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分析

2013-06-06 10:07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情绪院校

石 陆

学生运动损伤的问题日益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体育教学训练的关注点。以往高职院校的传统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学生体育训练的成绩和获得的奖项,但对于学生的运动损伤的管理和关注则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关注十分不够,往往忽略了造成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以及学生遭受到运动损伤后所带来的心理损伤。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它与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技术动作、锻炼者的身体状况、场地设备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损伤在一般高职体育教学中较为多见,对正常的教学和训练影响较大。近些年来,在我国发生的多起学生在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猝死的现象,以及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运动损伤现实,都再次为体育锻炼和体育课教学敲起警钟。建立和探索有效的运动损伤预防机制和开展相应的运动损伤预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其教育过程不容忽视。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比例长期居高不下,训练科目众多,受伤情况复杂,更加需要加强对学生运动损伤的致伤心理因素的探索,这将有利于合理组织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有效管理和规避学生的运动损伤,促进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长足发展。

众所周知,在体育竞技中,个人的体育素养和实力固然重要,而心理因素却是决定参赛选手临场发挥的决定性因素。而对于运动损伤来说也不例外。人们往往注意到造成损伤的生理因素和医学因素,却忽视了心理因素的重大影响。本文欲通过对影响高职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的分析,从多方面探索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并“对症下药”,从心理学的逻辑和原理出发,规避高职院校学生的运动损伤,并探讨学生受到运动损伤后的应对措施。

一、学生个性与运动损伤

根据多所高职学校对本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到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表明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损伤所占的比例不容小觑。如广州体育学院的一份调查结果:

本院学生心理因素造成运动损伤的统计[1]

年级 调查人数 总受伤(次)心理因素致伤(次)%9 0 6 3 3 1 3 1 1 2 3 5.8 9 1 6 5 3 0 2 1 3 1 4 3.4 9 2 6 4 1 5 3 7 4 4 8.4

从以上这个简单的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到,此体育学院的学生,其人均遭受运动损伤的次数已经超过4次之多,而这其中由于心理因素所引发的运动损伤所占的比例在三个年级分别达到了35.8%、43.4%和48.4%,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心理因素对学生的运动损伤的影响作用十分之大,影响面十分之广。对于这种广泛性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学生运动损伤,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分析,方才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规避运动损伤的风险。因此,探索学生个性心理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就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和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2]个性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个人行为的方向和社会价值;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集中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具体到体育运动中的学生损伤来说,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和性格沉稳安静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容易受伤的程度和受伤的类型就有所不同。

比如,对于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他在运动中由于反应过于敏捷、容易冲动等原因造成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就较大;而对于性格安静稳重的学生而言,由于反应迟缓、犹豫不决等原因造成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再如,对于性格小心谨慎、容易紧张的学生而言,在体育运动中由于心态紧张、怯场等原因造成发挥失常、运动损伤的可能性较大,而对于心态轻松的学生而言,由于过分掉以轻心造成失误而受伤的可能性就较大……对于这些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高职院校和体育老师、教练要注重具体区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运动技能的形成包括四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不同的阶段、不同个性特征的运动员在教学中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不同。比如说在泛化的阶段,个性活泼好动和心态容易紧张的学生,在动作上粗枝大叶、比较不协调,而在心理上又容易紧张怯场,这就很容易因为动作不协调和心理上的害怕而受伤。深入探究的话,学生这种惧怕和紧张的心理,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对动作掌握不熟练的原因。这时候老师和教练便可以从学生的这种个性心态出发,找出学生受到运动损伤的根本原因,并“对症下药”通过加强训练、正确引导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帮助学生有效克服不良心理,规避运动损伤。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也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和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会重新出现。在这些阶段,性格沉稳内向、比较固执的学生就容易反复出现错误,造成运动损伤。由此可见,对于不同阶段、不同性格的学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态制定合理化的应对措施,进行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和运动指导,才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规避运动风险,提供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学生情绪与运动损伤

如果说学生的心理个性是长期稳定的心理因素,那么学生的情绪心理就是短暂的、不稳定的心理因素。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中,这种临场性的心理因素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大因素,十分值得关注探讨。

举例而言,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曾对本院的女子篮球队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情绪的波动对于运动员有很大的影响。

