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对口就业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3-05-17 03:19胡秀建朱水源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对口顶岗毕业生

胡秀建 朱水源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101)

在高职教育“2+1”教学模式中,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突出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而对口就业是专业性教育最主要的预期培养目标[1]。纵观高职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若顶岗实习搞不好,想要保证学生较高的对口就业率就很成问题。根据长期调研和对比分析,发现高职毕业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和对口就业问题上,很多高职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探讨的问题只具有一般普遍性,办学条件优越的重点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对口就业状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一、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中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2+1”培养模式中,顶岗实习成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为加强高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各高职院校纷纷制定了详细全面的实习计划和配套的管理制度。一些高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校校交流机制、社会培训机构和人力资源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保驾护航。

根据学校、实习单位、个人三方意愿和专业实践的具体情况,顶岗实习可分为学校安排实习、个人自主实习、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等。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长期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与本专业脱钩

顶岗实习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校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服务,搭建好顶岗实习平台。学校在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同时,需要统筹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但是目前很多实习生是被送到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厂里去,长期从事着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毫无关系。这种情况更多地发生在内地或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身上,由于本地没有足够的顶岗实习单位,只能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工厂输送学生,以完成最后阶段的教学过程。

(二)对学生实习监管不到位,岗位流动性大

不论是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实习,学校统一安排实习还是个人自主实习,在实习阶段毕业班学生往往离开校园,到企业所在地工作和生活。学生的工作分配、生活管理和实习考评,主要依托实习单位来完成。然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远不如正式员工那么严格,干不好走人、去留随意,以致实习岗位流动性太大。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平时校内生活作风的松散,受不了企业的纪律束缚,到企业没几天就自行离开,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有些学生离开实习单位以后又自主联系实习地点,有些学生则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所事事。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工学结合不到位

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个热门专业的学生甚至可以达到几百人,而能深入参与该专业合作的企业不过一两个罢了,根本提供不了大量的实习岗位。很多院校无奈之下不论专业对口与否,都将学生送到只是挂名甚至挂名都没有的实习单位去。企业没有为学校免费提供实习岗位的义务[2],因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技术熟练程度低,不能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率,即使接收了实习生,也只能把他们安排到无任何技术含量的岗位上去,学生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此外,企业给实习生的待遇也很低,甚至不及农民工工资水平。由于工作待遇低下、专业不对口,很多学生对顶岗实习根本没兴趣,很快便脱离了实习岗位而另寻出路。

(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难找对口实习单位

高考的大规模扩招,致使原本在高中阶段成绩就处于下游的学生进入了高职院校,他们对理论知识理解能力有限,直接影响他们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高职专业教学并不是完全脱离理论教学,更多的是在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教学。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男生普遍比女生实践能力强,但是同样作为男生或者女生,理论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其实践能力更强。但是很多学生由于中学阶段知识欠缺,他们在高职阶段的学习效果确实会受到很大影响。

高职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问题,不是只靠教改、课改就能解决的。很多企业单位清楚地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只会留下小部分的精英学生继续实习或直接参加工作,而抛弃了占大多数的能力一般的学生。

(五)影响对口顶岗实习的其他因素

以上四个原因表现最为普遍,但也存在其他使学生未参与顶岗实习或者不能对口顶岗实习的原因。

家庭因素。有部分学生家长给自己孩子联系了离家近的实习单位。众所周知,学生到外地企业实习一则父母不放心,二则生活开支大。有些学生家长便通过关系在离家不远的城镇为自己的子女联系了实习单位,但是工作对口与否他们不关心那么多,只要能上班、拿到所期望的工资待遇他们便满足了。

自我发展定位。有些学生想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有些学生想在毕业那年参加公务员考试,更有一小部分学生自费参与社会机构的认证培训,这都改变了学校安排顶岗实习的初衷,而作为校方一般都是支持学生自我选择发展方向的。

其他行业的影响。由于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学校监管力度不够,致使有些学生受到其他行业的影响,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奖金,放弃立足本专业实习而从事其他行业。

