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创作的缘起与经历

2013-05-14 13:38
杂文选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弄潮儿千字文选本

我读初二时遭遇“文革”,后又插队务农七年,文化基础极差,但我年近三十却做起了作家梦。我起初欲做小说家,为实现这一梦想,业余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大量练笔,从1982年起,陆续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同时因工作需要,研究过戏剧和电影,并写过一些剧本。后来走上杂文创作之路,纯属偶然,而此前的广阅读、勤练笔,使我在杂文创作中明显受益。

1988年,我于写小说之余,以游戏心态写了几篇千字文,投给家乡的《滁州报》。在此之前,我极少阅读杂文,故对自己的游戏之作无以名之。时任编辑的姬朝晖先生,笑称那些小文是“四不像”:说是小说不像小说,说是散文不像散文,说是杂文又不像杂文,但他还是把那些小文发表在副刊的“泉声”杂文栏目里(其中包括在《人民日报》获奖的《“弄潮儿”简历》和后来被选入多种选本的《一字师》),并来信鼓励我,说我有写杂文的“天赋”,如能用一半精力写杂文,在本地区可成一流。在他的鼓励下,我又继续炮制了一些千字文。后来《“弄潮儿”简历》获了奖,我才知道那些“四不像”,可以归于杂文名下。那次征文发表的作品,文末均注明作者单位,我因此收到了很多约稿信。借此东风,我又在《求是》、《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报刊陆续发表了一些杂文。但我却未继续扩大“战果”,1989年以后,杂文由盛转衰,稍尖锐的文章发不出来,我便没了写下去的兴趣。

1994年,我的前妻因单位经常发不出工资,到上海打工自救,我带着读初中的孩子留守凤阳。无法再外出搜集资料写书,混到年底,甚觉空虚,想起自己还有写杂文的“手艺”,试写一篇,很快发表。便从1995年起,再作冯妇,大写特写起来。千字文工作量小,易于成篇,一旦投入,常有灵感,故新作不断。文章发得多了,有了一点影响,便有了社会责任感,有了为民众鼓与呼的方向性。有了这种责任感和方向性,视野也就随之开阔,写作的题材也广泛起来。我为了写好文章,开始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杂文随笔,比如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柏杨、李敖、蒙田、培根、兰姆等人的作品。其中受蒙田、培根、梁实秋、柏杨等人的影响较深。

由于在一些全国性大报不断发表文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了自信,1997年末,我携一台“386电脑”和一箱衣物、书籍,怀揣全部积蓄四千元钱闯北京。起初在国务院扶贫办机关刊《中国贫困地区》供职;由于陶渊明是我的精神偶像,心中常想起他的名句,五个月后便辞职开起了文字作坊。2000年前后数年,舆论环境较为宽松,杂文创作颇为“繁荣”,全国及省市级报纸的副刊,皆辟有杂文栏目,且以花边框起,置于显要位置,一些杂志,也辟有杂文专版。由于“园地”众多,我这个播种者也收获颇丰,杂文随笔频见于全国各大报刊,其中有许多文章被报刊转载,并被选入多种选本。有文友说我的文章发得“铺天盖地”,未免夸张,遍地开花,倒是事实,而稿酬所得,也使我在“居大不易”的京城居之不难。

从事杂文创作,虽与“富贵”二字无缘,但我却藉此赢得“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凡有所感,皆可付之以文,见诸报刊,集之成书,与读者作精神之交流,不亦乐乎?

猜你喜欢
弄潮儿千字文选本
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考述(下)
我写2018高考作文系列(一)且看弄潮儿
唐诗选本经典性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选本数据与“何其芳现象”重审
何诗铭?《千字文》等
千字文
街头弄潮儿
隋·智永正书《千字文》集古诗
前调和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