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纪录片拍摄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2013-06-26 01:18汤静毛海霞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伦理纪录片大学生

汤静 毛海霞

【摘要】纪录片拍摄中的伦理问题,实际上是纪录片人文关怀精神的一个延伸与提高。大学生纪录片的拍摄,是他们与这个时代直接对话的结果。而在这样的对话中,他们也同时面临着把一些处于幕后的、掩藏在平民的房檐下的事物推到前台时所要经受的伦理道德的考量。

【关键词】纪录片;伦理;大学生

在早期的电影史上,英国电影理论家约翰.格里尔逊曾给出具广泛影响力的纪录片定义,即“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自2000年以来,世界纪录片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即“黄金十年”。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宽容度越来越大,纪录片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种气氛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纪录片创作。这期间出现的由大学生拍摄的纪录片有很多,例如鲁东大学广播电视编导09级的《纪录·烟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花东友的《地道里的外来者》。

《战地摄影师》有句名言:“你拍的不够真实,是因为你站的不够近。”而美国纪录片制作者Michael Rabiger甚至说:“唯有考虑到伦理问题,才能有真正纪录片的产生。”可见纪录片伦理问题在纪录片价值判断中占有较重的分量。

大学生作为未来纪录片领域里储备的一种力量,其价值观与审美观影响到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走向,因此,我们欲通过此次项目,深入研究大学生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并探求如何通过摄影技术以及后期处理来避免不利影响。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等。

许多有关纪录片伦理问题的讨论都集中在反省和挑战之前认为不可违背的表现真实的技巧上。首先,对于能否接受没有百分百的真实性,有43.01%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接受。这就涉及到了纪录片的本质问题——真实与虚构。真实作为构成纪录片的基本元素,是绝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现代理论上,“百分百的真实”是并不存在的。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和内涵的判定。就每个个体的人来说,个体的经验决定着他们对真实的判断。因此关键是在创作中如何把控,使得尽量接近真实。

其次,关于纪录片的观赏性和真实性,有20.29%的人认为观赏性重要。可见观众对纪录片观赏性的要求已逐渐上升。为此,其应着力于发展它的优势属性——体现社会良知。而张硕的作品《梦惟》,就是极具代表性地体现出在客观的纪录下,大学生纪录片编导敏锐的视角、醇厚的艺术素养。并在虽不成熟但较具观赏性的影视构图上,将生活与艺术融合。

最后,对于纪录片拍摄中存在的“摆拍”现象,有近50%的大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很多专业人士认为,摆拍违背了纪录片最重要的美学特征——真实,因此并不认同“摆拍”。然而,很多时候正是通过“摆拍”,才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如弗拉哈迪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就通过“摆拍”,反应出了爱斯基摩人曾经的生活状态。但若滥用摆拍,纪录片的真实性就受到伤害。因此正如余韬老师所说,应当在把握尊重事实的中心的基础上去创作,接受艺术化的处理方式。

而立足于“真”,要体现“善”与“美”,就引出了拍摄者与被拍者的伦理问题。

首先,99.5%大学生制作者和97.1%的观众都不同意为了追求真实而不顾被拍者的权益。而对于拍摄时会出现的“被拍摄者会悲伤失落”的情况,69.57%的人认为应当安抚被拍摄者,待其情绪稳定再继续拍摄。这就是一种对被拍摄者的关怀与爱护。

而对于对象空间的把握上,17.39%的观众表示经常希望了解被拍摄者的所有信息,23.19%表示从来没有。而对于制作者而言,有2/3的表示偶尔,其余都表示从来没有。这就牵涉到个人隐私和有限制的公共空间。有很多纪录片工作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把被拍者当成一种表现资源进行剥削,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被拍者有着自身的权益。

而纪录片拍摄时,若是观众知情权与被拍者的利益存在矛盾,有53.62%的人选择优先保护被拍摄者的权益,但也有近45.03%的人持折中观点。在这一点上,笔者更认同陈敏南教授的观点:“尽量客观真实地记录与表现,在真实记录与表现中自然而然体现被拍摄者的所为所思所感,即可让被拍摄者的顾虑、隐私等通过其言行记录表现出来,受众自会做出解读。”

当纪录片拍摄完成后,若被拍者反悔了,拍摄者应当怎么做呢?有72.46%的人同意将该段重拍或删减,27.54%选择继续发布。若是继续发布,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为了呈现所谓真实感而将被拍者作为表现资源进行肆意剥夺的行为。纪录片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即为尊重。

因此制作者应当尽量避免可以避免的伤害。

调查显示,33.33%的人认为有负面效果的纪录片可以公开发表,有50.72%持保守观点。黄宝富书记认为:“纪录片,本身就不是粉饰太平的电影类型,必须是震撼人心的从而引起心理不适而恍然惊醒。”这一点即为纪录片本身应当发挥的社会良知导向功能。深入纪录主角对象,无论善恶美丑,都是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纪录片本身就是记录客观事实,即使会使观众产生不适。

总而言之,刻画纪录片伦理标准就在于把握契约精神,即制作者与观众之间关于“真实”层面上的保证,制作者与被拍者在道德伦理上的承诺。那么,应当如何尽量避免大学生纪录片拍摄中的伦理问题呢?

首先是对真实的表现上,应当承认纪录片借鉴虚构手法有利于揭示真实。由此产生的真实再现,要注意它是采访、历史资料、再现的组合,而内容也要以事实为前提。大学生在利用真实再现时,要把握好度。

再者是大学生在纪录片拍摄中的整体把握上。创作者的诚实是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要培养自身敏锐的视角,并通过多个编导共同完成来改善视点盲区。并且团队要有高度的社会担当和人文素养。在与被拍者的合作上,要保持自身的平等视点,注意把握等差之爱,即为不平等关系中上层对下层施与的单向、无原则的补偿,这种补偿是否合理和适度,只能任由施予者凭借自身的德性修养和习惯偏好支配,并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正义法则作为公平的保障。

当然总体上可以运用局部暗示、变声变形、逆光局部拍摄、马赛克、模糊处理等方法,还可制作二维或三维动画。

猜你喜欢
伦理纪录片大学生
Rough Cut
等待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超级蚁穴
大学生就业趋势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