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娘:漂白过一生

2013-05-14 16:53徐庆全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7期
关键词:汉奸周作人北平

徐庆全

2013年5月7日,梅娘告别人世。

梅娘,只是一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一小节的名字,未必为当代读者所熟知。但回溯她92年的生命历程,生命中某一阶段的绽放,收获的却是一生的不幸。因为这不幸,“历史常就是这样被割断着、湮灭着。梅娘好像从不存在”,与梅娘熟悉的作家史铁生这样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竟似消散得无影无踪。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

这一切,都因为梅娘曾经是一段历史的“在场”者,而因为“在场”,她就不得不在漂白中度过一生。

“在场”

梅娘,原名孙嘉瑞,吉林省长春人。“梅娘”二字清丽婉约,其背后却是“没娘”的深深哀怨——她是大户人家的庶出。10岁刚过,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她也随之成为“满洲国”的“子民”。不过,尽管在学校学的是日语,校长也是日本人,教师仍是中国人,正是这些教师,使她悄悄地读了《新青年》,读了萧军、萧红的作品。在高中阶段,她开始试写作。1936年,她进入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留学。1942 年归国,受聘于北平《妇女》杂志,在各大媒体发表小说、散文及翻译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篇《蚌》《蟹》,短篇《鱼》等。她的作品以婚姻恋爱为题材,凸显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困境。

1942年末,北平一家书店与上海《字宙风》杂志联合举办了一项名为“谁是最受欢迎的女作家”的读者调查。结果,上海的张爱玲与北平的梅娘并列第一,于是便有“南玲北梅”之说。这一年梅娘才22岁。

可是,北平与上海当时都是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无论“南玲”还是“北梅”,都是“沦陷区”的“在场”者。她们公开发表甚至获奖的作品,却毫无抗日激情。无论从当年还是现在的民族主义语境来看,她们“在场”者的身份就透着暧昧。这种背景下的“成功”,自然成为另一种背景下的“不幸”。对梅娘而言,她后来的荣辱沉浮和悲欢离合,都在1942年埋下伏笔。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清算“沦陷区”的汉奸,与梅娘同在北平的周作人因出任伪职而被起诉。梅娘与周作人本不相识,可是因为一本书的缘故,梅娘竟然也被牵连进去。

1944年,新民印书馆推出的“创作童话”丛书,第三种是梅娘出版的《青姑娘的梦》。这套丛书由周作人作序。1946年,周作人汉奸案在南京审判期间,一位北京市民致函首都高等法院,并用快航挂号邮去《青姑娘的梦》童话书一本,以此证明周作人不仅奴化一般民众,更奴化童稚少年。对这种指控,周作人的律师并没有采信,但戏剧化的是,周作人却反诬梅娘,他说:“假如事先我知道是他写的,我绝不作序,因为他与日本人勾结,反对我的思想。” 这里的“他”,指的就是梅娘。

法院当然没有采信周作人对梅娘的指控,不过,对梅娘的声誉显然有所影响。

1949年,身在台湾的梅娘谢绝去日本执教的邀请,毅然回到了共产党执政的大陆,在农业电影制片厂做编辑。梅娘先是被认定为“汉奸文人”,1952年在“忠诚老实运动”中,又被认定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遭批判;1955年在肃反运动中又因历史复杂被打成“日本特务嫌疑”;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反革命分子,“文革”中再度遭受摧残。直到1978年错案改正前,梅娘一直在困厄中度日,她进过教养所,做过清洁工,当过保姆,做过绣活,甚至出过壮工,她的一女和一子也在困厄中离世。

面对难以言说的镂心刻骨之痛,梅娘有着郁积多年的心迹:“不幸的是:时代没有这样的雅量,领导从属着潮流,想当然地断定我们这些富贵中人士不可能真心闹革命,这个判定对我的伤害之深,常常是我噩梦的主旋律,想抹也抹不掉。”“我不讳言,这一系列的整肃,给我一心报国的初志带来了多么大的侮辱与伤害。我惧怕一个又一个的书记,他们不单是在执行政策,而是在推波助澜,使得政策的理念变得愈加荒唐。”

因此,在1978年获得平反后,漂白自己,几乎成为梅娘唯一要做的工作。

“漂白”

我见梅娘是在2005年一次“北平沦陷区反法西斯文学艺术研讨会”上。这一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梅娘作为历史亲历者出场。

