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外部性影响探究——基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对比性实证分析

2013-05-07 07:17卢星名蔡静娜陕西师范大学
商场现代化 2013年26期
关键词:私营企业外部性效应

■卢星名 蔡静娜 陕西师范大学

■王丽影 西安理工大学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都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难题之一。特别中国正面临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改革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的主要力量还是国有企业,庞大的国有企业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其中外部性是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部性主要表现在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我国国有企业主要外部性体现在制度上,国有企业拥有最大资源优先权,然而这些优先权却不能更好的换来企业效率,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匹配,降低社会总的福利效应。只有切实做好对国有企业的外部性处理,将外部效应竟可能的降低或者内在化,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匹配,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才能不断的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一、相关理论研究

外部性概念一直存在争议,到现在都很难统一。不同的学派对外部性定义有很大的差别。萨缪尔森从外部性产生的主体来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兰德尔者从外部性接受主体来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

外部性最初来源于“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到“外部经济”的概念。马歇尔以企业自身发展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从内外两部分来说明影响企业成本变化因素,具有开创性意义。马歇尔的弟子庇古于1920年发表《福利经济学》,在马歇尔思想基础上,首次用现代的经济学方法从福利经济学角度阐释了外部性问题。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出发,应用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边际社会净产值和边际私人净产值,最终形成了外部性理论。后来人也根据他的思想提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征收庇古税。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外部性研究分成两个途径,一种途径就是经济学家试着将外部性内在化,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1960年科斯发表了开创性论文《社会成本问题》,提出科斯定理,主要在批判庇古理论的同时试图通过市场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1969年,阿罗(Arrow)在《经济活动的组织》中解释了通过创造附加市场使外部性内在化的观点。同时也考虑通过制度来解决外部性。而另一种途径就是沿着杨格观念,建立了以人力资本正外部效应为基础的新经济增长模型。1986年保尔·罗默(Paul Roomer)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中建立一个具有外部效应的竞争性动态均衡模型。而1988年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发表《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把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当作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两者都说明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增加溢出效应来降低负的外部性,促进发展。

二、模型理论和定义

1.模型的设立

我们采用道柯布·格拉斯生产函数做为模型基础;

其中Y代表总产量,A代表技术水平,K;L分别代表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F(K,L)代表产出函数。同时我们考虑到只有两种要素的投入,我们可以将(1)写成如下形式:

同时我们可以将(2)式进行对数化:

其中(3)式是本文做计量的基本模型。

2.模型变量的定义

通过查找国家统计局数据1998年~2011年的工业数据我们可以对模型(3)式的不同变量来定义。

其中,被解释变量Y表示各部分企业的总产值,这也是度量各部分企业的最佳的产量。

解释变量的资本投入K,用固定资本原价。解释变量的劳动投入L,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表示。

说明:解释变量技术的溢出效应,由于指标难以量化,我们就用各个年份个部分企业总的工业总值于所有行业工业总值的比值来定义,虽然这个指标难以很好的说明技术的外溢性,但是从1998年~2011年时间序列的这个比值大小变化顺序来看,这种技术的外溢性还是很能够说明两者之间差别,以及技术投入外溢性的影响。

三、模型的分析和检验

1.模型的回归分析,如表。

?

说明:国有企业模型(二)是对模型(一)的修正。

2.模型的检验

(1)计量检验

通过上面表格可以看出修正后的国有企业模型和私营企业在相关系数上都在可估测的范围,很好的通过相关性计量检验。

(2)经济检验

国有企业的解释变量各项参数,都能很好的解释经济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特别是资本的变动和劳动力的变动尤其能够说明在1998-2011年间对国有企业发展贡献程度。而私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一支重要力量,从1998-2011年的数据模型,也可以看出那些解释变量对私营企业发展起到了多大作用。

三、相关结论总结

1.独立分析

观察1998年~2011这段时间内国有企业的工业产量与资本的投入呈正向效应关系,而同劳动投入呈反向的效应关系,与技术投入呈非线性关系。在从参数来判断,1.0957<1.5724,资本的投入产生贡献度小于劳动力投入产生的贡献度来看。同1998年起掀起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的现实状况相吻合。从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精简国有企业机构,提高了效率,而国有企业的劳动力投入为负的参数证实这一情况。这就从反面证明,国有企业由于结构复杂,人员庞大,导致管理混乱和管理成本过大,产生大量负的外部效应,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率。