二、高职毕业生对口就业中的问题

顶岗实习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情况,而学生能否对口就业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否成功,并会在社会中引起连锁反应。虽然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确保学生顺利就业,但高职毕业生在能否对口就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职类毕业生非对口就业比例大

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无用武之地在就业中占相当大的比例,高职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中提出“低就业率”的概念,即非对口就业。该书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总体调查,如下表所示。

表1 全国2011届大学生非对口就业调查表

通过上表计算可知,全国有499万大学生就业,非对口就业占70万人。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

根据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从业满意度调查,本科学生从业的满意度高于高职。

图1 2011届大学生从业满意度调查表

对2011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从业半年后工作在各行业的满意度调查如下表2:

表2 全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半年后行业满意度调查表

通过以上两个图表数据,可以得出高职就业满意度低于本科,并且高职类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不足50%。

(三)红牌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

对于那些就业率低、从业满意度低、月收入低的专业称之为红牌专业。而对于那些就业率较高、从业满意度较高、月收入较高的专业称之为绿牌专业。

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3]。

(四)高职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不符和离职情况严重

根据调查显示,在全国2011届毕业生中,60%学生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相符,本科占56%,高职占63%。其中有36%学生认为工作不适合自己以后的发展,22%学生认为和自己兴趣爱好不相符。

下面看一下2011届毕业生的离职情况调查表。

表3 全国2011届大学生半年内发生离职情况调查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职类的毕业生离职率也远超本科毕业生。频繁的离职对个人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问题的深层剖析

顶岗实习和对口就业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分析发现,在顶岗实习和对口就业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很多。下面分析一下造成诸问题的本质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欠发展地区企业规模和产业链没形成

一所普通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40个左右的专业并参与招生,其服务对象往往定位在为本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而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欠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他们大型企业少,企业也不集中,更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没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导致这些地区无法满足学生就地、相对集中顶岗实习的需求。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除了在本地寻求校企合作和对口实习之外,纷纷将学生遣送到外地集中实习或者分散实习。异地实习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这在前面已经提到。

由能深入合作的企业数量不足带来的问题还包括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劳动密集型工作、实习待遇低等问题。

(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不足,校企合作深入不足

校企合作是双赢合作,校方和企业分别投入并各取所需。作为企业一方,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没有义务为学校免费培养人才[4],即使是培养的人才一定为我所用他们也会觉得吃亏,因为培养人才的阶段投入了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但却没有任何的经济利益可得,这对那些不需要人才储备的中小型企业来说不如社会招聘来得方便,校企合作对他们来说便失去了意义。若校方支付所有的企业培训费用和提供基础设施、专业设备,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这些开支必然会转嫁到学生身上,会导致学生学费过高,最终出现学生上不起学的社会困境。

高职教育是公益事业,要靠政府的政策规划和资金投入。很多高职院校财政属于地方政府负责,当地方政府没有足够财政投入来支持学校建设的时候,学校只能靠收取学生学费来维持生存,根本谈不上发展。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欠发展地区很难与发达地区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无法解决对口顶岗实习和就业问题。

(三)大学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和质量问题

1、学校招生数量和培养学生的质量问题

高职院校的发展经历过粗放式阶段,现在到了生源紧缩阶段。前十年的高考扩招确实给所有高校都带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有的高职院校已发展到近万名在校生,学校在办学能力、基础设置、专业设备和实习基地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力发展。有些实力雄厚、政府重点扶持的院校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注重质的提高。但高职院校并不是个个都是重点院校,他们在大发展时期并没有享受到同等待遇,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落后,有的院校招生规模虽然上去了,但是总体的学生质量却没有大幅提高,致使这些高校在今后生源紧缩阶段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5]。

2、招生政策带来的学生质量问题

我国高考历来都是采用区域自主划定分数线的方法来确定学生读什么类型的学校,由此导致的全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在这里不做讨论,只做同一地区的本科和专科对比分析。下表是选取3个省、市2012年高考录取率数据。

表4 2012年我国三个省、市高考录取率

若考虑到未填志愿因素,各省市招办还会组织补录甚至允许学校招收预科生,那么实际上每个考生只要想上学就能有学上。从上表的简单对比可以看出,中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均被本科院校录取,高职院校只能录取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想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其教学难度绝对比本科高得多。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优化

