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

2013-05-31 06:00徐静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工作

徐静

高校贫困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应有之义,此举能更好地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且有利于优化贫困生资助机制,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帮助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西昌学院、西华大学、泸州医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攀枝花学院、乐山师范学院6所四川省高校的在校生进了调查分析。此次调查设计了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包括高校感恩教育的内容、形式、运行机制和教育效果等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达到90%。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分析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内容方面 为了更好地推进贫困生感恩教育,各高校围绕“感恩”这一主题,选取了多方面内容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在内容方面较为丰富。

由表1可见,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国家领域,包括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感恩教育中得到体现。其中,家庭的养育之恩和社会国家的资助之恩得到了高度重视,而老师的教诲之恩、亲朋好友和同学的帮助之恩稍微欠缺。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机制有关。当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主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国家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主要局限于经济扶贫,因此,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特别突出家庭养育之恩和社会国家的资助之恩,而老师、亲朋好友和同学的资助并不纳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机制。如果说社会、国家的资助属于“显性”资助的话,那么老师、亲朋好友和同学这三类人群的资助则属于“隐性”资助,并不为学校或者大众知晓,因此,学校的感恩教育在这一方面难免有所欠缺。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形式方面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各高校针对不同的感恩教育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育形式,总的来说,当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见表2)。

由表2可以发现,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形式多元。这些教育形式借助传统传播媒介和现代信息技术辐射高校大学生的课堂内外,其中,课堂主题教育是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通常采用的形式。同时,可以看出在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各项教育的今天,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缺乏对校园网、校园论坛、手机平台、博客和微博等新媒体的使用。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机制方面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关的感恩教育机制。一方面,各高校都把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纳入了学校工作的大系统,构建了“学校——院系——教师(辅导员)——学生”为主轴的感恩教育工作系统,明确了感恩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性质,对相关工作计划作出了安排;另一方面,建立了感恩教育保障机制,为感恩教育提供物质支持,确保感恩教育顺利而有序开展。但对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缺乏相关监控机制,难以对感恩教育工作进行反馈和评价。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对策

进一步丰富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内容,加强内容资源整合 首先,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感恩教育的内容,用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恩文化,特别是儒家的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等内容充实当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相对于学校、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资助而言,亲朋好友、老师和同学的资助与帮助更加贴近贫困生的心灵与情感,更能激起他们努力拼搏改变人生的斗志。因此,除了通过教育让他们学会对家庭父母、学校、社会和国家进行感恩之外,还要把亲朋好友、老师和同学纳入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这个大系统里。

其次,要把感恩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丰富感恩教育内容。感恩教育侧重于唤起高校贫困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帮助高校贫困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和法制观等。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情况下,高校贫困生才会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

再次,要把感恩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整合资源实施感恩教育,提高高校贫困生的把恩和施恩能力。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核心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知恩和感恩,而在于报恩和施恩。可以说,报恩和施恩的能力及实际行动直接体现着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成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有利于高校贫困生塑造阳光自我,告别“边缘人”角色,以健康、乐观、向上的美好心灵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融入广阔的学校生活。而在感恩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结合,则可以帮助高校贫困生在形成感恩意识与感恩情怀的同时,以扎实的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服务于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增强感恩体验,牢固树立感恩观念,为报恩和施恩创造良好的条件。

充分利用新媒体,推进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形式创新 首先,要充分认识新媒体对推进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信息化社会中,校园网、校园论坛、手机平台、博客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日益增长,这些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和对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有效整合使其作为传播工具具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感恩教育中要充分认识新媒体对人的塑造力,利用好这一新工具。

其次,要投入相应资金设备创建新媒体平台。这是利用新媒体创新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形式的物质基础。通过建设感恩教育网站、论坛、博客和微博,推进贫困生之间、贫困生与学校之间、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贫困生在虚拟的空间里隐匿身份,摆脱贫困生身份的束缚,感受恩情,培养感恩意识,丰富感恩情怀,形成新的成长与进步。

再次,以先进文化引领新媒体,使其有效服务于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信息海量性难免会对性格较为孤僻、心理较为封闭的高校贫困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应以先进文化引领新媒体,以丰富时新、健康积极向上和主题鲜明的内容净化新媒体空间,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引导高校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以关爱的情怀让高校贫困生收获心灵的成长。

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运行机制建设,促进感恩教育取得长效 首先,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课程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形成专门的感恩教育校本教材建设机制,为整合和利用感恩教育内容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设置感恩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利用中西方传统节日营造全面、和谐、良好的感恩教育大课堂,使高校贫困生既形成感恩教育的感性认识,又形成理性认识,进而持续推进感恩教育工作。另外,还要把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融入非贫困生群体的感恩教育之中,实现两者的衔接、共进与双赢。

其次,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激励机制建设。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涉及高校党团部门、职能部门和学生社团,因此,要对实施感恩教育表现突出的相关部门和社团进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把感恩教育不断推向新台阶。同时,还要对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突出的高校贫困生进行激励,以让贫困生和其他学生深化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认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中来,壮大感恩教育力量,增加感恩教育影响力。

再次,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保障机制建设。一方面,一定的物质保障是有效开展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先决条件。要从资金投入、使用和资金监管方面着手保障感恩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感恩教育校本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和新媒体开发等所需物资得到有效利用,杜绝浪费和腐化。另一方面,一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有效开展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条件,要从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和大学精神建设等方面,为感恩教育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使感恩教育在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工作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不工作,爽飞了?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选工作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