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广雅疏证》研究述论

2013-05-07 07:21李福言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训诂同源术语

李福言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总体研究

总体研究侧重王念孙《广雅疏证》训诂思想和训诂实践方面,探讨其成就与不足。如周祖谟《读王念孙<广雅疏证>简论》[1]对王念孙注《广雅》的三个方面进行评述。如校订今本文字的伪误,《疏证》中每每引及“影宋本”和“皇甫录本”,作者认为这两个本子文字没有差异,而王氏将其并举,是不对的。探求义训方面,作者认为段注《说文》好言本字本义,不免局碍于形体,而王氏则能以音为纲,“就古音以求古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但是仍有不足。在同义词中,有的词义本身就是相近的,有的只是在应用上有交错往来,王氏一遵张揖,没有分辨。又如,《疏证》中每每说“某与某同义”,所谓“同义”实际是一个语词所代表的概念内涵具有相关两方面意义,而王氏不是用归纳,而是用演绎来训释这些词。

其他如薛其晖《<广雅疏证>浅探》[2]、汪耀楠《王念孙、王引之训诂思想和方法的探讨》[3]、孙刚《<广雅疏证>训诂方法浅析》[4]、徐兴海《王念孙杰出的训诂学思想》[5]、马建东《王念孙的语言学思想——再读<广雅疏证>》[6-7]等。其中刘精盛博士论文《王念孙的训诂理论与实践研究》[8]讨论王念孙训诂理论和实践意义,重点对王氏《读<淮南杂志>书后》总结出的古书致误之由64条重新归纳分类,探讨王氏校勘上取得成就的原因。另有曹森琳《试论<广雅疏证·自序>中的训诂思想》[9]讨论了《广雅疏证·序》中的训诂思想问题。

二、校勘补正

校勘补正侧重对《广雅疏证》脱文、讹误方面进行补充证明,多采取札记形式。有的论文针对《广雅疏证》个别词语提出异议,并援引文献疏通证明。如薛正兴《谈王念孙的推理校勘》[10]、宋秀丽《<广雅疏证>校勘方法浅说》[11]、胡正武《<广雅疏证>对<广雅>脱文补正及其方法浅探》[12]等。其中蒋礼鸿《<广雅疏证>补义》(上、中、下)[13-15]三篇文章,对《广雅疏证》补充材料,推演声义相通之理。刘凯鸣陆续发表《<广雅疏证>辨补》[16]以及《辨补续编》[17],对《广雅疏证》或疏通未详,或质疑疏证,或仿例补疏,或分类补缺,或补义增例。王云路《王念孙“乘”字说浅论》[18]援引证据分析王念孙对“乘”字的各种释义,重点分析了“乘”误训为“二”的问题。引据充分,有条理。梁保尔、雷汉卿《<广雅疏证>的写作时间》[19]认为王念孙著《广雅疏证》用时10年是确定的,只是起始点不容确定,并评判了周大璞和梁启超的说法。孙玄常《<广雅疏证·释诂>札记》[20]选取《广雅疏证·释诂》中数例说明王念孙审音之精,取材之博。孙玄常《<广雅疏证·释诂>札记(续)——音训篇》[21]对王念孙“音同”、“音近”问题以《广雅疏证·释诂》为例,把音训内容分为20种类型,其中讨论中古音的7类、上古音的13类,并具体讨论。另有孙玄常《<广雅疏证·释诂>札记音训篇》[22]、赵德明《“播,抵也”补正》[23]对《广雅疏证》释义补正、李艳红《<广雅疏证><方言笺疏>中“乘”的释义指瑕》[24]。赵海宝博士论文《<广雅疏证>研究——以与<经义述闻><读书杂志>等的比较研究为中心》[25]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结合《经义述闻》、《读书杂志》、《广雅诂林》等与《广雅》研究有关的书籍,对《广雅疏证》中未释、未详、误释的词条进行整理分析,对《疏证》中可见《集韵》、《文选》李善注,《玄应音义》、《方言》、《说文》所引《广雅》条目分析整理,补充订正。

