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5-23 03:29福州大学福州35010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

□李 玲 [福州大学 福州 350108]

□忻海然 [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 350108]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自2010年国家正式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福建省高度重视,根据省情和发展方向,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政策文件,整合各方资源,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2011年,福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约12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占全省GDP的6.9%。全省19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在2011年实现利润80.82亿元、上缴税收32.3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52%和33.72%[2],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舒尔茨于1960年首次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建立了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知识是一种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3]”,他采用收益率法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33%[4]。20世纪80年代后,知识经济逐渐兴起,罗默提出知识推进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5],卢卡斯提出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6],以人力资本理论来解释持续的经济发展。时至今日,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专长突出、梯队分明、素质水平高的人才队伍,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一,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速度快、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人才力量进行支撑,进行自主研发与创新,拥有我国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因此,吸引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部门的各类优秀科研人员组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进行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和研发工作,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将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二,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专业技术保障。在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成功后,到具体实现产业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其中技术层面仍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层面需要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将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生产层面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将科技发明真正变为产品。因此,从科研成果的产生到产品的产生以及实现产业化,需要强有力的专业技术保障,需要各类优秀的人才队伍之间的通力合作。

第三,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管理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最终要落实到企业层面,离不开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科技成果与专利经过开发、转化、生产等一系列流程之后,最终通过市场营销将产品销售出去,园区、企业也需要统筹规划与管理。因此,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能够统筹规划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再加上优秀的科技创业人才开展相关的创业项目,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本文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四个方面对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内外环境的分析,分析目前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为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奠定基础。

表1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矩阵

(一)优势(Strengths)

1.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持续增长。近年来,福建省科技经费投入一直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且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强度越来越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11年全省19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大力支持科技研发活动,共投入R&D经费35.26亿元,拥有R&D人员17492人,其中高级职称3540人,占到R&D人员的20%,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31个,省级研发机构405个,在部分领域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2]。此外,福建省出台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文件中,对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内容都有所涉及,各项人才政策也都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人才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福建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制定并出台《福建省标准贡献奖管理办法》、《福建省专利奖评奖办法》等多个科技人才的奖励政策,努力形成多层次、多种成果形式、多领域的科技奖励体系。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为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同时也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积极搭建人才供需平台,例如2011年6月,第九届“6·18”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大会——海西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人才交流洽谈会在福州举行,特设人才推荐展示区,用人单位可以和人才进行现场对接。

3.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能力不断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关键途径,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目前,福建省多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与254家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新药开发、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训、产品研发、技术共享、工程设计、决策咨询等方面通力合作[7]。从2011年开始,全省高招计划向工学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确保工学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不低于计划总数的40%[8]。此外,福建省主要高校积极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改进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二)劣势(Weaknesses)

1.缺乏专项政策和专门管理。目前福建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中基本都有提及人才队伍建设,但是较为宏观,缺少具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办法与细则;在人才相关文件中,虽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创业人才评选等过程中将新兴产业作为重点领域,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部署,七大产业有各自的牵头单位,有的产业负责单位比较多,多头主管部门导致在任务执行方面存在沟通不足和职责分工不清的现象,而且更多地关注产业的经济效益和项目申报,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很少有所涉及。

2.人才现状无法满足产业需求。一是高端人才较为匮乏,对于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不足,存在引进困难和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问题。二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从人才层次方面看,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比较少,基础的、传统型的一般性人才比较多;从人才地域分布看,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和高校分布的不均衡,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多,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而北部山区或边远地区的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而且有不断流失的现象,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较弱。

3.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尚不健全。一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脱节,企业人才培养尚未形成合力,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够与实际工作相衔接。企业在科技研发团队培养方面,引才、聚才、用才的机制尚未确立,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二是人才评价和流动机制不完善,在职称评定方面注重基础研究,做应用研究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成长发展速度慢。大部分高校仍旧侧重于考查论文、专利、课题的数量,而不关注后期的成果转化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层次人才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的比例较小,制约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一方面,政府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和人才政策,将会重点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领域,各项人才投入、引进、培养等工作也会向此方面倾斜;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会带来人才的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良好前景将对人才产生引导和集聚效应,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使人才队伍素质和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2.深度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近几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就显著,国家于2011年进一步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海西建设的大好形势为闽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也为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海西建设使福建省更加开放,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能够为人才打造更好的科研工作与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3.人才特区和人才高地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目前,福建正在积极打造平潭“人才特区”、厦门市“两岸人才特区”和福州海西人才高地,大力集聚人才。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对台先行先试地区,高规格谋划人才特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一千”人才工程[9]。厦门市提出至2020年将厦门建设成为带动厦漳泉,辐射海西经济区的“人才特区”和海西人才创业港。福州则实施“闽都人才集聚工程”,构建“一特、四化、五区”人才体系,推进福州大都市区人才高地建设。这些努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四)威胁(Threats)

1.区域之间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从地理位置上看,福建省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夹击”地带,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科技创新能力还是人才队伍现状都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人才大战”中,福建对人才的吸引力度还不够,竞争优势明显不足,引进的人才是否用得好、留得住也是对福建省人才引进工作的巨大挑战。因此,如何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夹击之下在人才吸引和留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是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一。