梅娘当时已经84岁,但身子骨很硬朗,说话一点没有老态龙钟相。她在会上讲话并不长,主要的意思是谈论如何看待沦陷区作家与作品的问题,如何界定“文化汉奸”等问题。说到激昂时,难免有些情绪上的话。

那一年,是中国对抗战历史认识大飞跃的一年,标志性的事件是,每一个抗战走过来的老兵,不管是姓“共”的还是姓“国”的,都得到了政府颁发的一枚纪念章。梅娘认为,“沦陷区”的作家、国统区的作家以及根据地的作家,只要为反法西斯做出贡献的,也都应该一视同仁。后来看到有关材料才知道,只要有机会,梅娘总是要为自己所经历过的那段历史漂白。

早在1991年秋,梅娘到长春出席“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发言中,专门作了题为《一个插曲》的简短讲话,只谈到一件事:当年,作家袁犀在北平被捕,当时日本华北驻屯军军法处法官竹内义雄,出于日本反战同盟者的立场,找她设法保释,她勇于担当,将袁犀营救出狱。她最后说:“我今天所以说到这段插曲,确是有感而发。袁犀没能参加今天的大会,他猝死在原稿纸上,他为中华民族奉上了一腔碧血。我只想约略地说说我们当时的处境是多么复杂与艰难,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岂是汉奸文人那纸糊的冕旎所能涵盖得了的?这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民族之魂。当然这一切都是逝波了”

即使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而对于梅娘来说,她所渴求的还不是当年作品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而是继续抨击意识形态中“二元对立模式”的评判标准。

1996年4月6日,“《沦陷区文学八年》暨华北沦陷区文学座谈会”召开。因为涉及沦陷区文学的定位,所以研讨会组织过程中时有波折。

参加这次会议的梅娘情绪上有些激动,“发言尤其慷慨激昂”。她说:“过去我们评价历史习惯于不是黑就是白,缺少中间色,这实际上是对历史的亵渎。抗战期间,中国有一半的国土沦丧,我生活的地方,它就沦丧了,个人无法选择。怎么能说生活在沦陷区的作家就一概是汉奸文人呢?怎么能对他们的作品统统不予理睬,不予承认呢?解放初期,康濯曾经对我讲过,你们写的那些东西不要自贴封签,不要自卑,自认为是汉奸不对。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这么多的汉奸,有些汉奸完全是人为造出来的。后来,康濯主持新文学大系的编选工作时,把很多沦陷区作家的作品选了进去。我当时写小说,是要想在高压政策之下说点心里话。我们不拿伪政府的钱,也没有受命于任何人去写作。我所追求的,是敢于以人的良知来写作,这是文学的第一职责。我写的东西白纸黑字放在那里,可以接受检验。”(张泉:《认识梅娘的历史》)

为了漂白自己,梅娘还做了一件特别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就是修改自己的作品。她早年的重要作品如《蟹》《侨民》《傍晚的喜剧》《小妇人》等,她都作了修改。有学者研究指出:梅娘的修改,并非词句的简单调整,有时甚至是创作意旨的根本改写。梅娘致力于个人历史记忆再营造的同时,将作品中流露自己在民族国家认同方面曾经历的迷惑、动摇、艰于选择的心路历程,以及表现殖民历史的复杂形态等内容,统统修改、抹杀,作了“纯净化”处理——一种去殖民化的过滤,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历史真相。事后,梅娘也曾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取向,她说:“《侨民》的修改,反映了我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我在极力洗刷我的汉奸文人(身份),其实这没必要,很愚蠢。”

无论是在学术讨论会上的直言,还是修改自己的作品以迎合某种界定,梅娘都处于一种可以理解的尴尬中。无论她如何挣扎,“在场”者的身份决定了她没有能力摆脱历史的羁绊。

如今,梅娘走了,她不再在历史的羁绊中挣扎。而人们应该记住梅娘的话:“过去我们评价历史习惯于不是黑就是白,缺少中间色,这实际上是对历史的亵渎”,否则还会有人像梅娘一样有解不开的伤逝情怀。

猜你喜欢
汉奸周作人北平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不说穿
大年初一闹汉奸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肃奸初探
周作人的后半生
鲁迅与周作人
国民政府逮捕汉奸百态
国民政府逮捕汉奸记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