三、训诂方式研究

训诂方式研究主要包括声训、引申、通假、因声求义、右文、转语诸方面。

1.声训方面

有的学者讨论《广雅疏证》的成就,有的讨论声训历史及声训在《疏证》中的运用。如马建东《也谈王念孙的音训——读<广雅疏证>》[26],又如朱国理《<广雅疏证>的声训法》[27]讨论王念孙用声训法取得的成就。朱国理认为由于王氏“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抓住了从声音考求同源词的总纲,触及到了语源研究的实质,所以取得很大成就,主要表现为:精研古音学,重视音证;重视义证;丰富发展了声训的说解方式,如“某之言某”;既引用前人声训材料,又独立运用声训法谈源系源。张其昀《声训之源流及声训在<广雅疏证>中的运用》[28]讨论了声训的发展历史及声训在《广雅疏证》中的具体运用问题。

2.引申方面

或讨论《疏证》某类引申的成就与不足,或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行比较,探讨两书词义引申的异同。如吴荣范《<广雅疏证>类同引申说的成就与不足》[29]以及吴荣范硕士论文《<广雅疏证>类同引申研究》[30]等。吴荣范认为类同引申的存在与以下原因有关:事物间有内在联系、人类思维有同感、联想的特征以及语言发展有特定阶段等。最后,吴氏还认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使用类同引申也与其精熟古音善于继承前人理论有关。又如彭慧《“求变”与“求通”——试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与王念孙<广雅疏证>词义引申研究的不同》[31]。

3.通假方面

只有彭慧硕士论文《<广雅疏证>中<文选>通假字研究》[32]一篇。该文对《疏证》中《文选》通假字研究进行说明,重点讨论王氏训释通假的理论方法、王氏训释通假所用术语、通假类型等。对于通假类型,作者认为有双声、叠韵、双声叠韵三种。

4.因声求义方面

或探讨《疏证》因声求义的具体用途,或探讨王氏因声求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或对王氏因声求义综合评论。如周光庆《王念孙“因声求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33]探讨了因声求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周光庆认为,因声求义的理论基础是声近义通,其实践意义表现在探求命名之意、系联同源词族、讲解联绵词、明通假求经义几个方面。又如王小莘《王氏父子“因声求义”述评》[34],彭慧《论<广雅疏证>的“因声求义”》[35]指出《疏证》运用“因声求义”的七个角度,即是正文字、阐释连语、发明假借、说明转语、系联语源、以俗证雅等,韦岩实《小议<广雅疏证>的“因声求义”》[36]。

5.右文说方面

或探讨《疏证》对右文说的继承与发展,或探讨《说文段注》与《疏证》两书在右文说上的异同。如胡继明《<说文解字注>和<广雅疏证>的右文说》[37]比较了两位学者在运用右文说解释字词上的异同。胡氏认为段、王在右文说研究上各有所长,由于《说文》和《广雅》两部书的性质不同,造成两书各有特点。《说文解字注》主要是阐明引申义,《广雅疏证》不求本字本义而以义通说之。又如朱国理《<广雅疏证>对右文说的继承与发展》[38]认为王念孙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形声字声符表音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古音学特长,将传统的右文说改造成利用谐声偏旁系联同源词的利器,在运用右文法求源时,不只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可以系联到一块,就是声符不同但声音相同相近的形声字也可以系联到一块,这样就打破文字形体束缚,扩大右文法适用范围,发挥右文法的威力。

6.转语方面

朱国理的研究有代表性。朱氏统计转语的使用频次,进而分析转语的性质。他在《<广雅疏证>中的转语》[39]考察统计“转”在该书中的使用分布情况,指出《疏证》全书共有“转”410组,那些涉及词(字)的语音关系确实相同、相近的“转”除可能指同源词外,还可能指联绵词或名物词及其一个音节的不同书写形式,理解时只能具体分析。其他如朱国理《试论转语理论的历史发展》[40]简述了转语理论的历史演变情况,重点介绍了王念孙《广雅疏证》的转语理论。另有杜丽荣《试析<广雅疏证·释诂>“一声之转”的语音关系》[41],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四、训诂术语研究