2.世界经济形势波动产生的影响。21世纪世界经济形势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世纪伊始世界经济繁荣发展,2007~2009年发生了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仍旧处于艰难复苏的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在未来几年内仍然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与很大的风险,同样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重点发展的先导产业,目前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上处于发展的初期,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从业人员对新兴产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也基本上持观望态度。因此,世界经济形势的波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对人才队伍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目前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加快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期,也是福建省加快跨越发展、深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党管人才,牢固树立产业发展,人才优先的战略,大力加强各项人才政策的宣传,强化制度落实,形成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内外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强大的支撑体系,打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产学研 支撑体系示意图

(一)政府层面

1.坚持党管人才,优化党政人才队伍。根据国家和福建省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相关政策,各相关部门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有效开展人才工作。在各产业牵头单位中设立负责人才队伍建设的部门,开展人才调研、教育培训、人才引进、人才交流等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应该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的渠道[10]。可适当考虑在公务员招考时招收部分具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使政府规划、政策和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

2.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制定人才专项政策和规划。一是进行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摸底调查,对产业领域内的各种类型组织中的人才数量、结构、绩效等进行调研。二是根据人才现状、供给和需求情况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并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人才工作目标,为人才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服务。三是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政策,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合理分配资源,促进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升。

3.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财政投入,提高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和杰出人员的奖励额度。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广大研发、生产、管理一线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二是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在政策引导下和保证技术职称评定公平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对行业管理协会、社会中介组织以及重点龙头企业等下放部分职称评定、职业资格认证的自主权,成立职称评审机构。四是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坚持“为我所用”的用人思想,通过引智合作、兼职招聘、智力咨询、交换使用、人才租赁、人才派遣等形式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

(二)企业层面

1.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敢于挑战、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提高全员的创新意识,努力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加强在创新方面的鼓励措施,对于为企业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提供创新人才发展晋升的渠道。同时注重创新型人才的持续性培养,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合作,为人才提供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

2.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条件具备的大型企业中成立技术研发机构,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广泛开展各种自主创新活动,将生产制造活动建立在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中小型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实验室和研发机构,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技术研发工作,在合作过程中提高企业创新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各类中介机构和孵化平台的先进设备条件,进行科技孵化,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或示范企业,争取政府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和资助。

3.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积极引进适合企业发展阶段和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发挥其“领头羊”作用。集聚研究与开发骨干人才,建立科技研发团队,凝聚在领军人才的周围,负责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及应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程。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培养,采取“导师制”,引导其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重视对技能人才的培训、开发和激励。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人才的作用,在企业战略制定、营销策划、日常管理等方面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高校层面

1.产学研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中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是要根据自身原有学科基础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重点学科,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二是更新和编制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和需要的教材,传授的知识必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三是产学研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中大多数是工科,真正的实操技能要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在办学过程中高校应与企业广泛建立人才定向培养的合作模式,为社会培养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企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行校企之间的良性合作互动是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有效方法,高校聘请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中的研发带头人、高级工程师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向学生传授产业最新发展形势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最新专业技术。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到企业中为其研发人员授课,为一些在实际工作中成长起来的研发人员补充理论知识,帮助他们进修提高科研层次。从而,培养高校和企业中的人才,保证知识技术的及时更新和教师特长的有效发挥。

3.健全评价机制和注重成果转化。一是倡导高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时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是指要把握住所在领域理论发展的最前沿、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与创新;“立地”则是强调所做的研究要与海西经济发展、与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使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得到运用和实现。紧紧抓住国家“2011计划”等发展机遇,高校之间强强联合打造高端协同创新平台。二是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奖时不仅注重论文、专利、课题的数量,还要加入对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考察。尝试进行职称评审分类,对于相关领域实行产业化导向的评选规则,鼓励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社会层面

1.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人才政策的宣传。通过宣传栏展示、讲座培训、网络渠道等多种方式让全社会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明确的认识,尤其是产业领域内的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对产业政策、发展前景、亟需改善的方面等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只有了解才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机遇,才能抓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明确方向,给予优先发展。同时,充分的宣传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之中,或者选择相关的专业就读,不断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2.鼓励成立民间团体并充分发挥力量。鼓励有志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所作为的相关人员自发组建产业协会或民间团体,建立相互交流的合作平台。一是进行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协同创新,并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开辟协同多赢的发展局面。二是联合起来集中进行人才招聘,组团赴省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三是建设协会或民间团体的网络平台,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新的政策、最新发展动态、省内外先进经验以及其他相关消息,为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引导和经验借鉴。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2012-01-08].http://www.gov.cn/zwgk/20 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2]福建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200亿元[EB/OL].[2012-01-08].http://money.163.com/12/0108/11/7N8 8Q1VF00253B0H.html.

[3]西奥多·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

[4]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5.

[5]祝建军.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综述[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2):22-24.

[6]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28.

[7]福州大学软科学研究所.福建科技发展报告(2011)[M].福州:海峡书局,2012:65.

[8]今年福建高招计划向工学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EB/OL].[2011-04-16].http://www.fujian.gov.cn/fjyw/fjyw//20 1104/t20110416_352054.htm.

[9]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福建:高起点布局平潭人才特区建设[J].中国人才,2012 (5):40-41.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09].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 ml.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