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次突破

2013-05-03 02:17侯瑞宁
中国石油石化 2013年5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油气藏储量

○ 文/本刊记者 侯瑞宁

从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胜利油田的勘探理论探索一直走在各大油田前列。这些探索带来了30年来每年探明地质储量过亿吨的突破。

1月29日,山东东营,大雾。熟悉的风景显出些许不同:淡黄色的芦苇摇头晃脑,和着寒风的节奏,粗黑苍劲的老槐树泛着幽微的水光,灰白色的石油城似一幅刚刚完成的画卷,透着湿气。

为了寻找胜利油田高效勘探30年的缘起,记者穿越迷雾,走进胜利油田办公楼,走入数位专家办公室。在香烟的升腾与扩散中,他们带着记者穿梭于绵长的历史时空。

30年,每年探明储量1亿吨,对于胜利油田而言不是简单的完成与重复,而是一次次的自我突破,是一步步地接近那个无限的科学认知。

从无油可找到大有可为

“胜利没油了?!一下子,全油田慌了神。”话一出口,胜利油田原总地质师潘元林就把记者带回了上世纪80年代初。1981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从最高峰的1946万吨一下子跌到1611万吨。

让他们更担心的是,1976年到1980年,胜利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不过1亿吨。“粮仓”日渐干瘪,“无整拾零”、“打扫房间”的悲观情绪开始弥漫整个油田。

与之不同,位于胜利油田东北方向的大庆油田正在红红火火地上产。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不禁发问:大庆上了5000万吨,你们胜利怎么办?

怎么办?胜利人也这样问自己。

1981年2月,胜利油田召开文革后第一次春季勘探论证会。地质工作者第一次认真端详、仔细地上下打量耕作了20多年的“济阳坳陷”。

“经过激烈地讨论、认真地分析,大家终于统一了认识——济阳复式油气区中,成油条件最好的东部是一个不同层系、不同类型、不同成因的油气富集的复杂地质体。”潘元林眼睛望着远方,努力回忆着当时的一切。

这一时期,成为胜利油田在地质方面进行基础研究的关键期。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从大构造解释、生油理论、沉积体系等方面做出体统总结与归纳。

至此,一个逐步清晰的认识在胜利地质工作者的脑海里形成了:“济阳坳陷已经进入综合勘探复式油气藏时期。”

胜利不是无油可找,而是大有作为!

●有了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描绘出胜利油田的明天。 摄影/许庆勇

这个信念重新被牢牢建立。明朗轻快的气氛重新回到胜利油田。其间,地质工作者提出了“三类三十块”有利含油气区勘探方案,同时总结了复式油气区勘探开发浑然一体、滚动前进的程序、方法和技术,提出了“陆相盆地多元复合成烃模式”,率先论述了“富集生油层”和“低熟烃”的成烃机理,突破了法国地质地球化学家蒂索提出的“分散有机质干酪根热降解”理论,丰富、完善了我国的陆相生油理论。

1982年,通过开展数字地震勘探,亿吨级孤东油田被发现。当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691万吨。随后,高青、林樊家、王庄、郑家等8个油田相继被发现。

“这个时期,充分体现出了思想解放带来的勘探突破。”潘元林说。

1985年,“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藏聚集(区)带勘探理论与实践”重大科技成就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复式油气藏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奠定了油田30年高效勘探的基础。”胜利油田勘探首席高级专家宋国奇说。这是胜利油田乃至渤海湾盆地勘探开发的经典理论。它不仅证明了胜利油田的勘探理论创新能力,为石油勘探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造就胜利油田勘探史上的辉煌时期,共发现和命名了孤东、桩西、王庄等25个油气田,以及垦东12井和埕科1井等一批有重要意义的探井。

“这一时期油气储量的突破,除了得益于理论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科技进步。”潘元林说,“比如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用‘五一’型地震仪器,放一炮拍一张照,地震资料多得必须用麻袋装,研究起来特别不方便。”

到了80年代初,胜利油田开始大面积使用三维地震。“与之前的二维相比,三维的网更细了,我们就能捞到更多‘小鱼’。”胜利物探公司首席专家冯刚说。此外,压裂技术、钻井技术、稠油热采等技术有力地解放了油层。

1983年开始到1995年,胜利油田共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年探明量最高达3.45亿吨,年产量上升到3000万吨的历史高峰。1991年,产量更是达到了3355万吨。

精彩话语

怎么回事儿,胜利怎么还能找出每年1亿吨的储量?

——一位石油界的资深院士来到胜利油田做资源调查后感到很纳闷

30年连续发现1亿吨储量,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宣告了胜利资源基础的雄厚,而且在于寻找1亿吨的过程中对人思想的解放,我们对地质等自然界的认知更加客观、清晰。这是根本,是保障今后若干个1亿吨的根本。

——胜利油田原总地质师潘元林如是说

●2012年4月1日,经过11个小时连续奋战,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综合大队提前完成绞线更换任务。44口油井因此提早恢复生产,多产油24吨。摄影/刘 铁

挫败在前 奋起在后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胜利油田的勘探又出现了困难。

“那个时期,油田勘探经常找不着井位。每次钻井都害怕,打一口井出一次事故,大家不敢打了。”年过七旬的潘元林回忆说。

地层怎么了,油又跑哪儿去了?地下油气好像玩捉迷藏的孩子,找得地质人员头上直冒汗。

其实,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过。虽然当时只是偶尔碰到,但是仍然为此交了不少学费。说起来,张善文记忆犹新:“在找一棵树油田的时候,我们从24口打到36口,只成功了两口井。这对勘探人员造成了极大打击。”