《疏证》术语研究方面,马景伦、朱国理、张其昀、胡继明比较有代表性。他们多通过分析术语在《疏证》中的使用频次,进而举例考察术语含义和使用的复杂性。理清这些训诂术语,对正确释读《广雅疏证》很有必要,对认识传统训诂术语很有意义。如胡继明《<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42]、朱国理《<广雅疏证>中的“同”》[43]、朱国理《<广雅疏证 > 中的“通”》[44]、朱国理《< 广雅疏证 >“声同声近声通”考》[45]、盛林《<广雅疏证 >中的“依文释义”》[46]、盛林《略论 <广雅疏证 >中的“对文异,散文通”》[47]、马景仑《<广雅疏证>所揭示的“二义同条”之词义关系分析》[48]、马景仑《<广雅疏证>所涉“正反同词”现象成因探析》[49]、马景仑《<广雅疏证>训诂术语“相对成文”浅析》[50]、马景仑《<广雅疏证>散文对文所涉同义词词义状况分析》[51],梁孝梅、单殿元《<广雅疏证>中与修辞相关的术语》[52]等。其中马景仑《<广雅疏证>以类比手法说明被释词与解释词音义关系情况浅析》[53]、马景仑《<广雅疏证>以类比手法所说明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语言现象浅析》[54]、马景仑《<广雅疏证>运用类比手法说解文字现象析》[55]、马景伦《<广雅疏证>部分训诂术语的含义和用法浅析》[56]指出,《广雅疏证》以类比手法说明被释词与解释词间音义关系包括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存在词义引申关系、一声之转关系、两个被释词音近则共用一个解释词的义同关系以及类比词前后的被释词相同或属于同一义类则其解释词相同或义同义近、被释词音同音近则其解释词义同义近关系。梁孝梅硕士论文《<广雅疏证>术语研究》[57]将《广雅疏证》术语分成几类,分别研究。如校勘文字术语、考究音读术语、解释词义术语、因声求义术语、说明修辞术语等,最后讨论使用术语的不足及规范问题。其他还有张其昀《<广雅疏证>证义的单复相证》[58]、张其昀《对文证义与连文证义及其在<广雅疏证>中的运用》[59]、马景仑《<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各种词义现象情况浅析》[60]、马景仑《<广雅疏证>类比手法的部分用法管窥》[61]、马景仑《<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关系情况浅析》[62]、张其昀《<广雅疏证>证义的异文相证与互文相证》[63]、张其昀《<广雅疏证>之合声证义与倒言证义》[64]、张其昀《<广雅疏证 >“轻重”“缓急”“侈弇”解》[65]、朱国理《<广雅疏证 > 训诂术语“之言”探析》[66]、郭珑《王念孙<广雅疏证>叠音词释义术语研究》[67]等,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五、训诂内容研究

这里,训诂内容研究包括名物命名和词义关系两大类。

1.名物命名方面

或从名、实、义关系角度探讨《疏证》对事物命名方式的揭示,或探讨《疏证》的命名之义等。如朱国理《<广雅疏证>的“命名之义”》[68]首先讨论了《广雅疏证》“同类同名”和“异类同名”问题。前者由事物外在特征相同相近造成,后者由事物内在特征相同相近(王念孙称为“事理相近”)造成。二者都指异物同名。《广雅疏证》还有同物异名现象。朱国理认为这有两种情况,一由音变造成,一由取名方法不同造成。最后朱国理认为,王氏提出的“命名之义”的概念,抓住了同源词的语义内核,为其同源词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标志着训诂学术语体系的成熟。王文玲硕士论文《<广雅疏证>名物训释研究》[69]重点讨论《广雅疏证》名物命名理据、训释术语、方法。对于命名理据,其他还有马景仑《从名、实、义关系角度看<广雅疏证>对事物命名方式的揭示》[70]、张其昀《<广雅疏证>对于名物关系的阐释》[71]等,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2.词性关系方面