都说“男性属于理性动物,女性属于感性动物”,这句话虽然不是完全正确,但是女子篮球运动员在面对对手状况、裁判员的执法与特点、观众的关注,以及场地器材的配置,更容易产生主观体验。比赛本来就具有结果不可预测性,比赛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当遇到对手得分高于自己、对方动作粗野、裁判不公时队员情绪波动特别大,所以运动员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情绪体验非常强烈。当一方动作粗野,得不到裁判的及时制止时,马上会引起另一方狂躁、恼火,甚至自己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报复行为,出现冒险动作,导致双方受伤。当自己或同伴多次投篮不中以及多次投篮被对方阻碍而无法投中,或当对方多次突破自己的防守而获得成功时都会激起该方不正常的心理情绪,要不因受挫而愤怒,要不因失败而气馁,这些都是受伤的潜在因素,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当然也有些女性天生柔弱、性情柔和,但处在这种环境下受伤几率还是很高的。[3]

从上面这段调查结果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运动员对情绪体验的反应和其情绪化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影响了运动损伤的程度。人的情绪是一个复杂且临时性的东西,比起个性而言更难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体育从业者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合理的“情绪管理”。

所谓“情绪管理”,是指人对情绪的一些自我管理的能力。“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具体到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问题上,体育从业者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情绪、调整学生的情绪就显得十分重要。

具体而言,学生在运动中主要会有情绪波动、恐惧畏难情绪、焦虑情绪等,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导致运动损伤。并且,受伤后,更是容易滋生惊恐、担忧等情绪。对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工作,以免学生因为运动损伤造成“心理阴影”,对日后的训练和学习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三、运动损伤的心理应对机制

如前所述,影响高职学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心理因素可分为个性和情绪两个方面,分别属于长期的心理状态和短期的心理范畴两个方面。在理清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后,如何对症下药,建立合理的运动损伤心理应对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从业者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一味关注学生运动训练成绩的思想观念,注重学生的运动损伤应对和心理因素研究。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高职院校对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管理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此问题关注度不够、投入的精力不多。所以,首先从根本上上重视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问题,注重对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其次,要在实际行动上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应对机制。具体而言就是,首先,可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在运动中受到损伤的情况和受到运动损伤的原因,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建立合理的心理应对机制提供坚实的事实基础;其次,在大量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先进体育教学理念,着重学习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以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应对学生在运动损伤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再次,要将理论与现实合理结合,在正确的教育心理理念和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具体心理因素,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密切关注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心理情绪变化,及早掌握学生的个人个性,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受到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变化,要积极引导,教会运动员用自我肯定的思维,如“我在一天天好起来”、“运动就有损伤,损伤不可怕,我能战胜它”等,这都能有助于运动员战胜运动损伤带来的身心痛苦,并可能缩短康复练习所需时间。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当注重培养专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教师,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还有,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学生的健康档案和运动损伤“病历卡”,坚持学生的体质检测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状况,注意记录和收集每个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以便在日后的体育训练和学习中按照学生的不同素质和身体状况,为学生制定和选择合理的体育训练项目。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的运动损伤医疗机制和伤后心理辅导机制,以便帮助学生及时从运动损伤中恢复过来。

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各院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互相借鉴和学习,分享学生运动损伤的事实材料,从多方面、多角度探索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并互相借鉴学生运动损伤预防和心理应对机制的有益经验和宝贵教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心理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四、结束语

本文从学生个性心理和情绪心理两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进行了个性化剖析,初步理清了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情况和主要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构建运动损伤心理管理机制等针对性的建设性构想。人的心理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复杂过程,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体育从业者和高职院校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变化,注意考察学生运动损伤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因素。理论源于实践,更要指导实践,体育和运动管理要充分应用先进教育理念和心理学原理,并与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独特个性紧密结合,以达到规避运动损伤、合理管理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更好帮助学生恢复运动损伤和心理损伤的目的。

不同的心理状态对运动损伤的影响作用亦有所不同,对此,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分析学生受到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逐步建立起完善合理的应对机制,以提高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曹芊,曾琳娜,郭惠先.本院学生导致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3)

[2]石岩,赵阳.体育心理实验设计[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78

[3]张克昂,姚小琼.心理因素影响女子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以西华师范大学2009级篮球选项班女生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6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情绪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