近10年过去了,隐蔽油气藏慢慢成为常态。据统计,截至1995年,胜利东部探区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4亿吨,其中隐蔽油气藏比例占到了31%。“九五”期间,胜利油田隐蔽油气藏探明储量24973万吨,占到油田石油探明储量的62%。

必须攻坚。

恰在这时,石油工业部从国外引进了油藏描述理论,要对其进行攻关研究,对象是岩性油气藏。胜利油田牛庄被作为研究基地。胜利需要借助外力看胜利。

为此,胜利油田联合国内多家高等院校的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油藏工程等10多个学科的千余名科技人员开始了8年之久的研究工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悄然打响。

胜利油田调集了石油地质、石油构造、石油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计算机技术、油藏工程、先导试验等十多个学科的千余名科研人员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参战将士“兵不解甲,马不卸鞍”,先后测试分析样品37830余块次,开展物理模拟实验380余项(次),钻专探井943口,举办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2次、全国学术研讨会4次……

“八年奋战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战斗,胜利人建立了以“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为核心的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2004年,胜利油田“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个影响深远的勘探新理论正式诞生。

这一理论高效指导了胜利油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8年间完钻探井成功率达到77%,比“九五”以前提高了20%以上,上报隐蔽油藏探明和控制储量5.3亿吨,可实现产值1217.3亿元。

不仅如此,这个理论还解决了中国东部主力油区持续发展的理论问题和新的储量接替领域的实践问题。中原、河南、江苏等探区先后应用该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专家预计,在中国东部陆相盆地还有100亿吨的隐蔽油气藏地质资源量有待发现,社会效益巨大。

“对于胜利油田而言,隐蔽油气藏理论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我们仍然在使用这一勘探理论。”宋国奇说。

一个历经13年的答案

2006年的一天,像往常一样,张善文坐在办公室里办公,突然,脑海里一道灵光,闪出一个问题的答案:“地层里的水肯定是被石头吸收了。”这个答案所针对的问题,源自13年前的一个提问。

那一年,胜利油田东部探区的一个洼里打了好几口井,“要么是油层,要么是干层,没有油也没有水”,探井都失败了。那么“水到哪儿去了?”为此,张善文问了好多专家,却没有得到解答,直到那道“灵光”降临。于是,一个新的地质认识开始形成了——水被吸收后,石头的体积减少,里面空间变大,周围油层是高压,里面是低压,会产生吸-压充注,油就在洼里。至此,“油往高处走”的常规被这一理论认识打破。得益于“压-吸”充注成藏规律,他们明确了滩坝砂体大面积含油的成藏机理,使得东部探区原来并没有任何发现的洼里获得重大发现,找到2亿吨储量!

在胜利油田,这样的新认识、新探索层出不穷。比如“网毯式”成藏理论,比如深层砂砾岩扇体扇根封闭成藏模式,比如油气成藏的“三性”总结——相似性、有序性、差异性……

●地震车开进沙漠,胜利人的勘探脚步越走越远。 供图/李新刚

“这些新探索、新认识,让我们对地下的情况更加明了清晰。所以,我认为胜利油田的勘探不是越来越难,而是越来越容易了。”张善文告诉记者。

“十一五”以来,随着胜利油田勘探程度的提高,针对主要勘探层系逐渐向深层转移,勘探目标更加趋于复杂化隐蔽的勘探现实,油田通过开展一系列油气成藏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熟探区精细勘探理论以及配套技术,指导了滩坝砂、砂砾岩体、浊积岩体等复杂地质体勘探部署,提高了规模储量的发现率。

其间,完成三维地震采集7515.22平方千米,钻探探井859口,探明油当量7.84亿吨。发现了新北油田、桥东油田以及东营凹陷南坡滩坝砂等整装含有区带和类型。

又一次,荣誉降临胜利油田。“中国东部成熟探区新增17亿吨探明储量油气成藏新认识与勘探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胜利油田在理论探索上一直走在各大油田前列。这些探索,带来了新突破。”张善文说。

曾经有人问,胜利油田还能持续多久?

面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过的胜利油田地质专家几乎给出了一致性的回答。他们说,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少之又少,随着对地质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地底下还有相当多的油藏等待发现。

这种信心并非空中楼阁,有着坚实的基础与底气。胜利油田拥有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和柴达木等7大富集盆地中的4个,有着巨大的勘探潜力。“十一五”末,胜利探区累计石油剩余资源量94.3亿吨,天然气剩余资源量2.45万亿立方米,仍具有较大的剩余资源基础。

近年来,胜利油田仅在东部老区就接连获得勘探突破和进展,每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的探明储量。2011年青东地区北部6口探井均钻遇厚油层,其中青东30井获日产油40.2立方米,实现重要突破。2012年东部更加注重“三新”领域勘探,在埕岛、垦东、临南、青南等地区,取得了一批提升区域勘探价值、具有带动意义的新突破。

更振奋人心的消息是,胜利油田非常规油气勘探正在积极进展之中,具备作为常规能源战略性补充资源的巨大潜力。为做好页岩油气藏勘探工作,油田成立了非常规油气勘探运行小组,首先对济阳坳陷钻遇油页岩的探井进行了全面复查。截止到2010年底,东部探区320余口探井在泥页岩中见到油气显示,其中30余口井获工业油气流……

“石油是发现不完的。在我看来,渤海湾盆地潜力还是很大的。胜利油田‘百年胜利’的目标必将实现。”张善文说。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油气藏储量
永远的胜利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一种全浸式油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方式研究
从常规与非常规油气成藏的正相关性角度预测有利区
——以孤岛1号凹隆域低部位为例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连续型油藏形成的条件与分布特征
基于三维软件资源储量估算对比研究
全球钴矿资源储量、供给及应用
2019 年世界油气储量与产量及其分布
2008~2017年我国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特征分析
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分析与勘探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