这里包括同源词、联绵词、同义词三种。

(1)同源词

或探讨《疏证》同源词的词义关系,或运用现代词源学理论探讨《疏证》同源词问题,或探讨同源词的语义关系,或探讨《疏证》同源词研究的方法、成就与不足等。如刘殿义、张仁明《<广雅疏证>同源字的语义问题》[72],张仁明《<广雅疏证>同源字组间的语义关系》[73]、胡继明《<广雅疏证>系联同源词的方法和表达方式》[74]、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的词义关系类型》[75]、胡继明《<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成就和不足》[76]、胡继明《<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和方法》[77]、华学诚等《就王念孙的同源词研究与梅祖麟教授商榷》[78]、胡继明《<广雅疏证>中的同源词研究》[79]、胡继明《就王念孙<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方法与梅祖麟教授商榷》[80]、朱国理《<广雅疏证>同源词的词义关系》[81]等。其中胡继明博士论文《<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82]以现代词源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比较互证法、义素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以《广雅疏证》语言材料为依据,对王念孙排比出的具有同源关系的词进行语音语义分析,整理出379组同源词,归纳分析其语音语义关系类型、音转规律和音义结合规律,探讨《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方法、成就、不足。作者归纳了音转规律,认为音转必须声韵二者制衡而转,声转必须以韵母的相同、韵部的相同相近为条件;韵转必须以声母的相同相近为条件,二者处在一个既对立又互补的统一体中。声母间关系近,韵转可相对宽泛;韵部间关系近,声转可宽泛些。声转以旁纽为主,韵转以对转和旁转为主。另外,甘勇硕士论文《<广雅疏证>的数字化处理及其同源字研究》[83]首先综论《广雅疏证》研究以及汉语史研究中数字化研究手段概况,进而对《广雅疏证》进行建模和数字化。作者把同源字定义为一种语言内部记录同族词或单个词的文字类聚,认为王念孙疏通了同源字系统,该系统从层次上可分成异体字系统、通假字系统和同族词系统,进而分别讨论王念孙研究这三个系统所用条例,然后讨论这三个子系统间的关系。齐冲天《<广雅疏证>的因声求义与语源学研究》[84]对以音求义提出问题,对音转说提出疑问,对单音节词的语源研究提出想法,认为应把握音义关系,建立有汉语特色的音义关系学。另外如甘勇《<广雅疏证>同源字系统研究》[85]、胡继明《王念孙<广雅疏证>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贡献》[86]、甘勇博士论文《清人小学注疏五种词源学的研究》[87],周勤、胡继明《<广雅疏证>研究单音节同义词的方法》[88],张其昀、谢俊涛《<广雅疏证>对同源词的揭示》[89]等,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2)联绵词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安丰刚硕士论文《<广雅疏证>连绵词研究》[90]。该文重点讨论《广雅疏证》古代连绵词的来源和训释方法,作者首先对联绵词定义进行综述,提出作者的界定和判定标准,指出联绵词包括双音节单纯词,且通常具有双声叠韵、同源音转、词形多变等特点,联绵词包括部分双音节同义复合词,进而对《广雅疏证》联绵词进行调查。对于《广雅疏证》联绵词的来源,作者认为,同义复词是重要来源,单音节词向复音节词演变、天然联绵词以及上古复辅音声母也是重要来源。对于《广雅疏证》训释方法,作者认为有三点:以声音为线索疏证联绵词、辨明文字异体以疏证联绵词、运用类比手法疏证联绵词。该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广雅疏证》联绵词问题,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联绵词的本质。其他如方一新《试论<广雅疏证>关于联绵词的解说部分的成就》[91]认为《疏证》在探究联绵词成因、考索联绵词特点方面成绩突出,在纠正了一大批前人误说同时,全面提出了关于联绵词的理论,是全书的精华。首先从字数上,指出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的联绵词构成方式,如组合式、衍变式;其次从音理上,揭示出联绵词产生异体的内在原因,以声音通训诂;第三,从语源上,对意义相关的联绵词命名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作者认为,《疏证》还从三个方面考察并揭示了联绵词的特点。首先,考察了联绵词的单纯性特点;其次,考察了联绵词的多形性特点;最后考察了联绵词的灵活性特点。张章硕士论文《<广雅疏证>联绵词研究》[92]重点分析联绵词的特点及同源问题。通过系联同源联绵词,作者总结说,名词性的联绵词大都可以推源。联绵词发生同源音转时,声母起枢纽作用。同时,声母还有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通转:一是舌音和齿音之间往往互转,尤其是发音方法相同的声母往往互转;二是发音方法相同的喉音与舌齿音往往互转,具体来说,就是心、晓、匣、邪诸声母往往互转;三是唇音与喉音之间似乎有较为特殊的音转关系。韵母对联绵词通转的限制作用非常弱。

