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小就进了博物馆

2013-05-14 13:11舒乙
读者·校园版 2013年19期
关键词:古迹修道院美术馆

舒乙

在法国,最让我吃惊和感动的,是小小孩成了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和古迹里的主角。在那些地方,遍地都是孩子,成群结队,由老师领着。多数情况下,孩子们进去便席地而坐,听讲,宛如上课,且一待就是大半天,还在那里吃饭。

所谓“小小孩”,是指幼儿园里的孩子,还不是小学生。当然,在国外,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更是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常客,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幼儿园的孩子也要“长”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这一点,大出我的意料。

此前,我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偶然见到过一群幼儿园的孩子去赏画,还站在一旁偷听过年迈的解说员怎么给孩子们讲解,回来写过一篇题为《美术建国》的文章,曾引起和得到美术界几位权威人士的注意和好评。此次,在巴黎,在里昂,在普罗旺斯,在我所到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古迹里,孩子们成了那里的主角,是参观者中的大多数,这着实让我吃惊,更是感慨万分。

我长期在文学馆工作,又曾担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副理事长,知道中国孩子参观博物馆是怎么回事。国外的孩子和国内的孩子去博物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形,从观念到做法截然不同,区别极大。中国孩子由于长期封闭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偶然去一次博物馆,全然是“得解放”,有如春游或者秋游。进入博物馆之后,狂奔5分钟,再转一圈,就算是参观了;不听讲解,又叫又跳,快活得不得了,然后,围坐下来,开始吃东西、喝饮料、打扑克、做游戏……最后,坐上大轿车,打道回府。即便这样的“参观”,学校一般每学期只安排一次,如果多了怕出事。

我去过一座离巴黎45分钟路程的皇家修道院遗址——“华幽梦”,译名很美,纯属古迹,是13世纪路易九世所建的教堂和修道院,后来在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遗址现在由一家民间的艺术基金会管理,免费对孩子们开放。我进去后发现,有成队的小孩子正在参观或做功课。从草坪到花园,再到每一间展室,包括图书馆,都有孩子们的身影。这种现象,在中国古迹和博物馆里是绝对看不到的。

这家古迹的管理者还专门为儿童设计了许多游戏项目。譬如说,每个孩子胸前都挂着一个小方牌子,上面有不同的图案。原来,这是博物馆布置给他们的作业,让孩子们在博物馆的地上去找铺着不同图案的瓷砖,若找到和自己胸前牌子上的文物图案一样的瓷砖就有奖。又譬如,在花园旁边的走廊上,有一群孩子围住两张大工作台,敲敲打打,我走近一看,原来孩子们正在学习砖雕。还有成人专门指导,让孩子们拿着大榔头和大凿子,敲击石膏板,做立体雕花。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专心操作,不把外来人的观看当回事。家长、老师、工作人员还真不怕孩子们砸了手、划破皮。这种事情肯定会发生,但孩子们不怕,真打真敲,真使劲啊。不让动手,怎么能长本事呢。在图书馆里,我看见另一批孩子做手工,好像是往塑胶泥板上插摆各种颜色的小人、小树和小房子,叫做“园林立体设计”,完全凭自己的想象,任意发挥。在露天大教堂废墟的遗址上,孩子们听完讲解,便在草地上奔跑,或爬到留存下来的大石头基柱上,蹦上蹦下,那可都是800年前的文物啊。

在参观途中,我还发现有一群穿着非常正规的官员围着一名女士,谈论着什么。工作人员悄悄告诉我,她是法国现任的教育部长,正在考察工作。由此可见,博物馆也好,美术馆也好,古迹名胜也好,不管行政上归哪个部门主管,都和教育密不可分。博物馆应该关注儿童,目的是造就一代又一代有教养的文明人。

当天,我们想在修道院里吃饭,因为那儿有公众餐厅,进去一问,才知道不行,因为餐厅的全部座位都预留给了今日来参观的孩子们。

儿童,从头到尾,在各方面,都是第一位的。

猜你喜欢
古迹修道院美术馆
古迹遗址探险手册
京都古迹
修道院在恢复和发展西欧经济中的作用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法国“修道院经济”亮点多
德国修道院后继无人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中国主要的历史名迹China’s Top Historical Sities
加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