在分析私营企业,劳动力的投入的参数为正,这说明了劳动力投入能够提高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劳动力投入对私营企业产生正向外部效应。从1998年以后私营企业从业人数急剧增加说明这一点。而技术水平对私营企业的增长为负的参数,说明私营企业进行技术提高是得不偿失的。这阐述为什么我国没能够培育大量的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发大力气去进行技术改造,为什么私营企业总是不断同质性发展,这些值得我们去反思。

2.对比分析

比较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对资本投入对企业产值的贡献。实际看到,资本的投入对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系数都很高,国有企业是1.0957,私营企业是0.9880,这说明资本投入对企业的产值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加大资本的投入依然是提高企业产值的一种可行性思路。这也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种途径。

另一方面注意到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对资本投入系数的相差很小,这客观反映国有企业利用资本的效率比私营企业利用资本的效率低很多。因为,国有企业得到国家资源优势远远大于私营企业,能从银行得到资本扶持力度也远大于私营企业,技术水平更优于私营企业。可见国有企业利用资本效率因为一些负的外部性抵消了,才产生效率低的现象。从社会整体来看,国有企业掌握着大量的资源,而利用资源的效率低同样是一种负的外部性表现,它会降低社会的总福利。从长远来看,国有企业不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将损坏社会利益,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

五、相关建议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目前来看,效率问题依旧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是由于存在大量负的外部效应,才造成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所以解决外部负效应思路应该能够为国有企业改革所借鉴。

从外部性理论发展来看,提出解决外部性效应一般大概分为三种方法。

1.进行合整合内部化

国有企业大部分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根据经济学原理,当规模扩大到它的上限时,反向作用就会显现。如果一味扩大规模,即使外部效应能够内部化,但它所产生规模不经济会带来更大负效应。所以说,对于庞大的国有企业,更近一步的兼并重组并不是国有企业改革最优的选择。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这些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大量兼并重组,而效果并不明显。

2.进行庇古税手段

采取对外部负效应进行征税或罚款,而用这部分处罚所得对产生外部正效应进行补贴和奖励,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匹配。然而庇古税本身也有缺陷,庇古税要求政府管理者对这一过程拥有全部信息,这对现实要求不符。同时庇古税还强调政府干预,而政府干预本身就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如果政府干预的成本支出大于外部性所造成损失,从经济效率讲,消除外部性就得不偿失。同时政府干预,会产生寻租等行为,进一步减低了效率。而我国国有企业本身寻租活动就比较严重,这样会更加压缩私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从另一个角度,借鉴庇古税,可以对国有企业进行内部优化。国企员工创新能力不足,是最主要负外部效应,同时“免费搭便车”和“偷懒”行为比较严重。可以针对这一部分用庇古税手段进行调节,优化内部结构,降低负的外部性效应。同时针对国有企业,还可以运用庇古税对国有企业和社会居民之间,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来进行调节。

3.进行制度改革

主要手段就是产权明晰,产权交易。这主要脱胎于科斯定理。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来看,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在产权改革上做出很大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独特的特性,这种改革大都是浅尝辄止。因为国有企业国家所用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不明晰的,产权主体缺失或者不明,究竟由谁来代表这个主体行使权力和义务,这也是困扰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产生负的外部效应根本原因。从国有企业产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它作用和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公共物品市场发展,社会福利的公平,保障社会所有成员和国家的利益。但是由于主体不明,所以导致行使这项权利国有企业主体和国有企业目标所要求的客体之间产生两难困境。同时亦导致行使代表这些权利的成员不能够代表社会所有成员的利益,不断地寻租为自己谋利益,这也是一个两难困境。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我们从制度层面去改革。所以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可能效果更加明显。对于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规范主体行为关系,规范国有企业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不断的加大从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等方面去解决不合理的外部性问题;改革国有企业内部结构关系,改革内部成员之间不合理关系,明确责任和权力,降低内部负外部效应。

[1]黄敬宝.外部性理论的演进以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7).

[2]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1990.

[3]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Lucas R E.Le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1988.

[7]Arrow Kenneth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

猜你喜欢
私营企业外部性效应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懒马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法学院哪家最强
私营企业漏缴工会经费现象应引起重视
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湘潭市农地正外部性价值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