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不良品德学生的教育艺术

2013-06-26 01:18袁茂凯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成因

袁茂凯

【摘要】不良品德学生人数少,但消极作用大,对其进行教育转化既是学校和教师的首要工作之一,又是最难做的工作。本文对农村初中不良品德学生的成因作了分析,并结合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例,对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教育方法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不良品德;成因;转化教育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即个体思想及行为与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适应和相抵触。经常性而非偶尔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称之为不良品德学生。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一些品德不良的学生涌进了中学大门。在中学里这些不良品德学生虽属少数,如以笔者所在学校近四年初三毕业班为例,2009、2010、2011、2012年初三学生数分别为381、334、373、351人,师生“公认”的不良品德学生数约为12、11、13、10人,约占学生总数的3%左右,但他们的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它同学,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给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的压力和新的挑战。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转化,使之“中下进来,优良出去”,既成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工作之一,也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既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最难做的工作。所以,教师在对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教育中,必须要分析不良品德的成因,掌握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教育艺术。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不良品德学生的成因、转化教育艺术作一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我们知道,任何品德都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道德认识是对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便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品德既是知、情、意的凝结物,又是知与行的统一体,四个心理成分构成一个动态变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或偏离,品德就会出现问题。研究发现13~15岁是不良品德行为的高发期,主要是由于初中生处于青年前期,其品德心理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可塑性极大,当其知、情、意、行出现偏差而又未能及时予以矫正时,不良品德就会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因素尽管十分复杂,但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学生本人不良的心理因素,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与学生道德准则的选择能力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关。而首要的主观因素是歪曲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学生的不良品德大都与自身观念的失调相关,他们往往在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错误的自我设计,加之自我控制的薄弱,必然形成一种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念,使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其次的主观因素是对外部消极因素的选择。不良品德学生总是积极地选择具有刺激特点的消极内容,在很低的层次上无限度地追求和满足。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荣辱观念;是非界限模糊甚至颠倒;道德意志薄弱,物质需要的动机超过精神需要的动机;家庭生活条件不好而产生异常的、消极的道德情感;在对待他人他事时从不良行为中得到满足的情绪体验,经多次重复形成恶习;性格存在严重的缺陷,具有任性、固执、自私、骄傲等消极的性格缺点等等。

(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来自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失当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的起点。学生不良品德与家庭的相关系数很大。家庭结构遭到破坏而使子女失去父母应有的关心、爱护和教育、家庭文化水准较低、家庭以不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教育、影响孩子等,都会使家庭的教育功能退化,为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和恶性发展埋下了根基。

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各种主体文化和非主体文化的影响。初中生是非观念差,很容易受到各种非主体文化的影响,如社会上价值观念的错位出现的权、钱、位的偏重、一些不健康刊物和格调低下的影视媒体的误导、不法分子的引诱和教唆等,使学生产生学习模仿的兴趣和跃跃欲试的心理,时间长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就自然内化成为不良品德。另一方面,在与同龄人交往中,由于初中生很难把握交往对象,于是有时就毫无知觉地受到不良同龄人团体的不良影响,有时还不知不觉地加入到不良的同龄人团体中,在这些团体的不良影响下或在与这些团体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歧向发展,不良品德便应运而生。

学校教育不当也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一个客观因素,如学校教育只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教育方法不当甚至放弃教育责任、不尊重学生人格、教育方法粗暴简单、法制教育和伦理教育薄弱、青春期教育薄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班主任工作和各科教学脱节等,都会使学生形成不良品德。

二、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教育艺术

转化不良品德学生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还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巧。由于不良品德初中生过错行为尚未定型,自尊心强,其品德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根据其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采取符合其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满腔热情地关怀和引导他们,他们的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化矫正的。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取如下几项措施,对于转化学生不良品德是行之有效的:

(一)强化道德认识,增强是非观念

是非观念薄弱、辨别是非能力低下,是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对良好道德的赞赏和接纳,对不正确道德的厌恶和抵御,一是教育中要坚持正面教育、说理教育为主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对学生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让他们认识到转化矫正不良品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提高认识,激发良性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舆论对人有约束力,良好舆论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教师要经常注意舆论的倾向和性质,对正确的舆论要态度鲜明的予以肯定和倡导,对错误舆论要及时坚决地予以否定和驳斥,使学生处在正确的舆论氛围中,不良品德会有所改正。三是利用榜样的力量。榜样是形象的道德范例,具有直观性、鲜明性和感染性,能够把抽象的道德标准具体化,给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当然,对待榜样,也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鼓励学生学其长处。

(二)消除疑惧心理,密切师生关系

不良品德学生由于平常表现不好,会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惩罚和班集体舆论的谴责、同学的耻笑、歧视,他们一般比较心虚和敏感。因此,在思想感情上容易与教师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对立情绪和敌意,这就为他们接受教育设置了一种心理障碍。但同时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为了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更好地接受教育,使教育收到实效,教师应对他们倾注真诚的爱,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他们,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可亲、可信、可敬,他们才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班集体中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充分利用群体的合力,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接纳和温暖,消除疑惧心理,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乐于参加班集体活动并从中受到良好的启迪。

