬五四精神,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异质思想,在多样化观念中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2]杨生平.五四精神是伟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兼评种种五四精神观[J].红旗文稿,2011,(7).

[3]李大钊.这一周[J].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1924,(24).

[4]周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N].光明日报,1979-05-08.

[5]郑振铎.《新社会》发刊词[J].新社会,1919,(1).

[6]李大钊.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N].晨报,1920-08-17.

[7]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J].长城,2004,(2).

[8]沙建孙,龚书铎.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0.

[9]赵永福.五四精神在新世纪的发扬光大[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11).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3.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