每个高职院校都有其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为龙头开设相关专业,向社会提供一条龙专业人才服务。但是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专业类别非常齐全,更为甚者比本科院校的专业数目还多,学科跨度也很大。农林、文学、经济、机械、电子、艺术等一应俱全,有的系部甚至同时包括艺术大类和理工大类。有的专业甚至只有一两名专业教师,实验室、实习基地都不齐备,但该专业年年都参与招生。这类情况往往发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身上,在这里不做具体例证。

四、顶岗实习和对口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不管学生高中阶段的素质如何,既然通过高考进入了高校,政府和高校就有义务把他培养成功,成为服务社会的一分子。而保证对口实习和就业是衡量政府和学校办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状况下,如何做到对口实习和就业,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教育投入,公平分配教育资源

加大教育投入、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是政府层面要做的事情。在全国已经存在很多重点高职院校,他们的办学能力和毕业生素质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这种重点发展模式不宜长期持续下去。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更应该偏向于支持落后院校的发展,这样才能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区域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也为全国高职院校竞争和发展提供公平的平台。

(二)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深入校企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增加校企合作项目

纵观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很多是通过省级或者国家级项目建设来完成的。通过项目建设,由政府出钱提供专业设备,校方提供基础设施,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将企业引入校园,建成相关专业的实验实习基地[6]。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对于那些适合在企业内实践的科目,也可以把学校的实践教学带到企业中去完成。

2、搭建校企合作跨区域人才交流平台

有的学校在专业刚开始开设的时候就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开展挂名招生和校企联合办学,企业提供专业设备、学校提供基础设施,校企之间签订协议,学校培养的学生全部输送到该企业工作。但一般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会这么做[7]。

为了能够进行广泛交流,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在全国成立校企合作中心,专门负责为企业和学校牵线搭桥。学校可根据与企业合作的内容进行挂名招生和合作办班。

(三)调整招生政策,确保招生质量

目前的招生政策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个想读大学的人都能入学。但还应该看到仍有相当数量的高中毕业生选择了复读或者参加工作,2012年广东省就有6万名考生被注销高考录取信息。若一味地放宽录取分数线,从长远看未必是好事。因为在很多人眼中,高职教育已经失去了公信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质量不高,高职不值得去读,从而导致他们选择复习或者工作。进了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高中阶段知识欠缺,给高职院校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若通过调整招生政策,压缩一下招生人数,提高高职学生整体质量,可以让更多人看到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和优势,可能更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此外,对于那些全国亮红牌的专业应该限制招生,对一些热门专业也不应该无所节制。高职学生入学时可以自主调整专业,很多学生挤向热门专业。网友感言,有的专业确实做“烂”了,人多岗位少,教得不精,需要优化。

(四)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目前全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紧缩的危机。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是“危”也是“机”。面对生源紧缩,对于靠收学生才能生存的院校确实很危险,若量少而质高,同样可以创造品牌,转危为安。合肥某二本院校的艺术学院只设三个专业,动画专业共有教师11名,每年只招一个班30名学生,其他两个专业也最多招2个班,但学生的平均录取分数接近一本,毕业生就业非常理想。

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和发展会更多地表现在内涵建设上,如何培养更具竞争力的毕业生将是竞争的重点[8]。

(五)加大就业培训,鼓励学生创业

高职教育“2+1”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太短,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就业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当属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从人员、场地、教学资料、社会需求信息、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开展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以创业促就业。学校要给创业的学生一定的场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也可寻求校企合作和政府的财政支持。

[1]韩忠培.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0):12-13.

[2]杨春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2):54-55.

[3]麦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刘小瑜,胡军刚.基于回归模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6(2).115-120.

[5]衣学娟,刘宝昌.高职实施"2+1"教学模式中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07(4):48-50.

[6]刘学文.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56-57.

[7]唐东波.浅谈职业学校如何提高顶岗实习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109.

[8]王明清.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8):66-68.

猜你喜欢
对口顶岗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最“叛逆”的毕业生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