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专业素质研究

2013-04-25 08:19陈文静方志军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经营性会员俱乐部

陈 荣,陈文静,周 琦,张 强,田 里,方志军

改革开放30 多年,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休闲体育出现了勃勃生机的大好局面,健身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经营性健身俱乐部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职业健身教练已成为行业的新宠,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可以直接主宰健身产业的走向,对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近几年,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状况和职业健身教练业务素质等并不能令人们满意,尤其是有些经营性的健身俱乐部健身会员年保有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健身会员办卡率大不如前的火爆景象等。表面看主要是因为职业健身教练的岗位技能付出与预期经济收入不相匹配所造成。但近几年职业健身教练们的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多少?参加了多少业务方面的培训?各种短期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如何?应当引起重视并找准“病症”,只有扎实做好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的培训和人才管理,树立政府部门在行业的权威性,才能让朝阳的健身产业有序、稳步向前推进,从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更好的向前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长春、沈阳、北京、浙江和山西等地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中国期刊网、中国健身网、大斌网等查阅国内健身健美期刊、教材等。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选择健身会员问卷、职业健身教练问卷调查两种,分别在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长春、沈阳、北京、浙江和山西等地大中型健身俱乐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80 份,收回问卷768 份,其中有效问卷730 份,有效率95.05%。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网络、电话及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访问、调查,了解和掌握行业专家意见和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职业健身教练现状

2.1.1 职业健身教练基本结构 调研显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有以下共性的结构特点:第一,男女比例失衡,在被调查的730 名职业健身教练中,男性职业健身教练有595 人,占81.50%,女性职业健身教练有135 人,占18.49%;第二,职业健身教练队伍以青年人为主,年龄一般在19~35 岁之间,而30~35 岁区间职业健身教练人数只占到了一线在岗职业健身教练的10%左右,而且均为男性;第三,各种集体健身操课的领操职业健身教练女性居多(含兼职),年龄一般在17~31 岁左右,占85%以上。而26~31 岁区间领操职业健身女性教练人数到10%,男性领操职业健身教练只占到11% 左右;第四,大中城市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一线上的职业健身教练收入明显高于小城市;第五,以职业健身教练的技能指导服务有新的变化,如一对一的“私人教练”服务的开展,而且在收费标准上按每小时计费方式等。一线大城市“私人教练”业务开展较好,职业私人健身教练的月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要远远高于职业健身教练的月收入。

2011年我国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职业健身教练人数已达到80 多万人。在走访和调研的8 个省会城市中,重点对10 家健身俱乐部进行长期跟踪调研,了解到每家健身俱乐部会员年卡会员的保有量均达万人以上,有的达到几十万,如北京青鸟健身俱乐部、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等。因此我们对相应10 家健身俱乐部的健身会员进行发放问卷并多次与职业健身教练、健身会员交流座谈,得知每日来健身俱乐部的健身会员人数1 000 名以下俱乐部的职业健身教练占47.68%,1 000~1 500 名之间的占34%,1 500 名以上的也有19%。

图1 所调查的8 个省会城市健身俱乐部会员规模图

2.1.2 职业健身教练业务素质现状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49.72%以上的一线在岗职业健身教练没有参加过职业健身技能方面的业务培训,只是出于对健身方面的爱好。而健身俱乐部管理者对求职者缺少职业健身教练资质要求,只要形象好、是否“科班”并不重要,“听话、顺从”就可以聘用上岗,个别职业健身教练的业务能力和专项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少数职业健身教练文化素质相对偏低。

2.1.3 职业健身教练市场需求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职业健身教练就业趋势看好,社会需求量较大,根据中国健美协会的官方数据及行业要求,健身俱乐部器械健身区应该是每20~30个会员就配备一名专职健身教练做健身指导,国内的大中城市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一般年会员的数量均在几万人,多着十几万人。因此,根据我国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会员年保有量现状推算,我国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职业健身教练人数的缺口还是非常之大,尤其是女性职业健身教练(器械健身),如表1所示。

从职业健身教练求职市场而言,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与职业健身教练求大于供。另外,职业健身教练的岗位一直是流动性比较大的职业,相对不是很稳定,求职者的选择空间比较大,通过市场调研所知,能够在一家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工作满4年以上的职业健身教练人数不是很多。有专业技能(健身教练证书)的职业健身教练选择范围相对更加宽泛,他们是选择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而不是被选择。当然,职业健身教练频频跳槽“骑马找马”的现象在业内也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职业健身教练的求职竞争压力明显小于其他行业,但想拿到高薪要看个人专业综合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例如,个人语言沟通能力、气质、专业知识和个人专业形象及形体等等。这几年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之间的职业健身教练们的竞争压力已经相对平稳,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相互之间的恶意竞争比前几年要少得多。但是,“明星职业健身教练”影响力也是屈指可数,一般的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收入基本明码实价,客观上取决于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投资规模,会员卡的出售价格等,一线大城市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的待遇要好于二、三线中小城市,同类城市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相差不是很大。