(3)同义词

如孙德平《<广雅疏证>在同义词研究上的贡献》[93]、盛林《<广雅疏证>中的同义观》[94]、周勤《论<广雅疏证>中蕴含的同义词辨析理论》[95],此不赘述。

六、价值意义研究

主要探讨《疏证》训诂理论与实践的价值与意义,侧重其汉语史地位与训诂学史贡献。如殷孟伦《王念孙父子<广雅疏证>在汉语研究史上的地位》[96]从此书的写作经过、此书在汉语词汇词义研究史上的进步意义、此书的主要依据和作者的方法论四个方面提出见解。作者认为《广雅疏证》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大转折点的标志。《疏证》依据丰富文献,作出详明疏证;所取诸说,实事求是;目验。作者认为,王氏父子的研究方法有三点:一是历史的严密的查对征引的资料;二是对《广雅》本书作了详尽的校勘;三是解释词义不仅从文字声音训诂三者的古今关系相互推求,而且通以词言之情,运用比例而知的方法。另有姜宝琦、李茂山《<广雅疏证序>理论与实践意义刍议》[97]、李恒光《由<广雅疏证>析王念孙父子对训诂学的贡献》[98]、刘精盛《刍议研究王念孙之训诂理论与实践的意义》[99]等,此不赘述。

七、其他方面研究

其他方面研究主要包括对《疏证》内部文献的研究、对有关王氏父子韵转问题的研究、对《疏证》进行现代语义学的研究等。如彭慧《王念孙<广雅疏证>关于<文选>李善注的质疑》[100]、孙德平《<广雅疏证>的计算机处理》[101]、盛林《<广雅疏证 >对语义运动轨迹的认识》[102]等。其中吴泽顺《王氏四种韵转考》[103]对王氏四种(《广雅疏证》、《经传释词》、《读书杂志》、《经义述闻》)进行穷尽性调查,共收录有书证的先秦文献音转材料1080条。在这1080条音转材料中,除叠韵417条外,其余663条都存在有韵部之间的流转关系。其流转方式可以归纳为旁转、对转和旁对转三大类。旁转又分为阴声韵旁转、阳声韵旁转和入声韵旁转三种;对转又分为阴阳对转、阴入对转和阳入对转三种;旁对转又分为阴阳旁对转、阴入旁对转和阳入旁对转三种。作者举例讨论韵转情况后说,在1080条音转材料中,双声有415条、同系317条、同类(指舌音内部、齿音内部、牙喉之间的关系)167条,共计899条,占总数的83%。说明韵转是以声纽相同相近为前提条件的,进而批判了韵部相近才能相转说,并以上古阴声韵韵部为例,讨论了阴声韵之间的流转关系。彭慧博士论文《<广雅疏证>汉语语义学研究》[104]总结王念孙因声求义思想,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即音求义,系联词源;即音求义,发明通假;即音求义,阐释连绵词;以义证音,辨识音读;分析音义,证发文字。认为这些思想集中反映了形音义三者的完整性、相关性,体现了语言以语音为依托、词语以语音为发展枢键的实质。对于王念孙语义研究的成就,作者从五个方面进行梳理。首先是词义的辨察,主要针对“义”与“训”的区别,作者分为三种,一是义=单音词素+之+训,一是义=双音词语+之+训;一是义=单音词素+训。进而讨论王念孙对训释词词义的切分、被释词词义构成的分析。认为王氏已意识到词语的“义”与“训”的区别、词语所包含的不同词义以及不同义位间的相互联系。对于词义引申,作者认为王念孙把语词的几种不同意义平列展现为一种横向联系。其基本类型有: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动静转移、正反转移、因果转移。接着分析了《疏证》影响词义引申的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有两点:一是事物的表层现象相关,一是事物的深层事理相因。

八、小结

综观近三十年《广雅疏证》研究文献,有如下特点:

1.范围广

学者多立足《广雅疏证》文献的客观性质,对其进行多角度研究。有对《疏证》作一般的总体的研究,有对《疏证》作校勘补正,有对《疏证》作训诂方式的考察,有对其作训诂术语的考察,有对其作训诂内容的分析等等。

2.方法好

方法是语言研究的灵魂。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语言现象错综复杂,要认识语言现象背后的性质,一定要采用适切的方法。而“定性-定量-定性”的方法,对海量语言现象的研究特别适用。这主要表现在对《广雅疏证》术语研究上。不少学者首先对《疏证》术语所表示的含义有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统计术语使用频次,具体分析术语含义。如胡继明《<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105]统计《广雅疏证》训诂术语“字异而义同”的使用分布,分析其各自含义。认为在《广雅疏证》中,“字异而义同”共使用200次,其中表异体字有22条、表本字与借字有7条、既表异体又表本字与借字的有34条、表同源字有68条、表联绵字的不同书写形式有69条。作者最后说,王氏“字异而义同”抓住了“音近义通”这一语言本质特征,冲破字形,从有声语言本身观察词的形式,解决了很多问题,对当下以及后世学者影响较大。

