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泗州戏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2013-07-13 14:50乔秋梅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安徽蚌埠233000
大众文艺 2013年5期
关键词:花鼓剧种表演艺术

乔秋梅 (安徽省泗州戏剧院 安徽蚌埠 233000)

生活在淮河流域的人们是多才多艺的。单就戏曲艺术一项来说,就有京剧、梆子戏、泗州戏、曲剧和坠剧等剧种,且各具特色。泗州戏是其中的佼佼者。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泗州戏从跑坡卖艺,到走上城市的戏剧舞台,成为当时全国知名可数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从此,泗州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到北京演出,在怀仁堂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在上海演出时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称赞;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禄汀曾对泗州戏音乐给予这样评价:泗州戏的音乐非常优美,有怡心调的性质,演员在演唱过程中,根据剧中人物特有的典型环境、典型思想情感,在唱腔板式的规范内,可以尽自己的天赋而任意发挥。解放初期,泗州戏不仅红遍了淮河两岸,也红遍了大江南北。60年代初,虽然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生活困难。但是,只要是泗州戏去演出,剧团未到,戏票早已售出,演员们的生活从未受到太大影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纷纷崛起,特别是京剧传统优秀剧目的不断传承和创新,从东北的二人转到四川的川剧,从江浙的越剧到山陕甘的晋剧、眉户剧等,都有所新的创新和发展。泗州戏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也必将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继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发展方向。泗州戏的光辉历史,是淮河两岸中国多才多艺的前辈创造的。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进一步开拓泗州戏艺术的新篇章是完全可能的,甚至可以超过前辈。泗州戏是戏曲,就要按戏曲的路来走。戏曲有戏曲的规律,继续走戏曲的路确立了,就要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花鼓灯、双条鼓等是不错的,但是,假若将这种演练作为一个提高表演艺术的训练,也未尝不可,未可厚非。而泗州戏不仅在跑坡、卖艺时代已吸收、运用了花鼓灯、卫调、双条鼓等的舞蹈和唱腔,在解放后的多少年来,更是吸收、融入了不少这方面的精华。李宝琴、吴之兴合演的《走娘家》,其中的舞蹈大多吸收于花鼓灯;泗州戏唱腔中的“八句娃子”“十二句羊子”都与卫调花鼓有似之处。

方向明,目标定,关键在于要大胆、要创新。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实践,实践就要动脑筋,动腿,动手(笔)。泗州戏不仅仅是淮河两岸人民的,更是全国的。泗州戏艺术发展了,有成就了,自然会再次辉煌。

其次,狠抓新剧目创作。优秀剧目的生产与戏曲剧种的发展密切相关,地方戏曲剧种的不断发展,依靠不断创新的优秀剧目。过去,剧团均各有剧目编创人员,他们以创作新剧目或改编、移植优秀剧目为主要任务,作出了很好的成绩。像《走娘家》《南方来信》和《李双双》等剧目的演出都红极一时。现在,可以根据演出和创作需要,组织剧目创作组,签约创作合同。剧目的创作可以是大戏,也可以是小戏;可以创作新的,也可以改编、移植全国优秀的;既可以移植、改编现代的,也可以改编、移植传统的。移植或改编比创作新的要容易些,但需认真选择,改编传统剧目要求将会更高一些。泗州戏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大小剧目,如《打干棒》(北京怀仁堂演出过)、《拾棉花》《喝面叶》《三卷寒桥》和《杨八姐救兄》等都是改编出来的优秀剧目。传统剧目中的《点兵》《四告》《大书观》等,都可以考虑改编成新点兵、新四告、新书观等新剧目。同时,可以根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日新月异,新人新事层出不穷的时代特点。通过深入基层采风,深挖细掘,进而创作出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好剧本来。在抓剧目创作的过程中,要有签约性的要求:一是内容宽,任务严。即创作什么样的题材(内容),可以自己选择、构思,但任务一定要限时完成。二是质量宽,题材新。即任何一个新创作的剧本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在排练、演出中进行锤炼,但题材必须新颖,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节拍。

第三,狠抓演员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的提高。泗州戏的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是泗州戏老一辈艺人天才的秉赋和后天积极努力创造出来的。美妙处虽然说无与伦比,但也并非可望而不可及。李宝琴的表演艺术代表了泗州戏旦角表演的诸多特色,吴之兴的表演艺术代表了生特别是丑角的诸多特色。经过认真研讨之后,可以寻求出他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轨迹,并可以借鉴学习。同样,霍桂霞的唱腔艺术与包桂琴的唱腔艺术,虽各具特色,按照泗州戏唱腔的艺术规律,也可以寻觅到可以借鉴学习的美学特征来。

因此,为培养演员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的不断提高,可以组织演员学习老一辈艺人优秀的表演和唱腔。但是,学习不等于模仿,要从美化、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作为出发点,创造新一代泗州戏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的新秀。同时,选择配备专业的音乐和表演老师,帮助辅导、指导训练。特别是在新的剧目排演时,要认真对表演和声腔加以设计,使泗州戏在表演艺术和声腔艺术上都有新的突破。

第四,将演员分成若干小分队,到农村乡镇去演出,有分有合,力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泗州戏老艺人中流行过这样的一句话:“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意思是说泗州戏有八个演员就可以演出所有泗州戏的剧目。认真组织出二至三个分队,下乡去,不仅能锻炼队伍,还能培养、造就一专多能的优秀演员。此其一。其二,泗州戏的观众首先是在农村,其次是在城市。城市中的观众又多系中老年人。小分队在农村演出一个阶段后,回来进行总结,在城市再演出新戏。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大小剧目,现代生活的,传统历史内容的,只有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演。这样,泗州戏艺术定将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有所创新和发展。

猜你喜欢
花鼓剧种表演艺术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第30届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活动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