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评析

2013-05-14 08:30王淑瑞王远渊
关键词:生产力思想经济

王淑瑞,于 霞,王远渊

(大连海事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航海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新中国成立之际,在直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目标时,毛泽东在对原有体制深刻反思,对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行之有效的积极探索后,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学界普遍存在着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不如其哲学思想、军事思想、文艺思想丰富充实的偏见。虽然大部分学者能够将毛泽东经济思想作为一个体系进行研究阐述,但仍旧缺乏对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整体把握,忽略了毛泽东在解决历史不同时期各种经济问题上的内在逻辑性,从而未能使毛泽东各个经济观点相互结合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思想体系。

通过以“毛泽东”和“经济”为关键词对读秀学术网进行检索,共搜索到相关图书38本。其中,刘光杰教授在《毛泽东经济变革与发展思想研究》一书中通过研究毛泽东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方面的著述,创见性地提出“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全部实质,就是关于中国经济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学说”[1]。顾龙生教授作为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的泰斗,在《毛泽东经济评传》一书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经济思想发展的始末,并指出:“在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这个领域中,还有许多未被开拓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努力耕耘和收获。”[2]1

通过以“毛泽东经济思想”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搜索到相关期刊文章932篇,博士论文305篇,中国及国际会议论文135篇。其中,杨家志[3]从经济、政治、社会多维角度,分析了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发生四次大转折的表现及原因。赵蜀蓉等[4]研究了毛泽东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对我国宏观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郭海清[5]分析了新中国毛泽东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措施。

综观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不难发现针对毛泽东对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的研究较为单一。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和时代背景重点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有益成果和局限性,以及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现实启示。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有益成果

1.毛泽东对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的把握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6]他在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资料显示,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年均增长21.1%,比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20%。[7]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8]214-215因此,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无论由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还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都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9]因此,我们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实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还需要经过“更长得多的时间”才能够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这说明毛泽东在纠正“左”倾错误过程中又重新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继续依据此客观规律指导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2.毛泽东关于发展商品经济和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以后保护商品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提出了“现在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8]453的见解。同时,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对于商品经济主张利用、发展。他在第一次郑州会议时讲到“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8]439。他还认为,只要存在社会主义的全面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商品经济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

在对于价值规律的认识方面,毛泽东认为,进行等价交换是个客观规律,违反它要碰得头破血流。他指出,价值“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名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0]。他在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进行详细研读后又提出,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必须严格遵守的两个原则。正是对商品发展和价值规律的正确把握,才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以最短的时间就找到国家发展的正确目标和方向,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得以有序发展。

3.毛泽东关于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发展的思想

毛泽东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只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突进。他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11]而对于如何对待国内的各种经济成分并确立怎样的经济政策,毛泽东认为,应该允许新中国成立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革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12]这种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发展的思想有效地恢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完全正确的发展思想。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篇讲话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平衡多行业、多层次、多地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主张将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毛泽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三、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局限性

1.过度强调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虽然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他认为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使中国尽快由低级的社会形态过渡到高级。“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①参见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下册》,1968年。正是这种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变革作用,而忽视生产力客观发展水平的思想,使得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到政治的干预、影响,一度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倒退趋势。

毛泽东对于生产关系变革的过分强调还体现在他对待农业互助合作问题的态度上,他在就农业互助合作问题同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中说道:“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个体所有制必须过渡到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13]这种在生产关系变革问题上急于求成的思想,使党在指挥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上发生了严重偏离。“一大二公”式人民公社的建立,打压了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2.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归属于资本主义范畴

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及价值规律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历史局限性,主张对其“限制”和“利用”。这使得在价格控制和集约化计划体制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生产的范围被缩小了。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到“价值规律是计划工作的工具,但不是计划工作的主要依据……我们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①参见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6(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编,1999年,第259页。。在毛泽东眼中,价值法则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只能调节暂时和局部的利益,只有计划调节才能保障人民长远和整体的利益。“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要把国家和公社的商品交换,纳入计划的轨道。”[14]毛泽东发展商品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其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而对于具有激励和调节作用的市场只能最低限度地利用,不能用来取代政治思想工作和计划。

3.未能将综合平衡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坚持下来

顾龙生教授在《毛泽东经济评传》中写道:“毛泽东在1957年后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或多或少的含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分,使他的经济思想如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不能贯彻始终。比如,对于所有制成分越纯越好的设想……偏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做法等等。”[2]5“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后“浮夸风”、“共产风”泛滥成灾,大炼钢铁运动将大量农业人员转移到钢铁冶炼环节中,造成农业人力资源骤减和农业资源浪费,从而导致工农业比例失衡,农业的战略基础地位动摇,使我国在几十年的土地革命中所积累的社会资本持续流失。同时,学习苏联发展模式的弊端导致了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重积累、轻消费的发展理念等问题,也使得国民经济重要关系比例失当。

四、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现实启示

1.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1)理论价值。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是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独创的新的经济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制定经济政策及其他各项政策的基本依据。它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作出了与《资本论》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新论断,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根据地经济建设政策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价值。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的30年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在科技落后、生产水平极低的状况下,通过大规模的建设工作,使国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如表1[15]所示。

表1 1952—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基本指标 %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文革”重大打击,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上依旧呈现稳步增长态势。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16]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排位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钢产量1949年居第26位,1978年提升到第5位;煤产量1949年居第9位,1978年提升到第3位;原油产量1949年居第27位,1978年提升到第8位;发电量1949年居第25位,1978年提升到第7位。[17]说明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开放赖以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上述数据均说明: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和脉络,使我国经济社会得以有效发展,为未来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和又好又快地发展国民经济埋下了伏笔,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2.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上,虽然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不经过资本主义的苦难而跨入社会主义,但是发展生产力则必须遵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要想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尊重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如邓小平所讲的那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18]。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要踏踏实实地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出发,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要尊重我国基本国情,正确对待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面是自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既包括计划经济的特征又包括商品经济的属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否认商品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盲目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后果就是严重挫伤全国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具有多种层次且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经济,合理引导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实现市场竞争,同时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掌握市场机制和脉络,运用价值规律来帮助社会主义经济的有序发展。

(3)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各方积极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考虑到政治、体制以及社会总资源的构成和分配等多方面的因素。实践证明,我国要想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到统筹兼顾,协调有序。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多方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为国内经济综合平衡发展添砖加瓦。

五、结 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对马克思经济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虽然毛泽东在对我国经济建设探索的过程中偏离了预定的正确路线,但不可否认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国家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创造了中国自己的特殊发展模式。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刘光杰.毛泽东经济变革与发展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3.

[2]顾龙生.毛泽东经济评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杨家志.建国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四个大转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4):6-18.

[4]赵蜀蓉,罗开平.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评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4):5-8.

[5]郭海清.试论新中国毛泽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J].求实,2007(7):7-10.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767.

[7]上海市高校《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M].5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59-60.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EB/OL].(2001-04-28)[2013-02-10].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100/5219/20010428/454521.html.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7.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9.

[1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59.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1.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94.

[1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45-46.

[16]国家统计局.光辉的历程 宏伟的篇章[EB/OL].(2009-09-07)[2013-04-05].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qzxzgcl60zn/t20090907_402584869.htm.

[17]国家统计局.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EB/OL].(2009-09-29)[2013-04-05].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qzxzgcl60zn/t20090929_402591155.htm.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猜你喜欢
生产力思想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