3.理论新

不少学者采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广雅疏证》,取得了不少认识。如盛林《<广雅疏证>对语义运动轨迹的认识》[106]运用现代语义学理论归纳了《广雅疏证》中所展示的语义运动类型。如语义具化、语义概括化、语义转移、同类间通称、语义反向引申、传递引申等,认为王念孙对于语义运动观察深刻,总结全面,达到了一定高度。

4.有深入

由图表可知,对《广雅疏证》训诂内容的研究量最多,占总量的28%。其中《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有15篇单篇论文和3篇硕博论文。这是对《疏证》性质研究中最多最深入的部分。这与《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的特点有关。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说,“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纲必挈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之不寤,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匙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岐矣。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苟可以发明前训,斯凌杂之讥,亦所不辞。”[107]“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就古音以求古义”,王氏就是根据这些理论搜集材料,著成《广雅疏证》的。后代学者多能从词义关系出发,对《疏证》进行考察。如胡继明博士论文《<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82]以现代词源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比较互证法、义素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以《广雅疏证》语言材料为依据,对王念孙排比出的具有同源关系的词进行语音语义分析,整理出379组同源词,归纳分析其语音语义关系类型、音转规律和音义结合规律,探讨《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方法、成就、不足。作者归纳了音转规律,认为音转必须声韵二者制衡而转,声转必须以韵母的相同、韵部的相同相近为条件;韵转必须以声母的相同相近为条件。二者处在一个既对立又互补的统一体中。声母间关系近,韵转可相对宽泛;韵部间关系近,声转可宽泛些。声转以旁纽为主,韵转以对转和旁转为主。

现代学者对《广雅疏证》进行深入研究,取得较大成绩,但仍有不足之处。首先,很少综合考察音义关系。王念孙《广雅疏证》有一个重要原则,即因声求义,或者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就古音以求古义”。但对《广雅疏证》的研究,不少学者或集中于同源词,或集中于韵转声转,很少将二者有机结合,考察音义关系问题。不少学者停留于浅层次综论上,很少深入综合研究音义关系。其次,很少比较研究。因声求义是乾嘉学者重要的训诂手段。王念孙是突出代表,其他学者如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程瑶田、郝懿行、朱骏声、李庚芸等的因声求义也很有特点。若将其与王念孙比较研究,定有不少发现。最后,很少历史考察。许多学者虽在文章中罗列了不少因声求义的文献,但历史考察不足,没有将因声求义的发生发展演变作历史考察,这样对王念孙的因声求义问题也很难认识清楚。因此,在全面清理王念孙因声求义文献基础上,建立王念孙因声求义数据库,综合考察音义关系,比较研究音义问题,并将其放在因声求义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逐层逐类作探讨,得出的结论才会更有价值。

[1] 周祖谟.读王念孙《广雅疏证》简论[J].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102-105.

[2] 薛其晖.《广雅疏证》浅探[J].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4(1):103-110.

[3] 汪耀楠.王念孙、王引之训诂思想和方法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18-26.

[4] 孙 刚.《广雅疏证》训诂方法浅析[J].上饶师专学报,1988(4):77-88.

[5] 徐兴海.王念孙杰出的训诂学思想[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2):35-38.

[6] 马建东.也谈王念孙的音训——读《广雅疏证》[J].天水师专学报:哲社版,1990(2):56-62.

[7] 马建东.王念孙的语言学思想——再读《广雅疏证》[J].天水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2):65-71.

[8] 刘精盛.王念孙的训诂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9] 曹森琳.试论《广雅疏证·自序》中的训诂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93-94.

[10] 薛正兴.谈王念孙的推理校勘[J].社会科学战线,1985(2):296-302.

[11] 宋秀丽.《广雅疏证》校勘方法浅说[J].贵州大学学报,1989(1):51-56.

[12] 胡正武.《广雅疏证》对《广雅》脱文补正及其方法浅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78-83.

[13] 蒋礼鸿.《广雅疏证》补义(上)[J].文献,1980(4):211 -219.

[14] 蒋礼鸿.《广雅疏证》补义(中)[J].文献,1981(1):184 -195.

[15] 蒋礼鸿.《广雅疏证》补义(下)[J].文献,1981(2):163 -174.

