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变化的已知的已知

2013-05-14 16:53斯特凡·拉姆斯托夫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39期
关键词:冰盖敏感度海平面

斯特凡·拉姆斯托夫

哲学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曾将科学研究比作建设巨大的金字塔。其基石是大量成熟的知识——不再受到争议、在学术圈之外鲜有人讨论的知识。更新的研究堆积于金字塔尖,公共争论大部分也发生在这部分。这一比方对于气候变化研究非常恰当,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发布之际我们尤其要记住这一点。

这份IPCC的第五份报告由全世界数百位气候学家耗时数年完成,它检视了我们已有的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并解释了更晚近的发现。不难理解,媒体的目光总是集中在后者——比如,与此前的2007年IPCC报告相比,这份报告对海平面上升的幅度预测提高了很多。但是,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新闻关注的焦点中收回一些,回到这个“金字塔”的稳固地基——已有的成熟知识上。

实际上,对全球气候的研究始于两个世纪以前,约瑟夫·傅里叶(Joseph Fourier)发现温室气体能够影响行星的气候。1859年,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在实验室里证明了哪种气体造成了这一效应。此后,详尽的来自地面和卫星的辐射测量,证明了温室效应的存在。

我们还不带任何疑问地知道,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排放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数量。1990年,当第一份IPCC报告出台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百万分之354(工业化前的基准水平为280ppm)。今年,大气浓度则第一次超过了400ppm大关。从采集自南极冰盖的远古气体中我们得知,二氧化碳正水平处于一百万年以来的最高值。

我们知道,温室气体数量增加的原因是我们的排放;我们也知道,这会造成气候变暖。但这种变化将会达到何种程度?在这方面,最有意义的数字是“气候敏感度”——即大气二氧化碳翻倍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的程度。IPCC报告给出的范围一直是1.5℃~4.5℃(第四版报告是个显著的例外,它给出的范围是2.0℃~4.5℃)。过去的自然气候变化——比如在冰期时——证实,地球的气候敏感度会有起伏,分析自然气候的这些变化是科学家估算这一敏感度的一种方法。

IPCC报告的一个非凡(甚至被低估)的特色是,尽管过去23年中有许多不同的科学家参与了其中的工作,但基本结论从未改变。这反映了全世界科学家之间对气候问题形成了压倒性一致的意见。对气候研究进行的调查,以及对数千份科学出版物的分析一致显示,97%~98%的研究者同意——人为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

但这些结论需要一再重申,因为资金充裕的特殊利益集团不懈地在群众中间播撒怀疑的种子。事实上,他们的这种行径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少有群众知道科学界对于气候变化基本情况的一致意见。许多人相信,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其实绝非如此。

对于我们人类所造成的气候变暖的后果,过去的经历可以提供指导。研究远古气候的科学家识别出昔日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比如,在最后一次冰川期末期,全球温度在5000年的时间里升高了5℃。这一变化已足以改变地球的植被覆盖,融化三分之二的陆上冰盖,使海平面升高100多米。如今,海平面正在缓慢但毋庸置疑地再次升高。新IPCC报告的一个关键结论是,海平面上升已经出现了加速的倾向。

但是,在数百万人被水吞没之前,许多人将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冲击。与稳定而无变化的气候相比,如今创纪录的炎热月份出现的频率高了五倍;一波又一波的热浪造成了干旱、野火、歉收,最终导致生命损失。

最新IPCC报告言之凿凿地勾勒出我们当前的险境:全球气温在上升,高山冰川和极地冰盖在融化,海平面在升高,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更频繁并且更严重。

位于知识金字塔顶端的细节可以也应该受到热烈的争论。但是,我们对全球变暖的基本面——我们的气候学知识的基础——的可靠认识应该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理由,来敦促我们采取无碳能源技术。如果能够快速减少排放,那么,把气候变暖限制在安全范围(据测算为2℃以下)仍然是可能的;但是任务正在变得日益艰巨。

如果我们不能迅速采取全球行动,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将难以适应快速升高的海洋和越来越频繁与严重的灾难性气候。

猜你喜欢
冰盖敏感度海平面
格陵兰岛的冰盖悄悄融化
火星上的水有多咸?
跨文化敏感度综述
中国海平面比去年升高38毫米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pertMTB/RIF技术在肾结核的早期诊断和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