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3-06-11 11:23谢衡辉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风府膀胱经督脉

谢衡辉



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谢衡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 100020)

观察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8.2%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26.3%和8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0.05)。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颈椎病;梅花针疗法;拔罐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等多种因素使椎-基底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头颈位置性眩晕,甚至猝倒等症候群。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治疗CSA患者44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38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2例CSA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70岁,平均(54±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平均(31.8±18.5)个月。对照组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68岁,平均(55±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8年,平均(32.9±17.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骨伤科学》[2]制定。①有颈部劳损史,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②位置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③多数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④影像学检查示颈椎生理弧度变小、变直,椎间隙变窄,颈椎部分节段发生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等病理性改变,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协助诊断。

1.3 排除标准

①心血管疾病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患者;②颈椎外科手术史或严重颈椎创伤史患者;③有严重的心、脑、肾合并症及精神病患者;④孕妇、病情危急或疾病晚期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先取风府、天柱、足三里、悬钟、大杼、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行针刺。其中,风府、天柱、足三里、悬钟施以三进一退的针刺补法,即在进针后,于浅层天部施行小幅度紧按慢提(重插轻提)的提插补法及左转为主、小幅度、频率较慢的捻转补法使之得气,并逐层深入至人部和地部,至地部的进针深度根据各穴解剖位置为1~1.5寸。在人部和地部均施行以上的提插捻转补法得气后,以押手按针孔出针。如手法过程中未得气或得气感不佳,可反复施行以上手法1~3度以使得气后再出针,整个行针手法时间为0.5~1 min。针刺风府、天柱时,患者取俯卧位;针刺足三里和悬钟时,患者取仰卧位。在风府、天柱、足三里、悬钟施行针刺补法之后,患者取俯卧位,在其余背部腧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并留针15 min。

起针后,按治疗进度的需要,在背部施行循经叩刺拔罐的治疗。取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以梅花针(七星针)沿督脉及左右膀胱经第一侧线依次叩刺,督脉从大椎叩刺至命门,膀胱经从大杼叩刺至肾俞,每条经线均要求力度适中,叩刺5~7遍,以经穴发红或微微见血为度。之后在叩刺区域拔罐,重点取大椎、命门、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拔罐时,手持止血钳夹持95%乙醇棉点燃后,要求火焰在罐内停留时间不少于3 s,之后再将火罐吸拔在经穴处,留罐5~10 min后起罐,部分经穴可拔出少量瘀血。

2.2 对照组

取C3-7颈夹脊穴、百会、风池、太阳、后溪、足三里、悬钟。各穴均采取平补平泻手法并留针30 min。

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每个疗程的第1、3、5次于针刺后进行循经叩刺拔罐治疗,其余时间只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在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标准[1]。

痊愈: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显效:眩晕、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偶因劳累后有轻度不适。

有效:眩晕、头痛等症状有好转,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较前提高,仍留有不同程度眩晕、头痛等症状,劳累后易加重。

无效:眩晕、头痛等症状无明显变化,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未得到提高。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8.2%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26.3%和8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1,2)<0.05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发作性眩晕为突出表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的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病是由神经压迫、椎体失稳、神经刺激、应力改变、体液因子刺激等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3],最终使椎-基底动脉痉挛,血流量减少,脑供血不足,导致眩晕[4]。针灸疗法已被较多地引入了本病的治疗[5-7]。根据对本病的认识,目前常规的针灸治疗以针刺颈夹脊穴等局部穴位为主,辅之以四肢部位体针,以改善颈项的血液循环以及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8-9]。该方法体现的是局部治疗为主的思路,从临床观察来看,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虚象较突出的患者疗效不佳。

