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健身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2013-05-15 01:24齐帆帆夏良秋
运动 2013年10期
关键词: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压力心理

齐帆帆,夏良秋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压力有关的报道不断出现,在这些报道中,有关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发生不幸的事件也并不少见。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适度的压力对于健康是必要的,适度的压力能使个体注意力集中、机体活力增强、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锻炼会使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著名的加拿大医学教授赛勒博士说“压力是人生的燃料”。但是,持久或强烈的压力则会导致不良的健康后果。大量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及精神和心理疾患。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基于运动健身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压力。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在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资料搜集工作,查阅了有关的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的书籍,并利用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各种期刊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和查阅,以此作为本文的写作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该问卷包含了人际交往压力感、经济与地位压力感、学业压力感、体能与生活压力感以及就业心理压力感等5个维度,具体化为40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 5 点记分,从完全没有感受、感受比较微弱、感受不强不弱、感受比较强烈到感受非常强烈,依次记 1 ~ 5 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压力感越大。

在浙江师范大学参与运动健身的学生中,采用随机取样的原则抽取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5.5%。被调查者中男生占63.4%,女生占36.6%。家庭在城镇的占39.3%,在农村的占60.7%。经常参与运动的占46.6%,偶尔参与运动的占53.4%。

1.2.3 数理统计法 全部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版本进行。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对所得结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与运动健身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总体水平

大学生对心理压力问卷的回答,是他们对自己压力状况的自我感知和评价,是衡量其心理压力程度的重要指标。从总体上看,受测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压力感评分为2.44±0.53分,且5个维度的心理压力感平均分均低于中点 3。另外,各个维度间的平均得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按压力水平的高低排序,依次为就业心理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体能与生活压力、经济与地位压力。(表1)

由此可以看出,参与运动健身的大学生总体心理压力感水平适中,会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困扰,但不易出现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发生。由于社会竞争等各方面的原因,就业心理压力成为了困扰大学生的首要因素。

2.2 经常参与运动健身与偶尔参与运动健身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水平比较

如表2所示,经常参与运动健身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得分低于偶尔参与运动健身的大学生,且经常参与运动健身者的得分低于77分的比例高达37.4%,这一比例远高于偶尔参与运动者。由此可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对缓解和改善心理压力也有明显的作用。

表1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

2.3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比较

对性别的差异比较可知,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差异是极其显著的(t=-4.27**),具体表现为男生心理压力明显低于女生。在人际交往压力感、学业压力感和就业心理压力感方面,表现为女生的压力较男生大,且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在经济与地位压力感和体能与生活压力感方面,男生心理压力较女生低,但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3)

2.4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比较

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比较可知,除了人际交往压力感没有差异外,其他方面的压力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在经济与地位压力、学业压力、体能与生活压力和就业心理压力等方面表现为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具体见表4。

3 讨论与建议

3.1 讨 论

3.1.1 就业压力感和学习压力感是大学生的最主要心理压力感来源,此结果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强,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还要使其向能力转化以及对新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加之,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无形地增加了他们的学习意识,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3.1.2 参与运动健身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总体评分均低于中点3,且经常参与运动健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偶尔参与运动健身的大学生。这说明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和应对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因素上显著高于不经常运动的大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有显著差异,体育院校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院校学生,这也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在应对心理压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结果与上述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2 经常参与运动健身与偶尔参与运动健身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水平比较%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比较M±SD

表4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比较 M±SD

3.1.3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比较中,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差异是极其显著的,表现为女生心理压力明显高于男生。大学阶段,女生心理发育较男生成熟,对于学习、就业及未来的规划考虑的较多,且女生参与的运动或课外活动比男生少,这都是引起女生心理压力大于男生的原因。

3.1.4 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体能与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均高于城镇大学生。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教育水平的差异,自身经济状况的束缚,这对长期生活在农村中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3.2 建 议

3.2.1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不断地开发自身的认知能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勇于正确对待和克服自身的弱点,要敢于正确认识和面对压力。压力及其反应并不是全都有害的,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面对压力时要采取积极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应对,或者学会利用其他事情来缓解和转移压力,如找朋友倾诉、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散步等。

3.2.2 对于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而言,除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堂教育等积极正确的引导外,还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宿舍文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体育类活动,这不仅是大学生增强体魄,塑造良好个体形象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增强大学生对压力的心理应激能力的有效手段。加强学校的体育教学力度,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素材和场所,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另外,还应加强和落实关于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政策,缓解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3.2.3 对于社会而言,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和企业应采取合理措施,切实改善过度追求高学历,甚至以学历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准等用人机制的问题,密切配合学校工作,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 1 ]李虎君.论压力[ J ].衡水师专学报,2001,3(3).

[ 2 ]田澜,沈国成.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的初步编制[ J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9-21.

[ 3 ]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 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100-104.

[ 4 ]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1,7(1):31-36.

[ 5 ]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313.

[ 6 ]杨俊茹,张磊.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

[ 7 ]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

猜你喜欢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压力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吴宝旭作品
于昕卉作品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心理感受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
通过图片看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