表1 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员基本情况统计

2.1.4 职业健身教练工作状况 我国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磨合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和相对规范,经营性的健身俱乐部管理服务模式上有了可喜进步,但个别职业健身教练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能力还相对低,也不乏个别没有参加过健身教练资质培训的人员在一线岗位上工作,缺少专业知识,有热情,缺技能,有形体,缺经验。再有健身俱乐部普遍存在职业健身教练工作分工不细,如:没有明确规定一名职业健身教练在岗工作中的具体管辖区域范围,巡场教练、职场教练及私人教练每堂课具体应当指导的会员人数限额等,工作流程随意性大。另外,一些新上岗的职业教练在对健身会员的指导训练中也是模仿或偷学其他教练的训练方法,有现学现教之嫌,个别职业健身教练遭到健身会员的投诉的现象时有发生等。有些一线在岗职业健身教练缺少与健身会员的语言交流和朋友般的亲近沟通,态度生硬,对健身会员来俱乐部健身想要达到的目的性不清楚了解甚少,因此出现在指导方法上采用一刀切,老一套,训练计划安排不合理,运动量掌握不好和缺少针对性,缺少科学性,往往是健身会员健身效果反应不理想,质量不高差强人意。甚至以我为中心不顾健身会员的个人心里感受等,丢失了一名职业健身教练在健身会员心目中的基本尊重。

3 提高职业健身教练业务素质对策

3.1 提高职业健身教练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

就目前看大、中城市的健身俱乐部还是比较认可国外健身培训机构资质认证“证书”。国内的培训机构是每期参加培训学员多,有的是公益性。多数健身爱好者主要是通过自学形式来获得专业知识,如;街边的报刊,书店的专业书籍,技术动作跟身边形体好的(肌肉比较发达)学习,有的是在实践中摸索学习等。少数健身俱乐部也有自己的培训组织其所获得培训资质认证“证书”俱乐部内使用,不被其他俱乐部同行认可和采用,近几年我国在实行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体育行业”的各个项目培训也在全国相续开展,“健身”项目也在全国各省市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站。

3.2 职业健身教练素质的科学管理

由于过去几年我国的庞大的健身产业发展注重的是健身俱乐部的硬件投入,可以说忽视了健身俱乐部的“软件开发”,即“职业健身教练”。经过数年的市场运营和发展我国的健身产业发展速度之快也是国人有目共睹。一些影响行业发展的弊端逐渐显现。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对职业健身教练的能力现状及发展趋势要进行理性的分析,提高职业健身教练的业务素质能力。第一,应该加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健身产业的管理和监督,是重中之重。落实现行的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的职业技能专业培训工作乃当务之急。也是提高职业健身教练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第二,根据现阶段我国健身市场职业教练的整体素质而言参差不齐,各项法律法规,培训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抓好落实。建立和完善职业健身教练上岗培训机制,抓好质量处理好“证书”和专业技能的辩证关系,不能有重“证书”轻专业技能现象存在,做好职业健身教练持“证书”上岗工作的大力推广和普及工作,提高认识加大宣传,保证各类健身培训资质认证“证书”的“含金量”。

3.3 建立职业健身教练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

对营业性的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要进行积极的制度性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好健身俱乐部的职业健身教练与健身会员背靠背评估,可采用会员的满意度调查和意见反馈等多种形式,建立完善的职业健身教练行业制度,具体工作流程等,尤其是对会员健身效果的调查以及一个周期的效果要形成书面文字等,真正让广大的健身会员满意。特别是实行健身俱乐部与健身俱乐部之间在应聘职业健身教练标准应该相对统一,标准一致等。树立政府行业监管下的权威性,把好职业健身教练培训的质量关,避免一“证”定终身,建立职业健身教练定期培训制度。尽快解决和减少健身市场职业健身教练“证书”率的虚高问题。另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职业健身教练的行业规范,使之常态化让健身行业无序的自然发展状态转变为有序健康的发展状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职业健身教练必将成为21世纪的比较热门职业之一,给青年人选择就业平台。

(2)做好职业健身教练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由政府行业部门定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

(3)只有抓好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的综合素质提高,才能推动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产业的稳定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才能把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2 建议

(1)尽快提高我国当前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整体业务水平。

(2)认真执行我国健身教练职业技能培训资质认证制度,抓好落实。

(3)建立职业健身教练培训学员实名注册制度,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行业的监管。

(4)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职业健身教练必须要持“证”上岗。

(5)诸多培训体制应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监管下制定培训大纲,在职业健身教练的资质认证的培训机制上能尽快与国际接轨。

[1]王 俊.我国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94-96.

[2]张秋生.面向2020年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陈 荣.黑龙江省健身俱乐部经营与销售问题研究[C].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论文集,2008:25-26.

[4]陈 荣,等.健身俱乐部职业健身教练资质认证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6):72-74.

[5]肖 文,等.体育服务业的供需结构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4):29-32.

[6]徐 冬.西安体育俱乐部经营现状研究[J]新西部,2010(6):42-45.

[7]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经营性会员俱乐部
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政府管控的思考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会员专区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会员天地
会员天地
会员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