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3-06-04 10:21郑阳平张清涛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技能型顶岗学期

郑阳平,张清涛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河北承德 067000)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成立于1999年,经过多年的建设,成为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以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介绍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经过多次修订,2008年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2011年根据教职成[2011]6号及12号文件精神,进行了两次重大、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修订[1-3]。创建了“1234”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Y”型课程体系及“五层三岗”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育人理念、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比较大的进步,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及实践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4-5],树立了现代职业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1 “1234”人才培养模式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依据,通过走访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人才需求及IT行业背景调查,了解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充分论证,形成了科学、规范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创建了“一主线”、“二强化”、“三结合”、“四阶段”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1]。即“1”是一主线,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主线;“2”是二强化,强化专业技能操作与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3”是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4”是四阶段,按四个阶段“同平台、专方向、岗前训、顶岗干”组织实施教学。

1)坚持“1”主线,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认真贯彻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为河北省地方服务为主,兼顾服务“京、津、冀”周边地区,紧贴IT行业,积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整个每一个环节中,按照IT职业岗位群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条主线,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建设。

2)坚持“2”强化,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全体系培养。在培养人才的每一个环节教学中,除了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能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以诚信、敬业、责任为重点的职业素质教育。

3)坚持“3”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是对教学体系中的每一项教学内容,要做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要落实到实践技术验证,专业实训要联系必需的理论知识;二是课堂与基地相结合,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三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大学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项目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时间,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不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通过产学结合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4)坚持“4”阶段,有层次、有步骤的组织开展教学,全面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按照第1-3学期的“同平台”、第4学期的“专方向”、第5学期的“岗前训”和第6学期“顶岗干”四个阶段组织实施教学,加大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优化实训教学条件,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全面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2 “Y”型“双通道”发展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网络技术方面的职业资格标准,理论知识本着“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本着突出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由原来的宽而浅向窄而专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职业培训模块三大部分组成,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形成有效的支撑,形成两个专业就业发展方向,即“Y”型“双通道”发展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这种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生为本,确立了“建网”、“管网”和“用网”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网络生命周期为导线,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满足“双证书”教育的要求。其优势如下:

1)“Y”型“双通道”为学生提供双向选择。通过第4学期的“专方向”学习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可选择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或网站建设与管理方向,在“岗前训”和“顶岗干”两个阶段去强化该方向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视基础理论课程。重视公共课、基础课的作用。既要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岗位人”、“职业人”服务,更要为培养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奠定基础。为此,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3)程序设计语言及实践环节不断线,实践与理论并重。程序设计语言及实验与课程设计不断线,从第1-4学期分别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和《.net程序设计》,第5、6学期将前四学期所学习知识及程序设计语言,通过“岗前训”和“顶岗干”进行综合运用训练。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都有相应基础实验或课程设计,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程序设计语言的充分掌握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也为学生继续深造及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4)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或岗前实训相衔接;通过与锐捷网络、趋势科技、万德电子等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等多方面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及职业资格标准等教学资源融入专业教学和岗前实训教学中,强化学生技能操作,实现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同时也满足“双证书”教育的要求,增强了学生对就业岗位的快速适应能力。

3 “五层三岗”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设置坚持“以生为本”,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计算机网络专业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五层三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五层即“基础实验、课程设计、暑期社会实践、岗前实训、顶岗实习”层层递进;三岗即“走岗、贴岗、顶岗”,岗岗锻炼。

1)“五层”培养,在第1-4学期,基础实验及综合实验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突出基本技能的训练;课程设计与专业课程对应,突出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在2、4学期暑假进行暑期专业社会实践,突出个性化的能力培养;在第5学期,岗前训与职业岗位模拟对接,突出岗位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在第6学期,顶岗实习与实际岗位对接,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2)“三岗”实践,第1岗是走岗观摩认识基础阶段,在第1-4学期完成。按照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实验室和校园网网络中心完成走岗观摩认识,现场参观,了解网络环境、网络拓扑结构、服务器与管理工作站等,了解网络管理员及网络工程师等职业岗位的基本工作内容及职责,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在本专业基础实验或课程设计中得到体会和实践。第2岗是贴岗实训提高阶段,在第5学期完成。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岗前实训模拟演练,为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做好上岗前的充分准备。岗前训可采用“模拟公司制项目教学”,以公司运作模式组织实施实训教学。首先成立公司,选聘“项目经理”、“经理”等职位。有实训指导老师担任“专家”或“项目监理”。通过“模拟公司”组织实施项目教学,模拟项目招标、投标、设计、施工、调试及优化等,使学生从设计、施工、管理、测试和验收等网络工程各环节得到了真实的锻炼,不但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及协作能力,实现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双“丰收”。使每一位学生在项目任务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在掌握“组网、用网和管网”的专业技能,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职场岗位之间的“短距离”对接。第3岗是顶岗实习锻炼阶段,在第6学期完成。依托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完成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工作岗位锻炼,还进一步促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

通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形成了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以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共同培养为中心,将“1234”人才培养模式、“五层三岗”实践教学体系及“Y”型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满足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标准。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五年多实践探索,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主要表现在锻炼一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了一批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出版了一些项目化的教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在不断扩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工作适应能力显著增强,职业道德素质有所进步,就业竞争力有所提高,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等。但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思路,秉承“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的办学理念,按照“主动适应,整体优化”的专业建设思路,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1]牟学鹏.高职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研究[J].石油教育,2011(4):49-51.

[2]郭玉起,张勇,杨英丽.高职“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评论,2009(5):26-28.

[3]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1.

[4]唐高平.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再探索[J].教育评论,2011(1):24-26.

[5]李根全,张萍,宋金璠,等.地方高校工程类专业“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94-98.

猜你喜欢
技能型顶岗学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