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体依恋、人际关系以及班级凝聚力的关系

2013-07-07 01:41洪艳萍蒋霞霞周兴高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际凝聚力总分

洪艳萍 蒋霞霞 周兴高

鲍尔比[1]界定依恋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与纽带”。Fraley和 Shaver等[2]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团体依恋关系区别于其他亲密关系的条件如下:①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和保持亲近的目标;②在压力情景下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保护和支持的对象;③在探索外部世界时,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团体依恋是团体成员与所属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受到关心、尊重以及帮助等,团体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因此成员对团体产生了特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3]。齐志明[4]对北京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与他人相处中,18.3%的大学生经常感到孤独或者郁闷,36.8%的大学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44.9%的大学生感到很融洽。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口学因素、人格、自尊、自我防御方式、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教养方式、生活事件等[5]。

Festinger认为班级凝聚力是“促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作用力总和的场”;Lott认为“群体成员之间互持积极态度在量和程度上的特点”等等[6]。

不安全依恋风格与人际问题有显著相关。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是心理困扰(焦虑 ,无望,抑郁 ,愤怒,人际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依恋风格对行为的不同影响,部分取决于社会知觉的差异和情感调节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个体比不安全型个体在人际行为中有更好的表现,与别人更融洽,对人际关系更满意[7]。依恋关系更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的发展[8]。

任婷婷[9]认为团队内的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然有助于群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也满足了成员情感上的需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安慰、相互激励,增强了对整个团体的依赖。团队只有在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下,才会有高的凝聚力。在熊娇[10]的研究中还发现,强凝聚力与弱凝聚力班级在人际和谐方面存在不同特征,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习惯、个性、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同学之间能协调的好人际关系,为班级的集体利益聚在一起,也是班级凝聚力的体现。

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团体依恋和人际关系以及班级凝聚力从团体动力视角上进行研究,对团体依恋、人际关系和班级凝聚力三者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探讨,希望有助于高校的班级建设和管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某高校本科大学生 250名作为调查对象,有效问卷 196份(81.7%)。其中男生 88人,女生 108人。

1.2 方法

1.2.1 团体依恋量表采用的是 Smith和 Brenr等人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的题目进行改编而得到一个适用于测量团体依恋的量表(ECR-G)。该量表包括 25道题,采用 7点评分法。被试根据在大学期间自己对某一特定的团体的感受或者所扮演的角色,从“完全同意、比较同意、基本同意、不确定、基本不同意、比较不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别计 1~7分。要求被试对每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判断。这25道题可以在 2个维度上进行记分:团体依恋回避和团体依恋焦虑。量表的信度 (Cronbach's Alpha)是 0.813,效度(KMO)是0.808。

1.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11]采用的是北师大郑日昌等人编制的,该量表共 28个项目。在每个问题上,选“是”计 1分,选“非”计 0分 ,满分为 28分。总分在 0~8分之间,说明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总分在 9~ 14分之间,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往困扰,你和朋友关系不牢固,时好时坏,常处于一种起伏波动之中;总分在 15~ 28分之间,就表明交往困扰较严重;超过 20分,则表明人际关系的行为困扰很严重,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a=0.784,标准化 a值为 0.788,斯皮尔曼一布朗系数,为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值为 0.764,分半信度较好。

1.2.3 班级凝聚力调查问卷[10]采用的是熊娇自编的“大学班级凝聚力问卷”,该问卷是熊娇通过对多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所编制的问卷,共有 25题,采用5级评分,1~5分别是“很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问卷分为 5个维度:组织认同、管理支持、人际和谐、集体参与、团队业绩。该问卷的一致性信度为 0.917,效度(KMO)是0.902。

1.3 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 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得分总体情况 见表1。说明52.6%的大学生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33.7%的大学生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而 13.7%得大学生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可以看出近半数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

表1 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总体情况

2.2 大学生团体依恋、人际关系以及班级凝聚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见表2。大学生的依恋总分与人际关系总分和班级凝聚力的总分在 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2 大学生团体依恋、人际关系以及班级凝聚力之间的相关(r)

2.3 不同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类型对团体依恋的影响 见表3。大学生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不同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表3 不同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类型对团体依恋的影响(r)

2.4 不同团体依恋类型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见表4。大学生的依恋焦虑与班级的组织认同、人际和谐之间有显著的相关;而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则与班级的组织认同、管理支持、人际和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表4 不同团体依恋类型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r)

3 讨 论

3.1 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总体情况 52.6%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在 0~ 8分之间,说明他们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33.7%的大学生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而 13.7%得大学生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可能很严重。这与廖娓[12],席波[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大学生之所以存在较高比例的人际关系困扰,可能是由于: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指导。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轻视了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的需要,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必要的社会交往方面的指导;②环境的变化。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和生活的主题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他们就是好学生。这几乎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进入大学,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量增加,而此时,人际交往成为他们生活的新主题。由于长期以来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认识、技能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方面往往会出现问题[13]。

3.2 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类型对团体依恋的影响 在分析不同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类型对团体依恋的影响的结果中发现,大学生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不同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类型的交际困扰、行为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会影响个体对团体的依恋。在大学的团体建设中要注重团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团体的建设,反之,人际关系差的团体容易造成团体成员之间的摩擦,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3.3 大学生团体依恋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对团体的依恋焦虑越高,说明团体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越高,更愿意参加或者支持团体的管理,同时对团体的依恋会使个体更倾向于处理好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反之,加强个体组织认同感,让个体积极参与团体的管理与决策以及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会使团体成员对团体产生更多的依恋。同样,当团体成员对团体的依恋程度达到很高时,个体与团体之间会产生依恋回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对团体的关心以及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更高或者更好。

[1]Bowlby J.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M].London:Tavistock,1979:201-211

[2]Fraley R C,Shaver P R.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Theoretical developments,emerging controversie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0,4(2):132-154

[3]李蓉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11):106-108

[4]齐志明.首都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J].北京教育,2010,3(9):78-80

[5]席波.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07

[6]Hogg M A.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 cohesiveness:From attraction to social identity[M].New York:Harvester Wheat sheaf,1992:7-19

[7]李淑梅.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问题的关系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09

[8]韩树杰,彭贤.大学生依恋模式与人际关系、自测健康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50(1):64-66.

[9]任婷婷.人际关系对运动队凝聚力的影响 [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3):96-99

[10]熊娇.基于大学生评价的班级凝聚力特征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1]王美芳,陈会昌.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 [J].心理科学,2003,21(6):1131-1131

[12]廖娓.高职学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3]刘天月.大学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人际凝聚力总分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搞好人际『弱』关系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