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秘境:佛光圣灯的光影传奇

2013-05-14 09:52/
中国西部 2013年11期
关键词:范成大佛光金顶

文 / 蒋 蓝

我从成都抵达峨眉山山麓时,最后一抹夕光已经在高大的雪松之巅溶散,将山腰的云染成一树桃红。下泻的流光与瑜珈河两岸的灯火在山凹处相接,火树银花的夜光,顺着溪水奔腾而下,逐渐汇聚成一个辉煌的灯市。路边是两排伸延至峨眉山廓的黄葛树,透过缕缕龙须和虬起的气根,灯火在浓密的植物世界里为现实勾勒出了一方流光溢彩的休闲飞地。我们乘坐观光车行车50公里到达接引殿,顺风顺水,仅用40分钟时间。在参天的雪松间步行3华里,大片大片的积雪与云层相互交织,铁青色的岩石捧起大把的积雪,就这样高举着,不知道等了多少光阴。

我终于站到了气象万千的峨眉金顶之上。而就在这里,翌日我邂逅到了传说中的佛光。旭日刚冒出头,用一支支矛尖穿透时间,将金灿灿的光洒在我的周围面。它于澄净的天幕上绽出五彩的光环,中间虚明凝湛处,显现出水墨一般的天地造像。那便是我——“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只要您处在云彩和太阳之间,并使您的影子投射到云彩上,那么您一定能在您的影子周围看到五彩佛光。而更奇妙的是,即使两人拥抱在一起,每个人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身影,而不见旁人。幻变之奇,令人惊叹。

佛光为朝圣者加持

作为中国西南的“光明山”,峨眉山的普贤道场成为了中国礼佛的一个巨大祭坛,它恒久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不远万里而来。为了一睹佛光,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也加入了峨眉山的朝圣之列。

范成大在《峨眉山行录》说:“比及山顶,亟挟纩两重,又加毳衲、驼茸之裘,尽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蹑毡靴,犹凛栗不自持,则炽炭拥炉危坐。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但碎如砂粒。万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下携水一缶来,财自足也。”金顶的严寒以及煮饭如砂粒的山泉,并没有吓退范成大。一份决心、几件衣服、一堆火、山下的一罐水,足以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最终,一上午的艰难守候,范成大迎来了传说中的佛光。五色光晕矗立于云浪之上,一种庄严的气象凌波横斜,人立即渺小了,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清朗。他提到了三次佛光显现,一次比一次更具奇幻。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名人中,只有范成大在他的《吴船录》和记行诗里,对蜀中的世界级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峨眉山作了详尽的记录,诗文合璧,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峨眉山游记。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顶(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

明代诗人敖英在《峨眉山记》载,“相顾山腰云气,上有彩色,圆光一道,小如车轮;继有一光,大如车轮,良久乃灭”,“此岩下必有宝藏之气,故云衬之,日射之,光乃现。若云日不相薄,则无此光。彼谓光由佛现也,谬哉”。世代相传的佛光,在敖英的笔下,竟成了珠光宝气,这就俗了。

清代窦絧在游记中说,“或云佛光者,岩下放光石因日色成光”,佛光不过是阳光下的放光石所发出的夺目光芒。

近代日本学者中野孤山在《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亦给出了一种解释:“峨眉山顶的佛光之溪,四周被连绵蜿蜒的山峰环抱,云雾缭绕,幽深朦胧。偶尔有日光照射,则出现灿烂的、圆环形的彩虹,这便是佛光。东洋之学一旦在此渗透普及,佛光之梦必将彻底破灭。不信你就试试!在白天往水井里吹雾气应该可以看到圆圆的佛光(彩虹)出现。”

人们时不时能看到佛光,个别执迷者不懂为什么自己的身影竟然会迎着太阳,带着光晕,映照在天上,便相信那神灵显圣的传说,迎着光纵身一跳……他们以为那一纵即可成佛,结果只成就了“舍身崖”的名声。佛光无非是大气中的水雾反射的影子和光晕,学名叫“反日华”,意思是逆着太阳出现的光华。当地管理者尽管把“舍身崖”改名为“金刚嘴”,却无力将佛光改名为“反日华”。所以,迎着佛光走向自己的归宿,一再成为少数人的选择。

扑朔迷离的圣灯之谜

明清两代,来金顶朝圣的人还有许多,如陈文烛、王士性、袁子让、江皋、彻中等诗人、作家,在他们的游记中还提到一种与佛光并列为峨眉奇观的神秘景象——圣灯。

薄暮时分,山下黑沉沉的幽谷间偶尔会涌现出数十到数百点荧光,忽明忽暗,忽东忽西,忽高忽低,这种景象被当地人称为圣灯。峨眉山的圣灯又名佛灯,和佛光一样大有名气,比起佛光来,更难得一见。圣灯显现要具备四个自然条件:一是雨后初晴;二是天上没有明月;三是山下没有云层;四是山顶没有大风大雨。