[16] 刘凯鸣.《广雅疏证》辨补[J].文献,1986(1):150 -158.

[17] 刘凯鸣.《广雅疏证》辨补续编[J].文献,1988:261 -266.

[18] 王云路.王念孙“乘”字说浅论[J].杭州大学学报,1988,18(1):81-86.

[19] 梁保尔,雷汉卿.《广雅疏证》的写作时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56-57.

[20] 孙玄常.《广雅疏证·释诂》札记[J].运城高专学报,1993(3):21-25.

[21] 孙玄常.《广雅疏证·释诂》札记(续)——音训篇[J].运城高专学报,1993(2):18-26.

[22] 孙玄常.《广雅疏证·释诂》札记音训篇[J].运城高专学报,1993(1):33-38.

[23] 赵德明.“播,抵也”补正[J].古汉语研究,1998(3):36.

[24] 李艳红.《广雅疏证》《方言笺疏》中“乘”的释义指瑕[J].古汉语研究,2004(1):106-108.

[25] 赵海宝.《广雅疏证》研究——以与《经义述闻》《读书杂志》等的比较研究为中心[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6] 马建东.也谈王念孙的音训——读《广雅疏证》[J].天水师专学报:哲社版,1990(2):56-62.

[27] 朱国理.《广雅疏证》的声训法[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55-57.

[28] 张其昀.声训之源流及声训在《广雅疏证》中的运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5-110.

[29] 吴荣范.《广雅疏证》类同引申说的成就与不足[J].长江论坛,2006(4):80-82.

[30] 吴荣范.《广雅疏证》类同引申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31] 彭 慧.“求变”与“求通”——试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与王念孙《广雅疏证》词义引申研究的不同[J].信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2-136.

[32] 彭 慧.《广雅疏证》中《文选》通假字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

[33] 周光庆.王念孙“因声求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J].荆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19-25.

[34] 王小莘.王氏父子“因声求义”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85-92.

[35] 彭 慧.论《广雅疏证》的“因声求义”[J].中州学刊,2006(2):248-250.

[36] 韦岩实.小议《广雅疏证》的“因声求义”[J].贺州学院学报,2011(4):88-90.

[37] 胡继明.《说文解字注》和《广雅疏证》的右文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64-68.

[38] 朱国理.《广雅疏证》对右文说的继承与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6-21.

[39] 朱国理.《广雅疏证》中的转语[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3-27.

[40] 朱国理.试论转语理论的历史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2(1):32-36.

[41] 杜丽荣.试析《广雅疏证·释诂》“一声之转”的语音关系[J].汉字文化,2004(3):23-25.

[42] 胡继明.《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J].古汉语研究,1995(3):69-73.

[43] 朱国理.《广雅疏证》中的“同”[J].殷都学刊,1999(4):87-90.

[44] 朱国理.《广雅疏证》中的“通”[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1):56-60.

[45] 朱国理.《广雅疏证》“声同声近声通”考[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67-71.

[46] 盛 林.《广雅疏证》中的“依文释义”[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58.

[47] 盛 林.略论《广雅疏证》中的“对文异,散文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07-109.

[48] 马景仑.《广雅疏证》所揭示的“二义同条”之词义关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9-124.

[49] 马景仑.《广雅疏证》所涉“正反同词”现象成因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40-46.

[50] 马景仑.《广雅疏证》训诂术语“相对成文”浅析[J].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6(2):167-170.

[51] 马景仑.《广雅疏证》散文对文所涉同义词词义状况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2-47.

[52] 梁孝梅,单殿元.《广雅疏证》中与修辞相关的术语[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1-123.

[53] 马景仑.《广雅疏证》以类比手法说明被释词与解释词音义关系情况浅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0-74.

[54] 马景仑.《广雅疏证》以类比手法所说明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语言现象浅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74-80.

[55] 马景仑.《广雅疏证》运用类比手法说解文字现象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1):172-176.

[56] 马景伦.《广雅疏证》部分训诂术语的含义和用法浅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2):173-180.

[57] 梁孝梅.《广雅疏证》术语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58] 张其昀.《广雅疏证》证义的单复相证[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02-107.

[59] 张其昀.对文证义与连文证义及其在《广雅疏证》中的运用[J].阴山学刊,2009(5):30-35.

[60] 马景仑.《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各种词义现象情况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8-91.