(三)正面引导,以理服人

从总体上看,所有的学生都具有要求进步、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但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差,往往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还不知不觉。因此,对待学生的这些问题,绝不能采用讽刺、挖苦、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解决,因为这些做法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在内心以各种形式进行积极的和消极的反抗,根本不可能促使学生去理智地思考问题,努力地改正错误。而只有坚持正面教育,用民主的、说服的方法,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不良品德学生的认识,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如笔者曾经教过一个学生,该生家住山区,家境不好,但因是家中独子,花钱大手大脚,其父母拿他豪无办法。如一次生日就花费了家中680元钱风光排场地请一些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因此,某赶集天中午休息时,笔者故意把该生找来和笔者一起去集市买米、抬米。当时米价一市斤2.50元,笔者买了一大袋米80多斤,才花了近200元,当把米抬到一公里外笔者家中时,笔者问该生的感觉,该生说很累,笔者趁机对他进行了说理教育:“你父母在家中种庄稼,日晒雨淋,更累更辛苦,种出1000斤稻谷按出米率70%算才可打出700斤米,只卖得到1750元钱。你大手大脚花钱,比如说一次生日就花了680元钱,足够父母将近半年的口粮钱,这样对不对呢?”听了笔者的说理,该生惭愧地低下了头,此后有了很大改观,不但不再乱用钱,还倡导班上的同学在课余捡拾校园内学生丢弃的矿泉水瓶子卖,既起到了勤工俭学的作用,又保持了校园环境卫生,一举两得。

(四)调查研究,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学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沾有不良品德的学生,其遭遇、爱好、脾气、个性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对品德不良的学生在教育上切忌一刀切、一锅端,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过细分析,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要因人因事制宜,找到他们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矫正方案。比如:对迷上某种活动的学生,教师不宜对他们的行动简单禁止,而应因势利导,把他们组织起来,将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对那些态度冷漠,与同学、教师和班集体有对立情绪的学生,教师和同学要给他们以爱护和帮助,与他们建立感情,从情人手来转化他们;对那些同校内外流氓团伙有联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设法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再通过批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监督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痛改前非等等。只要查明原因,教师有针对性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改变对他们的态度,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融合在集体中,重新获得上进的动力,树立上进的信心,就会一天天好起来。如笔者曾教过的一个学生,特爱撒谎,一次又以其父“生病住院需要护理”为由旷课多天,笔者经调查了解到其父并没生病住院,但没有简单地戳破其谎言并批评他,而是以与其父亲认识想去探望其父为由,带上该生到超市去买了一些东西,再到公共汽车站乘车去七公里外的县城医院。在此过程中,该生一直面不改色,直到到了县医院住院部一楼进门处,该生终于心虚了,主动向笔者承认其父没生病住院,是自己在撒谎的错误,并向笔者保证今后不再撒谎,通过这件事情,该生果然有很大改进。

(五)扬长避短,适时表扬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只是二者的多少不同。不良品德学生的身上虽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点,但同样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优势,在某些方面也还存在着闪光点,教师教育的艺术就是要善于寻找和发现不良品德学生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培养、扶植、巩固它:当他们有进步的愿望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当他们做了一点好事或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使进步行为得到强化而不断巩固;当发现他们在某方面的素质较好或有某些特长时,要正确引导、精心培养,使之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巨大的潜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反之,如果老师总是消极地把眼睛盯在问题上,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一味地采用批评、处分、惩罚等手段,其最好效果也只是利用他们的恐惧心理维持最低的教育标准。如笔者教过的某班级有一个不守规矩、爱捣乱,上课时做鬼脸、接下语,甚至大喊大叫的学生,经过笔者家访与其父母交谈,分析其家庭背景,研究其性格特点,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该生是家中独子,优越感、领导欲、表现欲较强,他采用不守纪律的“战术”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笔者对他爱动不爱静、善于接受新事物、精力充沛的特点进行了正确引导,引向学习和助人为乐的正路,让其担任了班干部,有意让他组织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同时,为了避免他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笔者经常教导他不但要善于领导别人,更要注意尊重别人,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感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的转变十分明显,不但协助老师把整个班级治理成了一个出色的班级,他本人也多次被学校政教处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六)保护自尊心,培养自信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受到他人与社会尊重的情感,是个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之一。不良品德学生由于屡受批评、歧视或惩罚,滋长起自卑心理,自暴自弃,缺乏上进的勇气和动力,有的连起码的羞耻感都没有。但是,他们在充满自卑感的同时,也有强烈的自尊心,两者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对其细微的优点和进步要给予肯定,使其获得受人尊重的情感体验,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的错误作出批评要恰如其分,不能夸大其辞,伤害其自尊心。这样,就会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焰,产生变好的内部,增强克服自身缺点的勇气和自信心。

(七)反复抓,抓反复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由于社会的各种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加之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定型”,认识处于不稳定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差,因此,他们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往往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不良品德学生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原来的缺点和错误,经教师教育已经改正了,但在新的条件下,又能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反复的现象,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种反复。一般来说,不良品德学生在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应该把它看作是过去错误的简单重复,更不能认为是屡教不改或不可救药,而要善于在每次反复中看到前进的因素,并因势利导,促其转化。例如:笔者教过的两个经常打架的学生,经教育后有悔改表现,但一次课外体育活动为争球又打起架来,之后来找笔者评理。笔者听了他们各自的辩白,对他们说:“你们打架是错误的,但与以前相比有所不同:第一,你们争的是球,说明你们有了正当的爱好;第二,你们主动找老师评理,说明你们愿意服从管理,不象以前那样听不进老师教诲;第三,你们这次没有象以前那样打个你死我活,说明你们也意识到打架是不对的。总之说明你们都比以前进步了,只要继续努力,我相信是会彻底改掉这个毛病的”。两个学生听后,以感激的目光看看笔者,互相承认错误并道了歉后满意地走了。

教育对象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问题,对这些行为和问题的矫正,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个曲折、艰苦的矫正、转化过程中,我们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合理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用特别的耐心、信心、毅力,真正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成因
雾霾产生原因及朝阳市雾霾成因初探
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在地面塌陷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浅谈冬奥会前期朝阳市空气质量及细颗粒物变化及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论高血压、低血压的成因、危害与治疗方法
怀化市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