CSA属中医学“眩晕”、“痹证”范畴,中医学多从痰、虚、瘀等论治。联系目前的临床实际,发现本病的患者以脑力劳动者居多,且多在中年以上,有颈部劳损史,肝肾亏虚、髓海失养、气血不足为其主要病机,《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疗本病,必须考虑补益之法以补充气血、填精益髓。笔者认为,以督脉为核心,实施有效的补益、通阳之法,对本病可以起到更好的疗效。根据经络理论,督脉与冲任同起胞宫,并称“一源三岐”,关乎人体的元气,与肝肾关系密切。其循行于背部正中,又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统管一身之阳气。《素问·骨空论》:“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督脉上行则入于脑,《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可见,督脉系于元气,既是人体的“阳脉之海”,起到平衡内外阴阳的作用,又上通脑内髓海,与脑的功能密切相关。《灵枢·经脉》记述督脉为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因此,督脉可作为治疗本病的关键。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明了督脉与颈源性疾病关系密切,有医者提出,督脉的循行路线与颈部神经血管的解剖位置密切相关,其相关病机变化与颈源性疾病发病的解剖学基础相印合[10],并认为颈源性眩晕的病机为“督脉气衰、阳气不振”,采用手法、中药等手段从督脉进行论治[11]。

本研究突破CSA囿于颈项局部的认识,突出整体治疗,将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经穴作为中心,通过针刺和循经刺络拔罐以补益和温通督脉阳气,使整体督脉脉气充足、阳气条达,既可宣散颈项之瘀滞,又可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虚证状态,推动气血的运行以濡养髓海,使本病的诸多症状得到根本的好转。其中,风府是督脉的要穴,《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在风府穴施行针刺补法,可充实督脉脉气,直接补益髓海,是治疗本病的重点步骤。笔者认为,在风府的针刺掌握好进针深度,并且实施手法而不留针,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安全有效。天柱与风府相邻,二穴相配,可增强补益督脉之效,且二穴均处于斜方肌起点一带的位置。有研究表明[12],在此处行针刺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并行于背部,在背俞穴的针刺,可通过调理脏腑机能,沟通内外,从整体改善气血运行,促进督脉脉气条达。在背部督脉、膀胱经经穴的循经刺络拔罐,可促使整体气血的内外沟通,在拔罐时使火焰在罐内停留较长时间,有助于热力集中作用于经穴,增强其温通督脉阳气之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悬钟为髓会,二穴同属阳经经穴,在此二穴的针刺补法,既可起到补益气血、填精益髓之效,又有助于阳气的运行。有医者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3]。因此,针刺此二穴亦有增进脑部血液供应之效。诸法合用,使督脉脉气畅通,阳气充盛,气血供应充足,髓海得养,则诸证自止。

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治疗CSA从整体观着眼,以督脉为中心,重在补益以通行阳气,对CSA的治疗更具针对性,因此较常规针刺治疗具有认识和方法上的优势,其疗效也更明显。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施杞,王和鸣.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05.

[3] 卢志明,唐占英,叶秀兰,等.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及传统手法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61-64.

[4] 张清,孙树椿.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4):59-62.

[5] Qi LZ, Yang L. Application of nape 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 vertebral-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 7(1):47-50.

[6] Yang ZW.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vertebroarterial pattern of cervical spondylopathy treated by combination of adjacent and distal point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 4(4):223-226.

[7] Zhang HK.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needling tendon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causing vertebral artery insufficienc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 9(1):55-57.

[8] 庄垂加,阮传亮,黄聪阳.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基底-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1):23-24.

[9] 邓丽霞,吴绪平,黄伟,等.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1):17 -18.

[10] 眭承志.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疾病的理论推断与假说[J].中国正骨,2005,17(2):24-25.

[11] 陈少玫,眭承志,刘明.从督脉论治颈源性眩晕51例[J].中医研究, 2005,18(11):30-32.

[12] 黄谦,朱爱军,阮强,等.针刺“外风府”穴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12):36-37.

[13] 陈文,顾红卫,马维平,等.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 (12):851-853.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plus Along-meridian Tapping-needling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

,100020,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bining acupuncture and along-meridian tapping-needling in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Eighty-two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44) and a control group (=38).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plus along-meridian tapping-needl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ordinary acupunctur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ies were evaluated after 3 treatment courses.The recovery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were respectively 68.2% and 100.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26.3% and 86.8%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bo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1,<0.05).Combining acupuncture and along-meridian tapping-needling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Acupuncture therapy; Cervical spondylosis; Plum-blossom needle therapy; Cupping therapy

1005-0957(2013)05-0384-03

R246.2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5.384

2012-11-01

谢衡辉(1972 - ),男,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风府膀胱经督脉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风府穴禁灸浅析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68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