在陈文烛、王士性的游记中,曾借老僧之口,给出了圣灯的谜底:“往吹入殿中,信手掇之,一木叶耳”;“月明之夕,数十百如乱萤,自二峨来。扑之,皆木叶也。兹夕雨气重,隐矣”。

然而,圣灯是木叶的说法亦值得商榷。

窦絧在《游峨眉山记》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至圣灯,旧以为木叶。顷寺僧云:‘前四月灯现,风雪中飘入佛殿栏槛数十,落雪上有声,以手覆之,浮光四迸不可掩。’究不解何物,是非木叶可知。”在窦絧看来,圣灯一定不是木叶,它仍旧是一个未解之谜。

据科学家初步考察,圣灯是一种物理现象。一说是磷火,是含磷气氢和朕磷的作用,联磷的自燃,激起磷化氢的它燃;一说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的真菌,在水分达到100%时,即能发光,干燥后光亮现象消失。这种带菌枝叶之所以能在黑夜里萤光四射,完全是因为密环菌得到充分的水分后和空气中的氧无素相互摩擦作用的结果。这与四百多年前王士性《游记》中的“木叶”是十分吻合的,

据金顶上的仁开和尚所述:1982年8月一天的半夜,满天星斗,摄身岩半腰一层薄薄的云忽见去层中早冒出一杂蓝绿的光点,约有拳头大,冒出后,迎面一射,迅速消失;接看第二朵光点冒出,一射,又消灭了……如此冒出约有三四十个光点。最后一朵光点,周围还伴着三五朵小火花。

右图/普贤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

左上图/弹琴蛙

相传唐朝时峨眉山有一个叫广浚的和尚,很会弹琴。一个绿衣姑娘常常来听琴。后来他过世了,和尚们却在黄昏时听到有琴声从听琴台传出——原来是一群青蛙在鸣叫。他们认为当时来听琴的绿衣姑娘变了这会“弹琴”的青蛙,于是给这种青蛙起名:“弹琴蛙”。

左下图/中华枯叶蛱蝶(Kallima inachus)

俗称枯叶蝶,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蛱蝶科,姿态奇丽,善于伪装成树叶。

“双圣灯”的故事

佛光、圣灯并不为峨眉山所独有,中国的庐山、黄山、青城山等名山也有很多记载。长安城附近的一座山,就曾流传着一个“双圣灯”的故事。

坐落在长安城南郊的一座山,山顶有个灵应台,台上建了一座塔,塔里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铁像。传说菩萨曾经在这里现示真身,又说铁像上经常闪出佛光。于是,附近的居民争相前去拜谒,甚至都住在灵应台上,怀着虔诚的信念,祈求见到佛光。还有人说,曾经看到圣灯出现,时在山腰,时在山下,高下不定。唐代大历十四年,四月八日夜,当人们正在同声祈祷时,靠近台顶的西南方突然出现了一对圣灯。这时,有一个健壮的朝廷士卒立即扑过去。他一边喊着观世音菩萨,一边靠上前去,结果竟被老虎叼走了。原来,他所看见的“双圣灯”,就是老虎的眼睛!

清代的彻中和尚亦曾在峨眉山的伏虎寺看到圣灯,甚至言及“伏虎圣灯罕现,余不及于峰顶睹灯,今补观于此,尤属异数”,而伏虎寺为镇虎患而建,难道说,彻中和尚所见到的圣灯也是老虎的眼睛吗?

置身在“金刚嘴”上,我一直在想心事。我是俗人,看不透生死,就像我看不透这崖下的佛光世界。那些烦恼与荣辱,与飘散的雾气一样,都止息了。几只松鼠在“金刚嘴”上跳舞,它们并不知道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它们在阳光下宛如精灵。刹那间,让我看见了那看不见的事物。如同诗人冯至的名句:“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但把不住的事体,其实更多。那么,像庄子的《逍遥游》所标举的,就是为凡人构筑的一座希望之桥,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为无助苍生另辟了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所以,佛光不是虚幻,而是人生必经之桥,顺乎自然、超越社会、超越自身,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亦即自由的人。记住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的话吧:“伟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平静安逸的生活。”伟人如此,何况常人!

猜你喜欢
范成大佛光金顶
“暖心岛”职工健康系列心理团辅活动走进金顶街
走笔天台山:胜迹与佛光,附以时间的颂词
佛光
金顶皇印
佛光秘塔 匠艺之承 记养心殿佛堂木塔的修复
怎样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之“佛光”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喜晴
金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