[61] 马景仑.《广雅疏证》类比手法的部分用法管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3):168-173.

[62] 马景仑.《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关系情况浅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7-102.

[63] 张其昀.《广雅疏证》证义的异文相证与互文相证[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8-32.

[64] 张其昀.《广雅疏证》之合声证义与倒言证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40-43.

[65] 张其昀.《广雅疏证》“轻重”“缓急”“侈弇”解[J].信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2-105.

[66] 朱国理.《广雅疏证》训诂术语“之言”探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7-101.

[67] 郭 珑.王念孙《广雅疏证》叠音词释义术语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42-45.

[68] 朱国理.《广雅疏证》的“命名之义”[J].语言研究,2000(3):107-113.

[69] 王文玲.《广雅疏证》名物训释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70] 马景仑.从名、实、义关系角度看《广雅疏证》对事物命名方式的揭示[J].语言科学,2010(5):499-508.

[71] 张其昀.《广雅疏证》对于名物关系的阐释[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9-62.

[72] 刘殿义,张仁明.《广雅疏证》同源字的语义问题[J].毕节师专学报,1995(3):51-60.

[73] 张仁明.《广雅疏证》同源字组间的语义关系[J].毕节师专学报,1997(3):61-63.

[74] 胡继明.《广雅疏证》系联同源词的方法和表达方式[J].汉字文化,2002(4):10-14.

[75] 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的词义关系类型[J].乐山师院学报,2003(2):24-30.

[76] 胡继明.《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成就和不足[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99-303.

[77] 胡继明.《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和方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4-66.

[78] 华学诚.就王念孙的同源词研究与梅祖麟教授商榷[J].古汉语研究,2003(1):8-13.

[79] 胡继明.《广雅疏证》中的同源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395-398.

[80] 胡继明.就王念孙《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方法与梅祖麟教授商榷[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60-67.

[81] 朱国理.《广雅疏证》同源词的词义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7-112.

[82] 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2.

[83] 甘 勇.《广雅疏证》的数字化处理及其同源字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84] 齐冲天.《广雅疏证》的因声求义与语源学研究[J].汉字文化: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06(1):38-40.

[85] 甘 勇.《广雅疏证》同源字系统研究[J].汉字文化: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06(5):44-47.

[86] 胡继明.王念孙《广雅疏证》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贡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4):72-76.

[87] 甘 勇.清人小学注疏五种词源学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88] 周 勤,胡继明.《广雅疏证》研究单音节同义词的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08-119.

[89] 张其昀,谢俊涛.《广雅疏证》对同源词的揭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4-78.

[90] 安丰刚.《广雅疏证》连绵词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91] 方一新.试论《广雅疏证》关于联绵词的解说部分的成就[J].杭州大学学报,1986(3):87-97.

[92] 张 章.《广雅疏证》联绵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93] 孙德平.《广雅疏证》在同义词研究上的贡献[J].汉字文化: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07(5):43-47.

[94] 盛 林.《广雅疏证》中的同义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1-75.

[95] 周 勤.论《广雅疏证》中蕴含的同义词辨析理论[J].求索,2011(5):191-193.

[96] 殷孟伦.王念孙父子《广雅疏证》在汉语研究史上的地位[J].东岳论丛,1980(2):108-117.

[97] 姜宝琦,李茂山.《广雅疏证序》理论与实践意义刍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82-87.

[98] 李恒光.由《广雅疏证》析王念孙父子对训诂学的贡献[J].唐山学院学报,2009(2):57-59.

[99] 刘精盛.刍议研究王念孙之训诂理论与实践的意义[J].汉字文化: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11(1):29-34.

[100] 彭 慧.王念孙《广雅疏证》关于《文选》李善注的质疑[J].郑州大学学报,2006(3):144-146.

[101] 孙德平.《广雅疏证》的计算机处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50-52.

[102] 盛 林.《广雅疏证》对语义运动轨迹的认识[J].南京社会科学,2005(8):78-84.

[103] 吴泽顺.王氏四种韵转考[J].临沂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88-94.

[104] 彭 慧.《广雅疏证》汉语语义学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105] 胡继明.《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J].古汉语研究,1995(3):69-73.

[106] 盛 林.《广雅疏证》对语义运动轨迹的认识[J].南京社会科学,2005(8):78-84.

[107] 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1.

猜你喜欢
训诂同源术语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虔诚书画乃同源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